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0
  • Item
    高職學生的健康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研究─以臺北市某高職為例
    (2021) 林芷鈺; Lin, Chih-Yu
    高中職階段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時期,他們介於兒童與成人的過渡期,生理上的明顯成熟使他們更加注重身高體重與外表的變化,繁重的課業也產生各種心理壓力,同時,同儕的影響力上升,人際相處的需求,以及與家庭關係的變化都一再地影響著高中職學生。以往他們被認為是健康的族群,因此其健康資訊需求往往容易被忽略,但這些健康資訊需求若是不能被妥善「處理」,將可能產生社會問題或是對青少年未來生活品質的奠基有所影響。國外學者於1980年代早已對青少年的健康資訊需求與健康資訊行為進行單獨研究,反觀國內的專門研究仍佔少數,也較少針對高職學生進行探討。雖然一般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之研究亦會稍微提及健康資訊,但健康資訊涉及到身心靈及社會人際,較為個人與私密,與一般普遍的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可能略有不同。同時,國內外風土民情的差異,以及高中與高職在教育側重上的不同,是否也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健康資訊需求與健康資訊行為?本研究以臺北市信義區某高職學校為例,透過訪談法探討高職學生的健康資訊需求與健康資訊行為,總共訪談了15位學生。研究結果發現,高職學生在生理、心理與社會面向上皆具有健康資訊需求,且認知與需求偏向日常的健康資訊;健康資訊尋求,篩選與評估資訊的方式較為簡易,無法靈活運用搜尋策略與檢索技巧,也會傾向優先利用容易理解與容易運用的資訊;最常使用的健康資訊來源管道是網際網路,其次是人際網絡,但仍會交互使用不同來源管道,以獲取更符合自身健康需求的資訊;而在尋求過程中遭遇的困難主要是找不到資訊、無法描述自己的健康資訊需求與無法判斷資訊品質,處理方式則有積極與消極兩種方式並存,他們會積極地更換關鍵字、更換資訊平台、或是更換來源管道,也可能會消極地放置或直接放棄此一健康資訊需求。最後針對學校、資訊提供者與高職學生分別提出實務與未來研究建議。
  • Item
    結構式教學法對高職自閉症學生機器腳踏車修護技能學習之成效研究
    (2021) 李佳容; Lee, Chia-J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結構式教學法對高職自閉症學生學習機器腳踏車修護技能之成效。本研究者採單一受試研究法的「跨受試多基線設計」,自變項為「結構式教學法」,「機器腳踏車修護技能」為依變項,包含「更換前輪避震器」、「更換引擎機油和齒輪油及清潔機油濾網」、「更換驅動鏈條」及「更換車身覆蓋」四項工作技能,研究對象為三名高職自閉症學生,他們分別接受「基線期-處理期-維持期」之評量,再以視覺分析加以探究介入成效。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結構式教學法對高職自閉症學生機器腳踏車修護技能的學習成效佳。 二、結構式教學法對高職自閉症學生機器腳踏車修護技能的維持效果穩定。 三、結構式教學法對高職自閉症學生機器腳踏車修護技能有良好的社會效度。 文末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者亦提出教學實務和未來研究的建議。
  • Item
    青春期營養素養結合跨理論模式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職幼保科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21-06-??) 楊清貴; 黃雅文; 黃曉令; Ching-Guei Yang, Ya-Wen Huang, Hsiao-Ling Hu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根據跨理論模式的特性發展高職幼保科學生營養素養課程,並探討其行動研究成效。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設計,選擇某高職幼保科一個班級為研究對象,以發現學生的營養問題,並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青春期營養單張為主要內容,結合跨理論模式行為改變階段期別,以及十種跨理論模式行為改變的方法,包括意識覺醒、環境再評估、情感喚起、自我再評價、社會解放、自我解放、情境替代、援助關係、刺激控制、增強管理等,以及共享決策提升健康素養品質的概念,發展八次青春期營養素養課程。研究者實踐八次跨理論模式營養素養課程的歷程中,根據教師省思札記、訪談學生及同儕教師意見,探討課程之發展與教學成效。結果主要發現,採取跨理論模式的衡量決定、行為改變階段、自我效能等概念,並融入共享決策設計高職營養素養課程,可使課程與生活結合得更完善,行動研究亦使教師在營養素養課程設計歷程增能,並激發學生省思飲食行為,行為從無意圖期發展到行動期。因此,本研究發展之青春期營養素養課程可提供學術研究與高中職教學應用之參考。
  • Item
    高職生英語文法補救教學學習狀況之探討
    (2018) 郭育如; Kuo, Yu-Ju
    本研究旨在探討英語文法補救教學對高職二年級學生學習成就的情形以及在補救教學之後學生英語學習態度的改變。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以基隆市某高職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研究目的以及文獻探討,在實施英語文法補救教學之後,進行測驗、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問卷與個別訪談。實施測驗之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學習成就;而英語學習態度問卷和個別訪談則是要了解學生在補救教學之後態度的改變。整合質性與量化的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英語文法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有正面幫助;依學生個別差異設計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及營造適合學習的學習氣氛對補救教學有正向幫助;多數學生在英語補救教學後,提升對學習英文的興趣和信心,對學習英文的態度更積極主動。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分別針對未來研究、教育人員以及政策推動人員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高職學生學業不誠實行為之研究-以北部地區一所公立高職為例
    (2016) 吳佩如; Goh Pei Lu
    從近年來研究中發現,學生學業不誠實行為日趨嚴重,甚至有研究認為學業不誠實行為與畢業後工作上的不道德行為是有相關的,促使學生學業不誠實行為備受重視。再加上教育研究典範的轉移,開始逐漸重視學生的聲音,因此從學生角度看待事情的研究也日漸增加。本研究希望從學生觀點出發,探討學生如何看待學業不誠實行為。過去國內有關學業不誠實行為的研究中,多數是以量化研究為主,研究對象包括大學生、國中及國小學生,高中職階段的研究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以北部地區一所公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與文件分析的方式,瞭解學生學業不誠實行為的情況及他們對學業不誠實行為的看法,進而探討學生學業不誠實行為的策略及成因,並藉由研究發現提供省思與建議。 本研究的重要結論計有以下四點: 一、儘管學業不誠實行為被認為是不正當的,但是作業方面的學業不誠實行為卻往往被師生輕忽。 二、學業不誠實行為的界定包含不同情境的考量。 三、學校規定與教師態度對於學生學業不誠實行為影響甚鉅。 四、學業不誠實行為反映升學主義與社會規範的結構性問題。
  • Item
    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2003) 李敏英; Li Min-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首先探討高職學生主要的行為困擾問題,再探究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之因應策略,最後歸納調查研究結果,提出可行建議,以作為高職學生輔導工作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首先以文獻分析的方式探討與本研究有關之 理論與相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而問卷調查法則用以蒐集實徵資料,所用的研究工具為自編之「行為困擾問題量表」及「因應策略量表」。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公私立高職之日間一、二、三年級男女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來抽取學校,總計全國抽樣學校共64所,包含七類科(工科、商科、農科、家事、海事、護校、藝校),總計取得有效樣本1433份。本研究的資料處理採用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法以及Kendall和諧係數等統計方法處理,並逐一討論各項研究結果。 本研究所獲致之發現,臚陳如下: 壹、高職學生整體行為困擾情形接近中等程度。 貳、目前高職學生深感困擾的問題有「前途展望」、「自我認同」及「學校課業」,且以「前途展望困擾」最嚴重。 參、不同背景變項之高職學生所面臨的行為困擾問題有顯著差異。 一、高職男學生在「學校課業」、「同儕相處」、「家庭關係」、「感情問題」及「經濟問題」等五類的困擾程度大於女學生。 二、高職一年級學生在「家庭關係」的困擾程度大於二年級。 三、私立高職學生在「經濟問題」的困擾程度大於公立高職學生。 四、因為分數因素入學的高職學生面臨之行為困擾問題顯著較多,尤其是「前途展望困擾」。 肆、高職學生面臨各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所採取之因應策略,其順序等級均是以「自己面對解決」為最優先的順位,第二順位為「尋求支持」,第三順位為「從事調劑類的活動」,第四順位為「情緒發洩」,最後順位為「逃避不管」。 伍、不同背景變項之高職學生面臨「家庭關係」及「前途展望」此兩類行為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有所差異。 一、高職女學生、高職一年級學生及基於自己興趣入學的高職學生面臨「家庭關係」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延後至第四順位。 二、因為其他因素入學的高職學生在面臨「家庭關係」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延後至第五順位。 三、高職女學生、高職一年級學生、公立高職學生、因為家人意見以及因為其他因素入學的高職學生,面臨「前途展望」困擾問題時,採取「尋求支持」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提前至第一順位。 陸、高職女學生面臨「感情困擾問題」時,採取「情緒發洩」的因應策略之順位大多提前至第二順位。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在學校教育方面 一、增強高職學生的自我認同 二、健全學校的輔導機制 三、增強技能檢定之訓練 四、加強建教合作 五、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貳、在親職教育方面 一、提供子女和諧、溫暖的成長環境 二、給予孩子適度的管教與期望 三、父母本身應多充實親職教育知能 四、減少子女的物質慾望 五、加強培養子女「責任感」之觀念 參、在未來的研究方面 一、兼顧質與量之研究方法 二、研究編製問卷之過程 三、增加高職學生背景部分的相關研究變項
  • Item
    高職學生運動行為介入研究-應用跨理論模式
    (2007) 武靜蕙; Wu Jing-Hwei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跨理論模式運動方案介入對運動行為、社會心理因素及運動改變方法的影響,以及彼此間的影響關係。   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study)採不相等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立意取樣臺北巿二所公立工業類科高職,各抽取三個班為實驗組與對照組,以跨理論模式運動階段前三階段者為研究對象,實驗組83人,對照組89人。實驗組進行四個單元的教育介入,對照組僅提供運動手冊,介入前兩組實施前測,介入課程結束實施後測,間隔6個月實施後後測。   研究結果支持應用跨理論模式於高職學生運動行為介入研究,效果良好。主要結果如下: 1.介入後社會心理因素(決策權衡、自我效能)、運動改變方法及運動階段,實驗組呈顯著進步;對照組在自覺運動障礙的後測與後後測較前測顯著增加,而自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改變方法的改變均未達統計顯著水準。 2.介入前後不同組別在三次測量上均呈現顯著交互作用,意謂介入後各測量變項,不同組別各次測量均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意義;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 3.經統計考驗自變項、中介變項、結果變項彼此間有一定的預測關係。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推廣、學校實務工作及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台北市某高職學生吸菸行為之探討─跨理論模式之應用
    (2006) 劉美媛; Meei-Yuan Liou
    本研究目的乃是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台北市某高職學生的吸菸行為,以瞭解其吸菸階段分期及不同吸菸階段與改變方法、自我效能及決策權衡的相關。以台北市某高職學生為對象,採隨機集束抽樣方法進行抽樣,最後取得有效樣本1095份,回應率為93.7%。 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目前吸菸率為20.6%,男生吸菸率為25.6%,女生為6.4%。有7.9%已戒菸,男生已戒菸率是8.8%,女生是5.0%。共有71.5%未曾吸菸,其中有4.0%想嘗試吸菸。目前吸菸者中,有58.0%有意願戒菸。在已戒菸者中,有75%已持續戒菸六個月以上。 二、不同吸菸階段的研究對象,在戒菸改變方法、拒菸自我效能/誘惑、吸菸決策權衡方面,皆有顯著差異。 1.依據所處的吸菸戒除階段,在意圖戒除期給予意識覺醒、情感喚起、自我再評價,在準備戒除期強調增強管理、刺激控制,至於在戒除行動期已經戒菸的青少年,則十種方法皆可採用,而已經戒菸六個月以上者,則除了意識覺醒外,其餘九種方法皆很常用。在推展菸害防制時,如能依據青少年所處的吸菸階段,採用特定的戒菸改變方法,可增加戒菸介入計畫的成效,促使青少年戒菸,達到成功戒菸的目的。 2.在吸菸戒除階段,各種拒菸自我效能/誘惑情境下的得分皆以無意圖戒除期的得分最高,在戒除維持期最低,呈線性降低的趨勢。處於無意圖戒除期者較易受菸癮/習慣的誘惑,已戒菸六個月以上者,則體重控制的誘惑程度最高,受到菸癮/習慣的誘惑最小。在無意圖戒除期者自覺吸菸的好處高於壞處,在意圖戒除期與準備戒除期者,認為吸菸的壞處稍為高於吸菸的好處,到了戒除維持期,自覺吸菸的壞處遠大於好處。研究對象自覺吸菸適應好處與吸菸社會好處的看法相近似。 3.在吸菸獲得階段,想嘗試吸菸者各類情境下之誘惑度都增加,其中以正向社交情境之誘惑最大,體重控制的誘惑最小。在無意圖嘗試期吸菸決策權衡達到平衡,對吸菸壞處、好處之同意度相等,但想嘗試吸菸者則較同意吸菸之好處,包括吸菸的適應好處與吸菸的社會好處,認為吸菸所帶來的好處高於壞處。 研究結果支持跨理論模式的有用性,並提供教育者作為發展不同吸菸階段介入以促進菸害防制的參考。
  • Item
    臺北市某高職學生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2) 黃郁樽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高職學生口腔保健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關係。以一百學年度 第二學期在學之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日間部一至級學生為母群體。以橫斷式調查研究法,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以「班級」為單位,抽取有效問卷542份。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一、 甜食攝取狀況部分,女性攝取程度較男性頻繁;學業成績中間三分之一之研究對象甜食攝取狀況較後面三分之一頻繁;家庭社經地位低者比家庭社經地位中者及高者有較頻繁之甜食攝取狀況;研究對象甜食攝取狀況越頻繁,過去於國中時期所參與的口腔保健相關課程與活動經驗會越正向。 二、 參與口腔保健相關課程與活動經驗部分,國中時期部分,過去於國中時期所參與的口腔保健相關課程與活動經驗越多,於高職階段之參與經驗也會越正向;研究對象過去於國中時期所參與的口腔保健相關課程與活動經驗越多,口腔保健行為會越正向。高職時期部分,三年級累積的參與經驗較二年級及一年級高。 三、 口腔保健行為部分,研究對象每日刷牙時間以晚上睡覺前最高,其次是早上起床後未進食前;牙線的使用狀況並不理想;使用貝氏刷牙法的比率為中間偏低;含氟漱口水的使用率很低;而含氟牙膏的使用上較高;定期口腔檢查習慣為介於中間值。研究對象的父親年齡為41-50歲者較50歲以上者,其孩子的口腔保健行為較好。 四、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及甜食攝取狀況與參與口腔保健相關課程與活動經驗可解釋口腔保健行為之總變異量的9.0%,調整後為6.6%。研究發現,研究對象為一年級者其口腔保健行為較二年級來得正向;父親年齡41-50歲者其小孩之口腔保健行為較父親年齡為51歲以上者來得正向;於國中以及高職時期所參與的口腔保健相關課程與活動經驗越多,其口腔保健行為也會越正向。
  • Item
    台北縣某高職學生之環境永續認知、態度、敏感度、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09) 陳楓岷; Feng-Ming Ch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高職學生環境永續行為意圖的情形,及影響高職學生環境永續行為意圖的因素。抽樣方式採以班級為抽樣單位的分層集束抽樣,並抽取台北縣某公立高職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362份問卷,有效回收326份,回收率90.1%。得到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環境永續認知得分偏高。「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在環境永續認知上,呈現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之環境永續態度得分達中上程度。「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在環境永續態度各層面上,均呈現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之環境永續認知、環境永續態度、環境永續敏感度與環境永續行為意圖間,呈現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環境永續認知、環境永續態度、環境永續敏感度等預測變項對環境永續行為意圖具有顯著影響力,其解釋力為67.7%。 最後依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分別對於環境永續教育的實務應用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