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銀髮族的外向型人格特質、線上社會焦慮、資訊超載與網路潛水行為關係之研究
    (2022) 郭惠敏; Kuo, Hui-Min
    在網路通訊時代,因移動裝置普遍和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促成了資訊豐富化的社交環境,促成網路社交多元性。當銀髮社會遇到資訊社會,銀髮族邁入退休階段、家庭空巢期、生理逐漸退化、社會角色變動、心理調適過程…等身心轉變時期,對網路數位環境的陌生,無所不在訊息接收的資訊社會,銀髮族從心理、生理反應性的角度來看,社會互動將導致社會焦慮的關鍵特徵。由於銀髮族在前半生未曾或甚少接觸網路虛擬環境,原本熟悉的實際社交環境,卻不能運用於陌生的社群媒體氛圍,在使用LINE的過程中,可能因為個人的外向型人特質、線上社會焦慮、資訊超載…等因素,影響在LINE群組中的網路潛水行為;另外,線上社會焦慮、資訊超載與網路潛水行為之相關研究,大都集中在數位原民(1980年後出生)年輕族群為研究對象,很少聚焦在數位移民的銀髮族上,故引起研究者對此議題之研究動機。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為:一、瞭解不同背景銀髮族在使用社群媒體LINE時,其外向型人格特質、線上社會焦慮、資訊超載與網路潛水行為之差異性二、探討銀髮族在社群媒體LINE環境互動下,其線上社會焦慮、資訊超載與網路潛水行為之間互相影響程度。本研究對象為台灣北部都會區(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年滿55歲使用社群媒體LINE的銀髮族,其研究方法採取橫斷式、網路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收集334份有效樣本,採取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方式進行量化研究、統計資料。得到下列研究發現:一、銀髮族每天在LINE發布訊息量越多、擁有越多LINE群組數、越多LINE 好友數,其外向型人格特質越明顯。二、銀髮族外向型人格特質越高,則線上社會焦慮與網路潛水行為就愈低。三、銀髮族在LINE發布訊息量越少,線上社會焦慮越明顯;女性比男性之 線上社會焦慮高。四、銀髮族的線上社會焦慮與資訊超載越明顯,其網路潛水行為越高。五、銀髮族感知資訊超載越明顯時,其線上社會焦慮越高。六、銀髮族的網路潛水行為,家庭管理者比高階主管者明顯,教育程度越低 者,則網路潛水行為越明顯。七、銀髮族的外向型人格特質越明顯,其資訊超載越低。 八、銀髮族的網路潛水行為越明顯時,其線上社會焦慮程度越高。 九、銀髮族的資訊超載越高,網路潛水行為越明顯。 十、銀髮族的的線上社會焦慮越高,資訊超載越明顯。 十一、銀髮族的線上社會焦慮和資訊超載,能預測網路潛水行為。
  • Item
    台灣銀髮族COVID-19疾病知識及幸福感研究: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
    (2023) 王伯晏; Wang, Po-Yen
    近三年來,COVID-19疫情肆虐,造成全世界經濟、民生乃至個人的嚴重衝擊,非但影響生理健康,也嚴重威脅心理健康,遂本研究以個人基本屬性以及COVID-19知識探討其對心理幸福感之影響。本研究以便利抽樣對台北市士林區、台北市大同區、台北市北投區、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萬華區65歲(含)以上之銀髮族進行問卷調查,透過在地樂齡據點,共回收390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銀髮族之年齡、教育程度、退休前職業以及COVID-19知識程度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差異,且居住地、教育程度、退休前職業、COVID-19知識為心理幸福感之顯著預測因子,並由COVID-19知識得分情況來看,銀髮族對於我國傳染病之分類並無太多關切及了解;對COVID-19傳播途徑之概念則較為清晰;由個人基本屬性來看,年齡越大之銀髮族,其COVID-19知識及心理幸福感越低落,且教育程度越高及從事高度專業工作之銀髮族,於COVID-19知識及心理幸福感的表現也越良好。最後建議未來研究者針對銀髮族進行調查研究時,以紙本問卷進行收案較為妥當,若是有必要情況必須使用電子問卷,也將字體放大以利長者閱讀,並且可以配合社區節慶活動到現場進行收案。另外,由於本研究並沒有進行任何介入,遂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以單一組前測、後測的方式觀察銀髮族於疾病知識衛教課程介入前後,其知識水平及心理幸福感有無顯著差異,進一步驗證本研究之結果。
  • Item
    新北市平溪區銀髮族居民資訊需求及資訊行為特性
    (2013) 傅彥儒; Yen-Ru Fu
    台灣自1993年起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銀髮族的議題日漸受到重視。過去長者資訊需求研究往往專注於醫療相關主題,也較少以鄉村地區為研究場域。新北市平溪區被稱為全台灣最老的社區,同時具有鄉村地區及觀光地區的文化背景。本研究選定該地方為研究場域,透過參與式觀察及深入訪談,期望瞭解該地方銀髮族生活情況、資訊需求、資訊行為特性以及銀髮族對圖書館的看法,試探討強化社區銀髮族資訊獲取的機會。 本研究觀察社區中居民平日活動場域及活動場合,共訪談12名銀髮族居民,以及10名與銀髮族生活或社區事務相關的人員,作為本研究分析的資料。結果發現: 關於銀髮族的日常生活態度及情況:(一)銀髮族個體間生活類型差異大,生活條件亦影響長者的環境態度。(二)活動場域深受交通條件限制。(三)社區內醫療及消費機能有限。(四)連結社會的心理需求顯現於其生活行為之中。在資訊需求的結果則表現:(一)銀髮族生活的簡化也使資訊需求簡化。(二)銀髮族特別重視醫療保健資訊需求,但也特別弱勢。(三)除日常生活維持、充實生活、醫療保健、人際關係這類個人的需求外,社區內公共議題的資訊亦受關注。在資訊行為特性方面發現:(一)人際間的口語傳播盛行,為社區主要資訊傳遞管道。(二)生理功能的退化和環境限制是限制長者資訊行為的主要障礙。(三)子女晚輩在銀髮族資訊生活中具多重角色。(四)銀髮族使用資訊時較缺乏評估的能力和意識。最後在圖書館方面則發現:(一)銀髮族對圖書館存在研究、學習的印象,感覺較疏離。(二)居民仍期待圖書館能有更多改善的可能。
  • Item
    都會區銀髮族對公共圖書館空間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2009) 賴郁秀; Lai, Yu-Hsiu
    由於銀髮族為圖書館重要使用族群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討都會區銀髮族使用圖書館之原因、於圖書館內活動情形、圖書館現況與使用圖書館內各項設施及設備之情形以及銀髮族對圖書館環境之需求。 本研究主要透過法規比較及實地觀察訪談以瞭解銀髮族與圖書館空間之關係。針對規範圖書館一般及特有設備及設施與美、英、日、新加坡、香港等地區之殘障法規、其它相關法規及標準相比較,以瞭解圖書館環境之現況。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簡稱北市圖)之總館、文山分館、萬華分館及西湖分館為研究地點,透過實地非參與式觀察法及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資料,將觀察內容加以整理分析,並透過訪談57 位65歲以上銀髮族,瞭解其利用圖書館之原因與、實際利用情形及其對圖書館空間之需求。 研究發現銀髮族使用圖書館原因主要以瞭解時事及增長知識為主;圖書館選擇考量則以距離遠近為主;在圖書館中從事的活動以閱讀報章雜誌為主,因此主要活動區域亦以期刊報紙閱讀區為主。北市圖的空間環境現況多數符合現行法規標準,其中尤以總館符合度最高;實際使用上,多數銀髮族對於圖書館現有各項設施及設備感到滿意;在環境需求方面,銀髮族之生理及心理特性會對其利用圖書館造成影響,銀髮族因其利用圖書館之經驗豐富,會將北市圖與其它圖書館相比較,進而影響其對於圖書館環境之需求。 本研究最後提出關於銀髮族對圖書館空間需求之綜合建議為:閱覽區與兒童區應清楚區隔,以避免相互干擾;雜誌、報紙及字辭典可一同擺放,以利閱讀時參照;門及櫃台位置與入口方向一致,以簡化動線;而關於銀髮族對設施及設備需求之建議為:應有適當照明角度及高度以利閱讀;提供多樣式的桌椅以滿足不同需求;為便於使用,電梯按鈕材質及形狀應慎選且燈光應足夠;書架高度及架間距離應適當,以利書籍取用;為求明確辨識,標示宜採對比色且放置於適當位置。
  • Item
    在地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安定區為例
    (2015) 黃惠理; Hui-li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地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因素。以臺南市安定區在地銀髮族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集束抽樣法抽取樣本,進行橫斷式問卷調查,共獲有效問卷340份。資料經SPSS22.0處理分析後,重要發現如下: 一、 研究對象中男生占45%、女生占55%,年齡平均為72歲,有配偶者占71.5%。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的健康習慣、健康責任、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口腔保健皆屬中上程度,僅社區參與較差,屬中下程度。研究對象主觀幸福感中的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與他人的正向關係、生活目標、自我接納等皆持有正向態度。 二、 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除了「健康責任」與背景變項無關外,有配偶者、有參與社區活動者、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其「健康習慣」、「社區參與」、「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口腔保健」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都較好;而年齡越大者、罹病數愈多者則較差。另外,有受教育者、有參與社區活動者、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其主觀幸福感較佳;而年齡越大者、罹病數越多者,其主觀幸福感則較差。而研究對象的「健康習慣」、「社區參與」、「健康責任」、「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口腔保健」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好,其主觀幸福感也越佳。 三、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以有效預測其主觀幸福感,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之23.6%,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況、健康習慣、教育程度、參與社區活動、健康責任為主要預測變項,並以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習慣的預測力最大。研究顯示,自覺健康狀況、健康習慣、健康責任越好者,有受教育者及參與社區活動者其主觀幸福感越高。 本研究提出多項建議,供有關單位做為改善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之參考。
  • Item
    在地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安定區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5-06-??) 黃惠理; 陳政友; Hui-Li Huang, Cheng-Yu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市安定區在地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主觀幸福感相關因素。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進行,以臺南市安定區在地銀髮族為研究母群,以分層集束方便抽樣法,進行橫斷式問卷調查,取得有效問卷340份。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一、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健康習慣」表現最好,「社區參與」表現最差。而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除了「健康責任」與背景變項無關外,年齡愈大者其健康習慣、運動習慣愈差;罹病數愈多者其健康習慣、社區參與、健康飲食、口腔保健愈差;而女性口腔保健較好;有配偶者其社區參與、規律運動較好;有參與社區活動者與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其健康習慣、社區參與、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都較好。二、研究對象的主觀幸福感偏正向,其中以「與他人的正向關係」表現最好;「自主性」則最差。而研究對象中有受教育者、有參與社區活動者、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其主觀幸福感愈好;然年齡愈大者、罹病數愈多者,其主觀幸福感則愈差。三、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以預測其主觀幸福感,並可解釋主觀幸福感總變異量的23.6%,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況」、「健康習慣」、「教育程度」、「參與社區活動」及「健康責任」五項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習慣」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最大,「教育程度」、「參與社區活動」、「健康責任」次之。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一、針對未受教育之銀髮族,與學校、民間團體等合作研擬健康知能學習活動;二、提升口腔衛生、規劃未滿65歲未符補助條件之社經弱勢缺牙民眾口腔健康改善策略;三、提升社會參與,鼓勵社區成員自助助人增加人際互動、社會支持;四、推廣健康促進活動,以落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提升心理健康。
  • Item
    銀髮族眼戴式手機閱讀輔具雛型之設計開發與科技接受度調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014-10-??) 邱子恒; 蔣以仁; 黃泓彬; 王君逸; Tzu-Heng Chiu; I-Jen Chiang; Hong-Bin Huang; Chun-Yi Wang
    臺灣65 歲以上高齡人口的比率逐漸增加,因此將科技裝置設計得更加人性化,協助銀髮族群不脫離熟悉的生活環境、滿足生活照護需求,並能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是個相當重要的課題。本研究設計開發銀髮族專用眼戴式手機閱讀輔具雛型,並報導進行科技接受度調查的結果。研究發現:本輔具之「知覺有用性」在四個構面中獲得最高的評價,但在「知覺易用性」構面分數最低;進一步審視各單一題項的平均分數與同意度分佈百分比也發現「知覺易用性」之下的各題普遍表現較差。說明了銀髮長者覺得這個輔具還算有用,認為這會是個好產品,願意自用並推薦給親友,但是在操作上仍感到不夠簡單,因此「易用性」是研究團隊未來在開發成品時要改善的重點。此外,1000 元以下是受調者對這種輔具市場價格的期望。
  • Item
    新北市平溪區銀髮族居民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特性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2014-03-01) 邱銘心; 傅彥儒 
    新北市平溪區被稱為全台灣最老的社區,本研究透過參與式觀察及深入訪談,欲瞭解該地方銀髮族生活情況、資訊需求、和資訊行為特性,期望藉以強化社區銀髮族資訊獲取的機會。研究分析後發現:長者的生活和資訊需求高度簡化,且醫療保健資訊的取得最需改善。他們除了關心個人的需求外,也關心社區內公共議題。資訊傳遞的管道則是以口語傳播最為盛行,也最重要。長者的資訊行為中,生理功能的退化和環境限制是最主要的障礙。
  • Item
    公共圖書館銀髮族閱讀空間需求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臺北市立圖書館, 2009-09-01) 賴郁秀; 陳昭珍 
    The growing population of the elderl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user groups in public libraries. However, due to the elderly aging, the convenience of space and equipments will have direct impact on the senior’s mobility in the library.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out the metropolitan seniors’ requests for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s of librari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environment. Also,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reading space on the elderl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regulations and survey from field t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