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2007) 石芳萌; Shih Fang-Meng本研究旨在發展中文版之親職化量表以及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自我分化程度、身心健康指標三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叢集抽樣將臺灣分為台北市、高雄市、北區、中區、南區、東區抽樣高一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423名。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親職化量表」、「自我分化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沒有不同。不同出生序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不同,主要表現在「功能性照顧」。不同父母婚姻狀況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不同,主要表現在「不公平性」。 二、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有三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近似親職化表現的越多,則其身心狀況就越不健康;個體情感性照顧多,而較少不公平感受時,則其焦慮、睡眠問題及社會行為功能問題稍多,但較少憂鬱;個體功能性照顧較多時,則其身體症狀、睡眠狀況與焦慮較多,但較少社會功能障礙與憂鬱。 三、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與自我分化程度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情緒照顧多,而較少不公平感受時,則其越因為父母改變自己、和父母關係較親密,但較不涉入三角關係;個體情感性照顧與不公平感受越多時,則其與父母之間越混淆、越涉入三角關係,但和同儕關係越好。 四、高中職學生的自我分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自我分化程度越高,則其身心健康狀況越佳;個體越涉入三角關係,和同儕越親密,則其身體症狀、焦慮與睡眠問題、與有社會功能障礙皆越多。 五、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自我分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的親職化表現越低、自我分化程度越高,則其身心健康狀況越好;個體的情緒性照顧越高,和父母與同儕越親密時,則其生理、焦慮、睡眠問題、及社會功能障礙越多,但憂鬱較少。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與親職教育方面,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高中生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之研究:以桃園地區國立高中生為例(2007) 羅容璧; Lo Jung Pi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個人背景因素、家庭背景因素與父母、老師及同儕等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之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歸納結論、研擬建議,以供青少年輔導、親職教育及未來研究者的參考。本研究以就讀於桃園地區五所國立高中二年級學生共計799名為研究對象,使用研究者自行編製的「高中生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所得結果使用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高中女生在與「父親、母親、老師、同性同儕」的互動需求上,顯著高於 男生;在與「異性同儕」的互動需求方面,無性別差異。 (二)不管是任何出生序(老大、中間子女、老么)或獨生子女,其與「同性同 儕」互動的需求在所有人際的需求中都是最高的;而在與「父親、母親互 動」的需求上,老大較老么為高。 (三)「男女合班」的同學與「老師互動」的需求會高於「男女分班」的同學。 (四)高中生的人際互動需求,並不因與父母的居住狀況、父母社經地位及家庭 人口數的不同而有所影響。 (五)男女高中生在與「父親」發生衝突時,最想求助的對象都是母親。而高中 女生在與「父親」發生衝突時,向人求助的需求會高於男生。 (六)高中男生在與「母親」發生衝突時,以向「兄弟姊妹」求助的需求程度最 高;高中女生在與「母親」發生衝突時,則以向「同性同儕」求助的需求 最高。 (七)高中男女生在課業上有困難時,皆以向同性同儕、異性同儕、老師的求助 為主。 (八)高中男生在心情不好時,向「異性同儕」的求助需求高於女生,而心 情不好時高中女生仍傾向於選擇「同性同儕」為求助對象。 (九)高中生遇有情感困擾時,女生的求助需求大致上是高於男生;但是女生向 母親求助的意願卻又不如男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父母、教師、輔導工作者及未來研究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的研究參考。Item Effect modification by parental education on the associations of birth order and gender with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adolescents(John Wiley & Sons, 2013-11-01) Cheng, C. C. J.; Wang, W. L.; Sung, Y. T.; Wang, Y. C.; Su, S. Y.; Li, C. Y.BACKGROUND: A child's gender and ordinal position within a family have varied implications on his or her 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ether or not parental educational level may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birth order and gender. METHODS: Basic Competence Test (BCT) scores of 290,588 young adolescents aged 15-16 years in Taiwan were analysed. Parental educational level was calculated as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the subjects' parents.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assess the modification effects of parental educational levels on the associations of interest. RESULTS: After controlling for covariates, we noted a clear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rth order and BCT scores in Mandar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dditionally, boy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mean scores in Mandarin, but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mean scores in both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We also found the significant interactive effects of birth order, gender and paren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n BCT scores, in which the birth order and gender effects were more evident in higher-educated families than in lower-educated ones. CONCLUSIONS: This large cohort study confirmed that both birth order and gender may pose independent influences on BCT scores; moreover, such influences are significantly modified by paren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Item 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9-??) 陳慧珊; 吳麗娟; Hui-Shan Chen; Li-Chuan W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1)不同性別、出生序之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差異;(2)親職化現象與身心健康指標的關係;(3)親職化現象與個體化程度的關係。本研究採立意抽樣從全國公私立大專院校中,抽出287 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親職化量表」、「個體化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不同性別之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不公平性」上,且男性高於女性。不同出生序之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功能性照顧」上,且老大高於老么。(2)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呈現出大學生若表現出較少的「功能性照顧」、較多的「情感性照顧」以及較多的「不公平性」,其身心狀況就越不健康。(3)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與個體化程度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第一組的關係組型呈現出大學生有高度不公平感受時,雖外表獨立堅強、其內心仍感衝突矛盾與不平,亦即大學生有高度不公平感時,雖其外的行為在功能、態度和情緒上表現獨立自主,但心理與父母情感分離的衝突仍是大的。第二組關係組型主要呈現出當大學生擔任較多照顧家人的情緒責任時,則其個體化程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