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聽覺障礙者職場支持之現況與需求(2023) 鍾依婷; Chung, Yi-Ting本研究旨從社會支持的三層面: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來瞭解臺灣聽覺障礙者之職場支持的現況與需求。並探討不同背景之聽覺障礙者在職場支持現況和需求的差異情形。研究者以自編之「聽覺障礙者職場支持之現況與需求」問卷為研究工具,以全臺灣聽覺障礙者為調查對象,問卷有手語線上連結問卷及書面問卷方式,回收兩類有效問卷:線上問卷66份,書面問卷84,共150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重要度-表現分析法(IPA)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一、 整體而言,聽覺障礙者仍是對「訊息性支持」向度需求最高,而對「工具性支持」向度需求最低;而在職場支持現況的提供上,也是「訊息性支持」向度最高,而對「工具性支持」向度最低。二、 根據IPA的「集中關注區」結果,仍有職場支持項目未被滿足,需要立即改善:「公司會將我的工作場域減少噪音,使我更能清楚接收溝通訊息。」、「公司設有視覺提示系統,例如:即時跑馬燈廣播系統,火災警示燈,協助我逃生。」三、 聽覺障礙者之職場支持現況在「職種」、「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職種」顯示出「工具性支持」:「技藝有關人員」獲得的支持比「專業人員」多、「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獲得的支持比「專業人員」多、「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獲得的支持比「事務支援人員」多;「教育程度」顯示出「工具性支持」:「高中職以下」的聽覺障礙者獲得的支持比「大學以上」的聽覺障礙者多。而職場支持需求在「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高中職以下」的聽覺障礙者的工具性需求比「大學以上」的聽覺障礙者高。四、 研究結果,對政府單位、企業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職場安全環境設施的必備性,例如火災警示燈;編入有關家庭支持與支持性就服員之題目;問卷內容的設計上,建議需要在情緒性支持的部分,再加入”歧視”或”接納”的議題等。Item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課程調整需求及滿意度之研究(2021) 巫苑榕; Wu, Yuan-Jung本研究為探究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課程調整中需求及滿意度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需求及滿意度之差異。採用問卷調查法來收集資料,並以自編「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課程調整需求及滿意度現況調查」為研究工具。研究者進行立意取樣,選取六都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有效問卷共755份。研究結果以SPSS統計軟體23版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獲得以下結論:一、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對於資優課程調整的現況表現出高需求及高滿意度。二、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對課程調整的需求與滿意度,在「性別」上,其需求和滿意度無顯著差異。但在「類別」及「年級」上,其需求和滿意度有顯著差異。其他類(數理與語文)資優生在評量調整需求最高;數理類資優學生在課程調整四個面向,滿意度最低。九年級資優學生在內容、歷程及環境調整的需求程度最高;其滿意度在歷程調整最為滿意。 三、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課程調整的需求和滿意度顯示正相關。 四、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資優課程調整中,其內容調整及評量調整之需求對滿意度預測力較高。 五、 國中學術性向資優學生在課程調整中的需求和滿意度的分布上都顯示高需求和高滿意度的情形。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學校師長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高中圖書館利用教育需求之研究–以新竹縣湖口高中為例(2005) 楊文順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高中生圖書館利用教育學習內容及實施方式的需求,並分析不同背景學生在利用教育需求程度上的差異。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進行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對象為新竹縣立湖口高中學生,先以問卷調查法普查新竹縣湖口高中全體學生,共計發出問卷530份,回收有效問卷474份,以分析學生圖書館利用教育需求與需求程度,再根據背景因素作變異數分析,進而比較不同背景學生需求差異情形,並透過訪談法,訪問湖口高中共12名學生,瞭解圖書館利用教育對他們在課業、生活上的影響,從中探究學生對利用教育的需求。 經問卷調查分析後顯示,學生在利用教育學習內容方面,需求最高的是如何準備多元入學備審資料及如何搜尋網路資訊,最低的是圖書館使用手冊及期刊檢索策略與操作;在實施方式需求最高的是各班安排圖書館時間及透過電腦網路與讀者雙向溝通,最低則是印發手冊及資料、出版館刊/館訊。 學生背景差異性比較發現,在利用教育學習內容方面:1、性別對資訊倫理與安全教育、報告撰寫的需求影響較顯大。2、年級別對電腦軟體與媒體資源、報告撰寫的需求影響較顯著。3、科別對學習內容各方面的需求影響都非常顯著。4、利用教育實施方式則以學生科別對需求的影響最大。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提昇高中圖書館利用教育成效之建議 (1)、對高中圖書館的建議 (2)、對學校的建議 (3)、對教育當局的建議 二、 對未來研究議題之建議 (1)、研究方法方面 (2)、針對各主題需求作深入研究 (3)、擴大研究對象方面 (4)、研究主題方面Item Maslow需求層次改變歷程之研究(2009) 楊依璇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以Maslow需求層次論為基礎,透過了解不同需求層次成年人需求變化的歷程,探討需求變化之影響因素、改變路徑,建構需求改變歷程模式,並藉由了解高峰經驗對需求之後效,確認需求的不同改變機制。本研究透過紮根理論研究方法,訪談十六位成年人需求改變經驗並對訪談逐字稿進行分析,根據研究結果得出下列結論:一、本研究研究參與者之生理需求趨於滿足,健康型自我實現需求涵括社會取向和個人取向,超越型自我實現需求內涵較為歧異。本研究另發現「跨性別需求」、「變動需求」二種其他需求,但均非研究參與者共有之基本需求。二、在需求層次變化上,本研究發現需求出現時間按階層有先後差異,需求相互重疊,需求變化順序大致如Maslow所說「由低往高變動」,但其變動順序並非按六階層次序更迭,而是跳往當時情境中最迫切需要的需求。三、本研究發現四十三個需求改變影響因子,分別隸屬於個別因素、系統因素、存有因素,共同交互作用決定需求改變路徑。四、本研究發現十四條需求改變路徑,除了過去文獻提及之需求量的改變、需求滿足量的改變之外,還包括需求內涵質的改變。五、需求改變後,個人主體性反應包括「接納」、「尋求滿足」、「忽略」三種。六、需求滿足之後效在不同滿足程度有所差異。當需求較原先滿足但尚未達到足夠滿足時,個人體驗到滿足經驗而開始追求此需求滿足,需求較原先擴大;當需求達到相對滿足或個人對需求滿足有所把握,個人不再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此需求,需求反而縮小。七、需求改變歷程模式是個人與需求改變影響因素交互作用之動態歷程。需求改變影響因素使個人需求層次往十四條需求改變路徑產生改變;個人又對改變後的需求狀態做出「維持不變」、「尋求滿足」、「忽略」三種主體性反應,其反應與需求改變因素交互作用產生下一次的需求改變刺激,如此循環不已。八、高峰經驗是需求改變影響因子「超越經驗」之一部分。個人經驗高峰經驗之後效包括「更有信心,對未知不擔心」、「感覺被愛與疼惜」、「與世界相連,不孤單」、「感覺平安」、「較能接納自己與他人」、「生理狀況變好」、「外在形象改變」、「更謙卑臣服」、「事情解決」、「願意愛人」、「覺察內在覺受,處在當下」、「更能放下不執著」、「害怕抗拒」十三種。換言之,高峰經驗能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產生正面效應。但若研究參與者在經驗高峰經驗時自我與世界未完全融合,其價值觀會影響個人看待高峰經驗,當其對高峰經驗抱持負面看法,高峰經驗便對需求產生負面影響。九、研究參與者經驗高峰經驗後產生「需求滿足產生改變」、「超越需求產生改變」兩種改變機制,其中以「需求滿足產生改變」占多數。Item 研究所新生定向輔導實施之研究(2011) 張世茹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內研究所新生定向輔導實施的情形,並採用調查研究法,以研究者參考相關研究與量表而自編的「研究所新生輔導需求與滿意度問卷」為研究工具,對全國九十八學年度入學就讀於一般大學校院(不含警察大學、空中大學、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的研究所日間部碩士班一年級新生(不含在職進修專班)進行施測。問卷內容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研究所碩士班新生輔導需求與滿意度量表」,得分愈高,代表需求與滿意度愈高。以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的二維座標圖來分析需求與滿意度的關係,進而檢視新生定向輔導的服務品質。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研究所新生的定向輔導需求,由高至低依序為學業定向輔導、生涯定向輔導、生活定向輔導。 二、研究所新生的定向輔導滿意度,由高至低依序為學業定向輔導、生活定向輔導、生涯定向輔導。 三、部分個人背景變項(年齡、性別、校別、主修領域、在學身分、經濟來源、工作經驗)研究所新生對於定向輔導需求有顯著差異。 四、部分個人背景變項(年齡、性別、校別、主修領域、在學身分、工作經驗、大學與研究所是否就讀同校、大學就讀科系與研究所之間的關係)研究所新生對於定向輔導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五、以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檢視研究所新生定向輔導實施的服務品質,學業定向輔導較傾向為繼續保持,生活定向輔導較傾向為評估處理,生涯定向輔導較傾向為亟需改善。 本研究依據結論,提出對教育主管機關、大學校院、各系所及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提升研究所新生定向輔導效能的參考。Item 台北市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2006) 楊子妮; Yang Tzu-Ni本研究旨在了解臺北市女童軍服務員對專業知能之認知、覺知與需求,以期研究結果對臺北市女童軍服務員的專業知能成長有所助益。同時,依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建議事項,提供未來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訓練與研習課程發展之參考。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調查研究」兩種方式,研究對象以臺北市女童軍團的服務員為範圍,但未包括各團的團務委員以及臺北市女童軍會的會務工作人員。 本研究之調查工具採用自編的「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調查問卷」,內容包含「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之認知」、「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之覺知」以及「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之需求」三部分。在資料統計方面,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來分析女童軍服務員的個人基本資料、受試女童軍服務員對專業知能的認知、具備專業知能之現況及對專業知能需求的情形;以相關分析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分析女童軍服務員對專業知能的認知和對專業知能的覺知是否因不同背景因素(年齡、職業、擔任童軍職務、擔任服務員年資、擔任服務員前的童軍年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依據研究結果,結論如下: 一、女童軍服務員需具備之專業知能 (一) 女童軍服務員須具備之專業知能計有「女童軍運動的認識與了解」、「女童軍的訓練與活動」、「女童軍相關技能」以及「團的經營與管理」四個面向。 (二)女童軍服務員對專業知能之認知,會因本身的職業不同,而在「女童軍訓練與活動」部分有所差異。 二、台北市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之覺知 (一)台北市女童軍服務員對於自己所具備之專業知能呈現高度的自我肯定。 (二)女童軍服務員對專業知能之覺知,服務年資以及擔任服務員之前的童軍年資愈久,在「對女童軍運動的認識與了解」部分有愈高的自我肯定。 (三)女童軍服務員對專業知能之覺知,擔任服務員之前的童軍年資愈久,在服務員童軍知能的四個面向均有愈高的自我肯定。 三、台北市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之需求 (一)女童軍服務員認為活動時間的長短以半天到一天為宜,並且在星期六上午或下午最適合。 (二)女童軍服務員對各項研習內容均有需求,其中以「訓練與活動」部分需求最高。 (三)女童軍服務員對研修章與專科章之研習內容具有強烈的需求。 (四)女童軍服務員之職業為學校教職員者,對專業知能之需求較小。 (五)女童軍服務員對專業知能的需求,會因為在團內擔任不同職務而有不同的需求。 (六)服務年資不同的女童軍服務員,對專業知能之需求不同。 (七)擔任服務員前的童軍年資不同之女童軍服務員,對專業知能之需求不同。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歸納之結論,分別對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台北市女童軍會、台北市女童軍服務員,以及後續相關研究者提出具體參考的建議。Item 乳癌病人之罹病心理歷程與需求初探(2017) 吳雪綺; Wu, Shiue-Chi乳癌病人的需求於近幾年來逐漸被重視且多被提出談論的議題。但多以感受的表達與困擾探討,因此,為了更真實的反映初診斷乳癌病人之需求,本論文以首次療程治療中或治療結束後的乳癌病人為對象,透過焦點團體訪談,以回溯性的經驗分享來探討他們對於剛罹病時的需求。 本論文是透過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的協助下,完成台灣北、中、南部十四場焦點團體訪談,共招募117位病友進行研究。研究目的共分幾部份,首先,了解乳癌病人診斷初期被告知病情的感受與需求;第二部份探討擔憂的本質;第三步驟瞭解治療過程中身心靈社會四部份獲得需求滿足的經驗。訪談之後,將每場焦點團體對話錄音內容轉成逐字稿,依討論內容主題設立分類,依此發展架構,將字句意義予以編碼,進行內容分析,歸納出概念,藉以整理訪談對象的意見與論述。訪談內容經反覆詳細討論與歸類,內容一致性達0.95。 本研究整理發現分為九大面向:從發現症狀到診斷的煎熬、乳癌病人面對疾病的衝擊、生理需求、社經需求、心理需求、靈性需求、病友團體介入、衛教需求-病情告知態度、衛教需求-訊息提供。乳癌病人的需求在接受診斷之前已開始發生,醫護團隊不宜忽略家庭、社會關係的影響,從診斷初期,病情告知開始,需求評估亟需啟動並配合個人化需要而透過正確管道提供訊息,此時照護的介入與乳癌團隊的支持能增進醫病關係,如此形成的照護網絡才能有效促使乳癌病人接受治療並完成治療。Item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的疾病適應與需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5-06-??) 鄭凱芸; Kai-Yun Cheng本研究旨在探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之生理暨社會心理需求,以設計符合他們需要的服務方案,讓其需求與服務間能獲得最大的適配性。目前國內外關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文獻,多聚焦在醫療或用藥的主題,較少琢磨於病人社會情緒等心理相關議題,故希望藉由此次的質性研究,了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治療與生活適應的圖像及社會心理需求。本研究透過焦點團體與問卷調查,蒐集到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的醫療訊息,以及疾病適應的相關議題,如對相同疾病病友的需求、對生育問題的擔心等;此外,也蒐集到疾病對病人的影響等資訊,如對親密關係與生育功能的受限、角色轉換困難、無法執行病前功能、發展出正向的疾病適應態度等。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三個結論:疾病適應任務的特殊性、生命週期任務的干擾性,以及疾病詮釋的動態性,並針對這三個結論提出六點實務建議,包括:建構以社區場域為據點的互助網絡、給予充足的醫療資訊、培養與癌共存、倡議工作權益、提供生育保留,以及允許多元詮釋。Item 我國醫療保健團體有關人員健康促進計畫推行現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1994-05-01) 黃松元; 劉淑媛; 苗迺芳; 胡益進Item 臺北地區師範院校學生交通安全教育知識、態度與需求之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1998-12-01) 胡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