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之建立及其在識字教學的應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陳學志; 張瓅勻; 邱郁秀; 宋曜廷; 張國恩; Hsueh-Chih Chen Li-Yun Chang; Yu-Shiou Chiou; Yao-Ting Sung; Kuo-En Chang
    近幾年來,字部件在中文字教學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因而提升字部件的應用和研究價值。中文部件(radical)是構成中文字的基本單位,每個中文字(character)由單一或多個部件在二維方形空間中,依照組字規則排列組合而成。從當代心理學研究成果來看,部件數、筆畫數越多,其字形組成越趨於複雜,學習者處理時所需的心理歷程也越繁複;然而,過去少有以正體中文所建立的完整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或對部件之頻次位置、結構等進行竭盡式地分析,因此,教學者或學習者無法對正體中文的部件屬性有通盤的了解。基於此,本研究拆分6097個常用中文字,建立439 個基礎中文部件,並歸納11 種空間結構關係,以此建構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本研究以此資料庫為基礎,分析出以下指標:1. 部件出現頻次、2. 常用字之結構關係出現頻次、3. 部件與結構關係之組合關係頻次、4. 中文部件之衍生字族集合(即具有某部件的所有中文字,如「麻」的衍生字,包括「嘛麼(嬤)摩麾磨(蘑)糜靡魔」)。期透過中文字各項指標與知識之建立,提供字詞研究與教學實務之教材編製作參考。
  • Item
    初學識字兒童的識字歷程: 整體性或分析性?
    (2013) 許家維; Jia wei Hsu
    本研究旨為探討初學識字者在文字的辨識歷程為整體性或者是分析性?Anderson等人(2013)曾提出獨體字的辨識優於合體字的論述,這是因為合體字在整體分析的歷程後,還需要進行部件辨識的分析。但因為該研究並沒有控制筆畫及字頻,因此這一個系列的實驗是在控制相關混淆變項後,以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作為受試者以檢視初學者在獨體字的辨識優於合體字的假說。 實驗一對獨體字與合體字在字頻、筆畫作嚴格控制後,發現兩者在延宕抄寫作業的正確率並沒有達到統計顯著的水準,因此並無法支持Anderson等人所提出的假設。不過,在嚴格控制頻率下,實驗一呈現天花板效應。為了避免天花板效應,實驗二以縮短目標字出現的時間以及增加遮蔽的方式提高難度,觀察到獨體字抄寫表現優於合體字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是支持Anderson等人(2013)先前所提出的假設。實驗三進一步以促發(priming)的典範進行實驗,探討在獨體字以及合體字的認知運作中,是否牽涉次部件及部件的分析。結果發現當促發項為組成目標字的部件或次部件時,兩者都得到促進的促發效果。 實驗四則以成人檢視是否會呈現部件的促發效應,以部件或次部件作為促發項,發現成人對於目標字的辨識並沒有產生促發效果。
  • Item
    幼兒部件概念發展與認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9-??) 陳惠茹; Hui-Ju Chen
    本研究以107 位3 至6 歲幼兒為對象,探討幼兒中文部件概念,實驗以30 個中文部件搭配形體相似之符號、英、日、韓文字母,要求幼兒從成對的字卡中選出中文部件,研究結果:一、幼兒在三個測驗的總平均分數為17.23 分,幼兒即使完全不識字,已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文字培養對中文部件字形的基本認識。二、3-4 歲、4-5 歲、及5-6 歲三個年齡層幼兒在部件測驗分數出現顯著的組間差異,顯示幼兒的中文部件概念隨著年齡增長,但同年齡層幼兒的部件概念發展個別差異甚大。三、幼兒部件概念與其認字能力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部件概念發展愈佳,識字能力愈好。
  • Item
    常用漢字部件的位置規則性與位置自由度與其他文字特性相關之分析–以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為基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3-??) 曾千芝; 陳學志; 張瓅勻; 胡中凡; 陳修元; Chien-Chih Tseng, Hsueh-Chih Chen, Li-Yun Chang, Jon-Fan Hu, Shiou-Yuan Chen
    漢字是由部件在二維的方形空間中排列而成。部件不但只會出現在特定幾種位置上(其可能出現位置的數目即為位置自由度),並與某一特定位置有不同的關聯程度(其機率即位置規則性),例如部件「扌」只出現在左側(如:換揮損搗撿擄等),而掌握這些組字規則的知識是識字教學的重要環節。雖然如此,鮮少有研究檢視常用正體漢字部件出現在特定位置的機率,以及部件特性與位置規則性之間的關聯。本研究採用陳學志、張瓅勻、邱郁秀、宋曜廷、張國恩(2011)11種漢字結構,以及中研院的「五大字集部件表」的其中438個部件,對「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甲表)的4,808漢字進行編碼。結果顯示:(1)平均每個部件只會出現在所有22種位置中的2.66種;(2)所有部件的平均位置規則性為75.5%,且有140個(33%)部件只出現在一個特定位置;(3)當部件屬於非常用字時,位置規則性越高。整體研究結果支持漢字部件的位置規律性,文末並討論此結果在識字教學上的意涵與可能的應用方式。
  • Item
    幼兒部件概念發展與認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9-??) 陳惠茹; Hui-Ju Chen
    本研究以107 位3 至6 歲幼兒為對象,探討幼兒中文部件概念,實驗以30 個中文部件搭配形體相似之符號、英、日、韓文字母,要求幼兒從成對的字卡中選出中文部件,研究結果:一、幼兒在三個測驗的總平均分數為17.23 分,幼兒即使完全不識字,已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文字培養對中文部件字形的基本認識。二、3-4 歲、4-5 歲、及5-6 歲三個年齡層幼兒在部件測驗分數出現顯著的組間差異,顯示幼兒的中文部件概念隨著年齡增長,但同年齡層幼兒的部件概念發展個別差異甚大。三、幼兒部件概念與其認字能力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部件概念發展愈佳,識字能力愈好。
  • Item
    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之建立及其在識字教學的應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陳學志; 張瓅勻; 邱郁秀; 宋曜廷; 張國恩; Hsueh-Chih Chen Li-Yun Chang; Yu-Shiou Chiou; Yao-Ting Sung; Kuo-En Chang
    近幾年來,字部件在中文字教學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因而提升字部件的應用和研究價值。中文部件(radical)是構成中文字的基本單位,每個中文字(character)由單一或多個部件在二維方形空間中,依照組字規則排列組合而成。從當代心理學研究成果來看,部件數、筆畫數越多,其字形組成越趨於複雜,學習者處理時所需的心理歷程也越繁複;然而,過去少有以正體中文所建立的完整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或對部件之頻次位置、結構等進行竭盡式地分析,因此,教學者或學習者無法對正體中文的部件屬性有通盤的了解。基於此,本研究拆分6097個常用中文字,建立439 個基礎中文部件,並歸納11 種空間結構關係,以此建構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本研究以此資料庫為基礎,分析出以下指標:1. 部件出現頻次、2. 常用字之結構關係出現頻次、3. 部件與結構關係之組合關係頻次、4. 中文部件之衍生字族集合(即具有某部件的所有中文字,如「麻」的衍生字,包括「嘛麼(嬤)摩麾磨(蘑)糜靡魔」)。期透過中文字各項指標與知識之建立,提供字詞研究與教學實務之教材編製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