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社群網站使用情形與寂寞感之關係:青銀世代、使用社交動機程度、害羞與社交傾向之調節效果(2020) 陳翊嘉; Chen, Yi-Jia臉書使用能降低寂寞感嗎?或是愈用愈寂寞呢?過去研究顯示,年輕人使用臉書會增加寂寞感;但在高齡者的研究上發現,高齡者透過使用臉書互動,能降低寂寞感。此外,過去研究也發現,臉書使用與寂寞感的關係,也會因主動或被動的使用方式和性格害羞傾向、社交傾向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個人臉書使用情形與寂寞感之關係,並將年齡、使用社交動機程度、害羞傾向與社交傾向作為調節變項進行探究。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方便取樣方式進行研究對象之抽樣,回收北部地區234份有效問卷,其中大學生113份,年齡介於18至25歲,平均19.40歲;高齡者121份,年齡介於50至82歲,平均60.81歲。本研究分析方法採用階層迴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年齡會調節個人社群網站使用情形與寂寞感之關係,年輕人與高齡者使用使用臉書時間越長寂寞感皆會下降,在年輕人方面差異並不大,但高齡者隨著使用臉書時間越長寂寞感大幅降低。(2)害羞傾向會調節個人社群網站使用情形與寂寞感之關係。害羞傾向高與害羞傾向低之人,使用使用臉書時間越長,寂寞感皆會上升,但害羞傾向高的人上升幅度較大。Item 整合角色扮演策略、網路語音通訊與社群軟體促進英文寫作與口語技巧(2017) 顏嬿真; Yen, Yen-Chen在亞洲英文為外國語言(EFL)教學面臨了許多挑戰,因為多元文化和環境因素,諸如缺乏互動對話的環境、重視測驗分數和外語焦慮。本研究進行一個英文為外語教學的課程,藉由整合角色扮演教學策略、Facebook(社群軟體)和Skype(網路語音通訊軟體)作為學習環境,來促進英文寫作與口語技巧能力,並觀察學習成效與口說錯誤行為。本研究計劃由兩個子研究組成。在研究一,我們目標是在研究應用Facebook和Skype及結合角色扮演教學策略作為強化英文為外國語言學習者的口語和寫作技巧方法之效果。這研究由42位受試者組成,他們都選修了在臺灣一所商業大學的英語會話課程,我們將進行學習成效分析、相關分析和學習過程的質性內容分析,並且將會探索和討論學習者是否提升他們的口語和/或寫作技能。 在研究一,我們主要聚焦在學習者的英文口語和寫作成效,但沒有對不同類型的口說錯誤類別進行深度分析。因此在研究二,我們將整合角色扮演教學策略和Skype來確認其對於學習者在英文口語進步上的影響,本實驗將對52位在相同的大學,已選修英語會話課程的英文為外國語言學習者進行研究。這些學習者們將會被隨機且均等分配在實驗組或控制組裡,此研究嘗試找出是否學習者在Skype的學習環境裡會比面對面(face-to-face)的環境裡提升他們口語表達能力,及減少口說錯誤的次數。實驗組將透過Skype進行線上口語討論活動,而控制組要在面對面的環境進行口語討論,本研究將在這兩種環境中分別逐字記錄所有學習者口語討論的內容,並編碼分析每個句子裡所出現的口說錯誤,也將探索學習者是否在Skype的學習環境或面對面學習環境裡會降低其口說錯誤的次數和提升口語表達能力。Item 國中導師運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之研究(2019) 陳玟均; Chen, Wen-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運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主要有四個研究目的:一為了解國中導師使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的動機與目的,二透過人際互動理論以及師生互動理論,探討國中導師運用臉書與學生互動的情形,三為分析國中導師透過臉書進行師生互動所帶來的影響。 本研究以訪談法為主,一共訪談六位使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的國中導師,並以文件分析法為輔,藉由蒐集教師與學生在臉書上互動的紀錄,更深入地描繪臉書上的師生互動的樣態。在分析研究資料後,根據文獻探討、研究發現與結論,獲得以下結論: 壹、國中導師針對自身不同的需求,選擇不同互動類型,並於臉書上劃分公私領域之疆界。 貳、臉書能夠呈現正向的自我,並能更豐富地呈現自身的教學和班級經營成果。 參、臉書能夠凝聚班級向心力,深化與學生的關係。 肆、臉書僅是眾多溝通管道的其中一環,亦有自身的侷限。 最後,本研究歸納所有受訪者在使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時,所面臨的困擾和擔憂共有三個面向:公私領域的界線、工作時數的延伸以及師生關係的拿捏,因此,繪製出臉書上的師生互動光譜,供教師檢視自身對於在臉書互動的期待,儘可能避免使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產生的風險,同時幫助國中教師了解自己是否適合使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以及決定何種類型(本尊帳號、分身帳號、粉絲專頁、社團)的互動方式適合自己。 關鍵字:臉書、國中導師、師生互動Item 新北市國中生Facebook社群網站使用動機、涉入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研究(2013) 白潔文; PAI, CHIEH-WEN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中生 Facebook使用動機、涉入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方式,以調查研究法進行問卷資料蒐集,從九大行政區抽取的七所公立國中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596 人(男生294 人,女生302 人)。研究工具包括『Facebook使用動機量表」、『Facebook涉入程度問卷』及『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就國中生在使用Facebook動機與生活適應的現況而言,使用Facebook動機中間偏強,生活適應情況大致良好。 二、不同性別、年級、父母態度的國中生在使用Facebook動機上部分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年級、父母態度的國中生在Facebook涉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Facebook涉入程度的國中生在使用Facebook動機、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使用Facebook動機與生活適應具顯著正相關。 六、國中生使用Facebook動機對於其生活適應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中生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字:臉書、使用動機、涉入程度、生活適應Item 大專校院圖書館社群網站經營分析─以Facebook為例(2012) 林沂瑩; Yi-Ying Lin在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時代,虛擬世界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也因應科技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可利用各式電腦中介傳播工具達成,虛擬社群概念因此應運而生。國內大專校院圖書館意識到社群發展的趨勢,於2009年開始紛紛成立Facebook粉絲專頁,希望透過Facebook強大的傳播力,將圖書館服務更無遠弗屆的推廣出去。本研究旨於探討大專校院圖書館Facebook粉絲專頁目前經營之概況,從動機面、執行面、評估面深入瞭解Facebook融入情形,並調查圖書館與使用者在Facebook上的互動狀況。 本研究以組織的創新過程為基礎架構,探討Facebook粉絲專頁在各階段融入圖書館之概況,利用訪談瞭解圖書館導入Facebook之過程、執行與管理概況,以及管理者的成效評估;另輔以內容分析法,觀察28個大專校院圖書館Faceook粉絲專頁至2011年8月31日止,記錄各館應用與維護情形,並針對Facebook粉絲專頁發佈之訊息類型、使用者回覆類型進行歸納。 由訪談結果可知,圖書館基於現有管道無法滿足、期望將訊息傳遞轉被動為主動,以及考量工具特性,因而導入Facebook,而館內同仁對於導入Facebook多數表示贊同,少數為希望服務能更加完善而提出質疑;在成效評估上,多數管理者認為有達到當初成立之目的,並期望未來Facebook能發揮學術服務的潛能。在內容分析方面,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大專校院圖書館訊息更新速度偏低,發佈之訊息以館方為主,訊息內容以「宣傳活動、課程」此類型居多;使用者回覆留言以「個人導向」類型為主。最後本研究根據調查結果、參考國外相關文獻,針對不同需求之對象提出具體建議。Item 我國圖書館Facebook經營現況分析及使用者接受度之研究(2011) 李堃瑛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圖書館運用各種Web 2.0工具以拓展服務,提供更便利的溝通管道與讀者互動,近年來國內外均有圖書館在Facebook社群網站中建立粉絲專頁,發佈圖書館活動公告、影音記錄或開發各種便於讀者查找資訊之應用程式,而讀者亦可藉此管道發表意見、詢問問題。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大學圖書館於Facebook中經營服務的方式,藉由瞭解國內圖書館Facebook的建置內容、互動情況以及讀者查找資訊與解決問題的特性、對社群網站的接受程度等,進而歸納大學圖書館於社群網站中發展服務的方向。 截至民國99年11月,國內共有33個大學圖書館粉絲專頁及6個公共圖書館粉絲專頁,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法」分析國內圖書館Facebook中所設置之功能以及發佈訊息之性質及互動情況。在使用者調查部份則採用「問卷調查法」瞭解師大圖書館讀者利用圖書館參考服務詢問問題之經驗及對於師大圖書館Facebook的看法,透過網路問卷的發放,共回收348份有效問卷。 研究結果發現許多圖書館Facebook僅有開設功能,但並未善加利用與管理,讀者於頁面中發佈之訊息以廣告、閒聊居多,且公共圖書館互動情況較大學圖書館來得熱絡。使用者調查部份,讀者較傾向自行於網際網路中搜尋以解決問題,且認為自己能夠解決問題而選擇不向圖書館求助,其中教職員使用者較少向圖書館詢問問題。大部分讀者對於師大圖書館Facebook之使用態度是正面的,且對於圖書館提供新的服務管道願意積極嘗試,但Facebook並不適合做為討論學術研究相關問題的管道。本研究建議圖書館Facebook可提供更豐富的資訊內容,與讀者的互動、回應更要積極,並可嘗試提供新的功能。Item 兒童身心障礙團體之FACEBOOK內容分析研究(2012) 莊曼君; Man-Jiun Juang網際網路快速發展,消費者健康資訊尋求行為也趨向以網路來滿足需求,逐漸以社群形式受到重視。依據Alexa流量網統計資料,Facebook為2011年最受歡迎的社群網路服務平台,除了能有效串起人際網絡,實現交流與互動,更為社會創造資訊共享的延伸價值。 本研究觀察國內49個兒童身心障礙Facebook粉絲專頁至2011年12月31日止,以消費者健康資訊為關注角度,利用內容分析法試圖瞭解Facebook社群的發展情況、平台交流的重點與參與者互動的行為。 由研究結果得知以自閉症團體所成立的Facebook粉絲專頁比例最高,而且大部分多由正式機構所成立,也盡可能提供社群基本資訊,儘管多數Facebook粉絲專頁經營正常,但更新維護頻率仍有加強空間。至於社群成員發布的訊息主要是以喚醒意識的內容最多,也較常提供資訊性社會支持來幫助兒童身心障礙團體,但成員主動尋求支援的情況就不慎積極,在平台中也能體現消費者健康資訊的特徵與重要性,包括:提升醫療照護、促進健康、安心就醫、請領保險與安全用藥等。此外,參與者互動以按「讚」為最,留言行為次之,分享功能使用最少,留言內容多以發表評論類型進行。最後針對不同對象提出具體建議,作為規畫或服務的參考。Item 圖書館對網路技術的迷思:以Library 2.0功能談起(2016) 林揚凱; Lin, Yang-KaiLibrary 2.0的定義為:「Library 2.0是一種持續性及目的性之變動模式,其透過參與以及使用者導向的服務,以強化圖書館使用者的經驗。」(Casey& Savastinuk, 2006)因此,圖書館將不再只是資訊取用的場所,而更著重圖書館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藉由社群經營、互動分享的服務,讓資訊被再利用、加值與推廣。縱觀國內外有關圖書館Library 2.0的相關研究大多偏重在技術以及其應用面上,對於使用者需求與使用成效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因此,本論文研究以國內大學圖書館以及圖書館的使用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國內大學圖書館Library 2.0服務的使用效益以及圖書館與使用者之間對於Library 2.0的認知差異與需求。 本研究利用內容分析、問卷調查以及館員訪談來了解國內大學圖書館Library 2.0應用的現況以及使用成效,研究發現目前大學圖書館最常使用的工具為Facebook,使用率為65%,若以Facebook來看可以得知圖書館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情況不佳;另外經由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使用者對於圖書館提供的Library 2.0服務滿意程度雖然略高於最低可以接受的範圍,但是尚未到達使用者所期望的需求水準。以身份別來看,國立大學的使用者滿意度高於私立大學,而大學生的滿意度高於研究生,館員的滿意度最低;以Facebook為例,目前圖書館經營粉絲專頁的定位大多為訊息公告、活動宣傳的平台,而且大部份的圖書館沒有專責管理維護的館員;最後交叉分析問卷與訪談結果發現圖書館與使用者之間對於Library 2.0服務的認知有落差,其中差異最大的部分為「館員了解使用者的資訊需求」與「可以迅速回應使用者的問題與建議」,這代表圖書館在這兩方面可以有很大的改善空間。Item 運用行動裝置促進職場員工身體活動之成效研究-以某科技公司為例(2016) 賴意櫻; Lai, Yi-Ying本研究目的以社群網站Facebook及運動手環等行動裝置為介入方式探討介入後對於職場員工促進身體活動及社群網站增加社會支持、運動自我效能之成效。研究對象為北區某科技公司不同廠區的辦公室員工共83位(實驗組42位;對照組41位),採用準實驗前後測設計法,對照組僅進行「線上平台問卷」施測;實驗組則接受社群網站依據自我監控模式、社會認知理論、社會支持、溝通說服理論設計出的介入內容及運動手環進行六週的介入。收集實驗組與對照組填答的前後測問卷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實驗介入後對於研究對象休閒時身體活動與工作時的走路時間、運動自我效能等有顯著的成效,但在社會支持上未達統計的顯著意義,證實運用行動裝置介入可增加職場員工身體活動與運動自我效能,建議可善用行動裝置作為衛生教育介入的平台,以降低職場執行衛生教育時的阻礙。Item 臉書使用對青少年身體意象關注影響之研究 ─以桃園市國中生為例(2015) 蔡欣育; Tsai, Hsin-Yu臉書使用對青少年來說已是普遍的現象,而他們對身體外表更是高度關注的群體。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臉書使用對青少年身體意象關注之影響,以及臉書上有關身體外表比較是否在臉書使用與身體意象關注之間產生中介效果。本研究之臉書使用包含臉書使用時間、臉書好友數、臉書使用強度以及有關身體外表之臉書功能使用等四層面;而身體意象關注包含外表取向、體重過重之關注以及身高之關注等三層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桃園市國中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立意取樣回收有效樣本共409份。本研究發現臉書使用會影響青少年身體意象關注的程度,並且會受臉書上有關身體外表比較之中介作用所影響。換言之,因為青少年會在臉書上與他人的身體外表作比較,所以當青少年花愈多時間使用臉書、有愈多臉書好友、對臉書情感投入的程度愈高,以及愈常使用有關身體外表之臉書功能的時候,將使得青少年更關注自己的身體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