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互動式多媒體介入策略於腎癌存活者健康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之成效(2024) 戴琬容; Tai, Wan-Jung背景:腎癌存活者於腎臟腫瘤手術後,常詢問與健康飲食及身體活動相關議題。但至今鮮少有專為腎癌存活者設計之衛教教材,以做為健康促進之參考依據。目的:本研究以行為理論及多媒體學習論為基礎,設計互動式多媒體教材,並探討「互動式多媒體衛教」與「口語衛教」兩種不同衛教方式,對腎癌存活者健康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之成效。方法:採類實驗設計,於北部某醫學中心泌尿科門診收案,依病歷號隨機分派,實驗組(n=38)以互動式多媒體衛教,對照組(n=39)採口語衛教,於介入後立即實行後測,6週後進行延宕測,並以廣義估計方程式及成對樣本t檢定進行分析。結果:兩組研究對象在介入後,健康知識、自我效能及身體活動量,於組內皆有進步,並達顯著差異,且實驗組進步幅度優於對照組。而實驗組於健康態度之成效,無論在組間後測(β=2.079, ρ=0.027),或組內後測(ρ<0.001)及延宕測(ρ=0.004)均達顯著差異。 結論:互動式多媒體教材因運用理論編排設計,能有效提升腎癌存活者健康行為之態度,且透過圖文說明,可輕鬆學習,提升學習效果,並能依個人需求反覆閱讀,另有行動策略可做為實行健康行為之參考,不僅適合腎癌存活者,亦可供案家成員共同使用。因此,可將本教材設計概念推廣於臨床實務中加以應用。Item 國小資優學生道德認知對疫情與病患態度之影響—兼探情緒的調節效果(2020) 洪欣妤; HUNG, SHIN-YU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資優班學生的道德認知、在真實情境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對疫情與病患態度以及疫情下情緒的現況與差異性,並進行分析相關以及預測。研究對象為北區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使用「行為界定問題測驗」、「疫情與病患態度量表」、「情緒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處理。茲將本研究之結果說明如下: 一、 不同身份、年級與性別在道德認知表現 資優生與普通生無明顯差異。高年級資優生高於中年級;中、高年級普通生無明顯差異。女生道德認知皆高於男生。 二、 不同身份、年級與性別在情緒上的表現 疫情情境下,普通生「相信」等情緒高於資優生。中年級資優生「害怕」等情緒高年級明顯;高年級普通生「期待」高於中年級。資優班男、女生無明顯差異;而普通班男生「悲傷」之情緒高於女生。 三、 不同身份、年級與性別在疫情與病患態度表現 疫情情境下,資優生態度高於普通生。高年級資優生與普通生,高於中年級資優生與普通生。資優班及普通班男、女生無明顯差異。 四、 道德認知、情緒及疫情與病患態度間的相關 對於資優生來說,道德認知和疫情與病患態度屬低度正相關;而對於普通生來說,道德認知並未和疫情與病患態度有明顯相關。而資優生及普通生的情緒與道德認知間的相關及情緒與疫情與病患態度之相關不盡相同。 五、 資優生道德認知能預測態度,情緒在道德認知和態度間不具調節效果Item 一人一機合作學習環境的學習效益探討(2009) 姜善迪; Dee Jiang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建置一個一人一機的學習環境,以輔助合作學習策略的實施,並進一步探討環境的應用成效。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參與者為臺北市某國小五年級 8 個班共 240 位學生;其中 4 個班為實驗組,共 123 人;4 個班為控制組,共 117 人。研究的自變項為學生在合作學習活動中是否使用一人一機學習環境,依變項為學生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使用一人一機學習環境與否對學習成就並無影響,但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正面的提昇。此外,一人一機學習環境有下列之效益:(1)可以利用廣播軟體增進教學之管理;(2)能有效支援合作學習活動實施;(3)對於學生的學習歷程很有幫助。 建議使用一人一機學習環境進行合作學習活動時,學生應具備基本的資訊科技素養,而教師也應具備相關的資訊能力。後續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一人一機學習環境在不同科目與年段的應用,增加教學實驗的時間,並以質性研究方法瞭解師生的互動行為。Item 國中學生從事志願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2016) 陳亭羽; Chen, Ting-Yu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欲了解國中學生十二年國教服務學習現況,探討十二年國教服務學習經驗、志願服務態度、主觀規範、控制知覺與志願服務行為意向彼此間的關係,以及能否預測國中學生未來志願服務行為意向。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便利取樣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及嘉義市等地區八、九年級國中學生,有效樣本共計490份。研究工具為「國中學生從事志願服務行為意向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國中學生依從十二年國教服務學習規定時數從事服務學習,從事最多的服務學習類型為環境保護。對於志願服務,女生比男生有更正向的態度與控制知覺,更願意再度從事志願服務;九年級學生服務學習時數顯著高於八年級,但八年級學生比九年級學生對志願服務有更正向的態度及主觀規範。國中學生從事十二國教服務學習之經驗與志願服務行為意向無相關,且無法預測未來志願服務行為意向。而志願服務態度、主觀規範、控制知覺與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有正相關,且可預測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最後,依據各項研究結果擬出相關建議,供實務上及後續研究參考。Item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2013) 郭芃彣; Peng-Wen, Kuo本研究運用計畫行為理論為研究架構,目的為預測及解釋國中學生從事吸菸行為的意圖。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中的364位男、女學生,蒐集其有關吸菸行為的信念、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圖的資料,研究結果則以多元邏輯斯迴歸分析進行分析。 本研究重要分析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在吸菸行為意圖的關聯強度方面,模式內變項的態度與主觀規範對吸菸行為意圖的關聯強度為26.2%,加入知覺行為控制為第三個模式內變項後,關聯強度提升3.2%,關聯強度為29.4%。 二、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之交乘積和達顯著輕微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之交乘積和未達顯著相關,知覺行為控制與控制信念、知覺力量之交乘積和達顯著輕度相關。 三、外在變項(父母婚姻狀況、過去吸菸經驗等)無法直接影響吸菸行為意圖。 四、行為信念、規範信念和控制信念與吸菸行為意圖呈顯著相關。 本研究結果可以提供衛生教育者發展相關介入,可進一步探究如何降低國中學生產生吸菸行為之意圖。Item 幼兒園教保人員兒童事故傷害預防教育介入效果之研究(2005) 秦金生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兒童事故傷害多年以來始終名列國內第一大死因。扣除睡眠時間,每天與兒童相處互動最頻繁的便屬幼兒園教保人員;提升教保人員的相關知能,再透過教保人員去加強兒童事故傷害預防教育,是減少事故傷害發生的關鍵因素,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於評估兒童事故傷害預防教育介入效果。 本研究採用單組前測-後測實驗設計,經由教育介入,探討幼兒園教保人員對兒童事故傷害預防之知識、態度、警覺度(自我察覺)、溝通技巧及自我效能等相關知能之效果。 在資料分析方面,運用描述性統計探討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並以積差相關探討知能變項間之相關情形,同時透過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薛費氏事後考驗來探討研究對象之組間差異,最後以配對t檢定考驗研究對象在兒童事故傷害預防知識、態度、警覺度、溝通技巧、自我效能之教育介入效果。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 整體而言,在教育介入施行後,教保人員對兒童事故傷害預防之知識、態度、警覺度、溝通技巧及自我效能方面,都有明顯正向的改變。 二、 在教育介入後,知識變項達到顯著差異;顯示目前教育體系對於教保人員在安全與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課程仍嫌不足,教保人員需藉由在職教育補強相關知識。 三、 在教育介入後,態度變項達到顯著差異;顯示教保人員教學態度與教學效果具有正向關係。 四、 在教育介入後,警覺度變項達到顯著差異;從而促使教保人員瞭解到兒童事故傷害預防警覺度的重要性。 五、 在教育介入後,溝通技巧變項達到顯著差異;而教保人員的溝通技巧對於兒童事故傷害預防教育學習活動上會有相當的影響,因此教保人員溝通知能的提升是有必要的。 六、 在教育介入後,自我效能變項達到顯著差異;教保人員自我效能是影響兒童學習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協助教保人員自我效能之增強,將有助於教保人員對於兒童事故傷害預防付出更多心力。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政府、家庭、相關機構提出政策建議。Item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正確用藥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2013-06-01) 管玉娟; 胡益進; 陳漢瑛Item 我國醫療保健團體有關人員健康促進計畫推行現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1994-05-01) 黃松元; 劉淑媛; 苗迺芳; 胡益進Item 臺北市計程車司機對無菸計程車政策支持度及其菸害知識、態度與拒菸行為之研究(臺北市健康生活與成功老化學會, 2011-01-01) 蔡宜螢; 吳憲林; 沈思瑩; 郭鐘隆本研究目的為瞭解計程車駕駛員對於『車內禁菸政策』之支持度及相關影響因素。方法: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參加自主管理認證之台北市計程車車行之所屬駕駛員為研究對象,進行隨機抽樣共352人,其中有效問卷為335份,回收率95.2%。結果:菸害知識方面,其各題答對率介於65.9%~94.3%;菸害態度方面,介於「中立意見」及「同意」之間;拒菸行為方面,高達87.0%的受測者在車內完全不吸菸,且多數的受測者認為計程車應該要禁菸的理由為「影響健康」。推動無菸計程車政策之支持度,有高達79.9%的受測者表示同意,而政策支持度和菸害知識、菸害態度呈顯著正相關。年齡越大,菸害態度越正向且不吸菸者及周遭吸菸人數愈少者,其菸害知識、態度與拒菸行為皆較好。結論:計程車駕駛員對於無菸計程車政策的支持度高達八成,且菸害知識得分越高、菸害態度越正向,其政策支持度越高,但政策支持度與拒菸行為仍有待進一步探討。而計程車駕駛員會因個人不吸菸、菸齡為0年及周遭吸菸人數少於10人而造成其菸害知識、態度及拒菸行為之表現較佳。因此,在台北市推動無菸計程車政策之可行性高,建議推動時應注意可再加強計程車駕駛員的菸害知識、態度,以提高政策支持度。而幫助計程車司機戒菸與營造周遭人士不吸菸的環境,可以改善其菸害知識、態度及拒菸行為之表現。Item 大學生捐血行為的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5-05-??) 呂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