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都會社區組織對於地方文化的認識及認同之研究:以基隆壯觀社區為例
    (2022) 連丁幼; LIEN, Ting-Yu
    社區營造推動二十餘年的過程,一直存有政府部門及民間組織的困境,但卻鮮少搭配研究理論進行檢視,以瞭解其中的原因或調整推動的模式,故本研究以T. Cresswell對地方研究的三個取向為基礎,再結合林振春的「學習型社區營造三維結構理論」,從其所綜整之台灣社區營造實務推展經驗,並挑選由民間自主發展的基隆市壯觀社區為對象,探討都會區居民認識及認同在地文化的主要議題及策略方法,經由文件分析與非結構訪談相關重要人士,獲得如下結論:一、壯觀社區所關注的在地文化主題有三大類1. 地方差異面:社會文史脈絡、地方人力資源、在地生態環境。2. 制度結構面:建立社造體制、協商改善制度。3. 價值行動面:凝聚地方情感、實踐環保行動、培育重點族群、發展地方節慶。二、壯觀社區促進居民認識及認同的策略方法有三大項1. 教育性:認識社區了解問題、提升居民多元能力、傳承及推廣成果。2. 自主性:由淺到深的接觸體驗、由被動到主動的參與、由自助到共好的行動。3. 永續性:推動內部整合、進行周邊串連、擴大跨域平台。本研究針對研究結論提出對都會社區與政府單位執行上的建議。再綜整歸納有助於地方自主及組織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提供其他縣市或民間組織未來推動都會型社造工作參考。
  • Item
    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推動社區學習之研究
    (2019) 李綺敏; Lee, Chi-Min
    桃園市中聖里自2006年成為新興的里,面積小、人口密度稠密,里內幾乎都是高樓大廈,是一個典型的都市型社區。首任里長連任迄今十餘年,一直以「社區營造」的理念推動社區各項事務與大小活動。本研究旨在了解桃園市中聖里社區營造的目標、作法,並參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等終身學習五種基本的學習能力及其具體的內涵,分析及提出中聖里民、志工參與社區營造過程獲致的社區學習。 研究採質性研究的個案研究法,經由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研究結果歸納中聖里社區營造三大目標為創造在地記憶、重建人際網絡、落實生態社區,並經由舉辦各項社區活動、推動流浪貓TNVR、開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團購、環保資源管理等以達成目標。同時也運用理念宣導、動員社區民眾、行動帶領等方式引導社區居民進行學習。參與社區營造使中聖里民與志工經由非正式學習在不知不覺狀態下學習許多事物: 一、在學會求知方面:因應科技進步,時常運用網路資源學習及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 二、在學會做事方面:運用科技創新工作技能、培養里民合宜的社會行為、從做中學習處理事情的步驟及互助學習。 三、在學會共處方面:培養認識自己及他人的能力、培養同理心,社區居民可以為共同目標而努力。 四、在學會發展方面:自我導向學習以促進自我實現並獲得歸屬感,學習認同社區在地文化、學習審美和欣賞、學習關懷和尊重,無形中豐富了人格特質。 五、在學會改變方面:促進個人及社區接受全球氣候變遷、大自然反撲,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改變居民思考行為模式,培養人與生態環境的友善關係。也希望將中聖里廣受內、外肯定的社區營造經驗,擴展到臺灣其它地方。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社區營造、社區學習
  • Item
    建構社區能力之研究-社區成人教育觀點
    (2009) 詹秀員; Hsin-Yuan Chan
    推動社區培力、建構社區能力,已成為當代政府推動各類「社區化」政策的一項基礎且核心工作要項。多年來雖投入無數經費資源,但對於社區能力內涵及其建構策略之研究論述不多,是值得深入探究之議題。 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當前相關政府部會推動社區培力工作、建構社區能力之現況,進而從社區成人教育觀點探討建構社區能力之可行策略。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採深度訪談法,從包括內政部、文建會及教育部等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門、及社區領域相關專家學者中,立意選取34位受訪者進行個別訪談;其次,採焦點團體訪談法,從包括彰化縣、南投縣、台中縣、台中市等中部地區基層社區組織中,立意選取34位受訪者進行四場焦點團體座談。本研究綜融相關文獻、個別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的資料分析,獲致下列研究結論: 一、社區培力目標在於建構社區能力。 二、社區能力內涵,包括價值意識、知識認知與實務技巧等三大類,是 推動各項社區化政策必備的基礎能力。其中以「社區自主參與意識」 為最核心的社區能力。 三、社區能力建構策略,以辦理「研習課程」、「實務工作坊」等靜態社 區學習活動為主;「績優社區觀摩」、「社區績效評鑑」等動態社區團 隊互動與經驗學習為輔。其中,「辦理研習課程」是最主要的社區能 力建構策略。 四、影響社區能力建構之相關因素,包括:1.來自政府部門的上級政策引導、承辦單位能力與態度、單位主管價值偏好、基層公所能力與態度及課程規劃等因素;2.來自專家學者與輔導團隊的專業知能、教學互動與實務經驗等因素;3.來自基層社區組織的社區領袖學習動機、社區認同參與及地方政治民意等因素。其中以「專家學者」對社區能力建構之影響層面最廣。 五、當前建構社區能力之問題困境,包括:1.與政府部門有關的,諸如 缺乏政策法令、本位主義、地方基層單位消極抗拒等;2.與專家學者 或課程規劃有關的,諸如缺乏社區能力建構目標、社區能力評估指標 、課程講師重理論缺實務經驗、課程規劃重認知技能缺公民意識涵養 等;3.與社區組織有關的,諸如社區幹部認知及基礎實務能力不足、 村里與社區組織角色對立衝突、社區組織幹部人事異動過於頻繁等問 題所衍生的困境。 六、社區成人教育應用於社區能力建構過程之可行策略,包括:1.與政府部門有關之策略,諸如健全社區政策法源依據、建構跨部會資源與課程協調平台、建構地方政府課程整合平台、由高層主管專責跨單位協調整合、落實各級政府行政社區化機制、善用社區評鑑引導社區建構基礎能力、鼓勵承辦人員跨單位非正式互動與資訊交流、社區大學回歸宗旨做為社區能力建構整合平台等;2.與專家學者及課程規劃有關之策略,諸如協助培植在地社區種子人才、協助釐清社區能力建構目標、協助並釐清社區共同核心能力、協助社區資源特色與需求調查、協助培力課程分級分類、協助建構問題解決導向的社區團隊學習模式等。 最後,本研究依據發現與結論,針對相關部會及其地方政府部門、相關專家學者、基層社區組織及後續研究者分別提出不同層次之建議,作為未來規劃與實施各項社區能力建構策略或研究之參考。
  • Item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
    (2007) 楊深耕; Yang,Shen-Keng
    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並進一步建構評量以社區為基礎發展地方文化產業之評估指標系統。針對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德懷術以及階層分析程序法等方法。本研究首先就文化產業的概念演進歷程進行探究,論證文化產業相關學理基礎,接續分析我國地方文化產業實施概況,初步建構臺灣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的架構雛型,之後以德懷術來進行評估指標性質與重要性程度的評定,並對指標架構、內涵進行增刪與修正。最後,再以階層分析程序法來估算指標相對權重的關係。 研究的結果對於我國近年來積極透過社區營造相關政策所推動之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提出學理上的評析與檢視,所建構之評估指標系統不但能提供政府或相關社區未來在發展地方文化產業之量化評估參考,各指標之權重也代表學理上不同關鍵要素相對重要性的實證檢擇。 本研究的重要研究結論與建議如下:(一)在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隨著社會變遷、政治、經濟的發展,經歷了社區發展期、社區總體營造期、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期;(二)在地方產業與文化的結合方面,地方文化產業的型塑是植根於社區居民與地方的地理、人文、歷史、景觀、地方產業、技藝與風俗之間互動建構與文化意義的分享;(三)地方文化產業的理論基礎涉及社會學學理的符號意義、後現代主義的生產消費的不缺定性、全球化與在地化的牽引;文化經濟學的文化產值的經濟效益;社區教育學的社區學習體系與社區發展、社區賦權的連結;(四)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精神、內涵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是有差異的;(五)在地方文化產業評估指標層面方面,涵括文化產業發展計畫、地方文化產業特性、行政輔導與行銷管理、社區學習與教育等四大系統;(六)本研究建構的相對權重體系部分,在整體指標部分以「文化產業特性系統」為最高,占總體指標權重分配值的26.85%,「文化產業推動系統」與「行政輔導與行銷管理系統」各占總體指標權重分配值的25.994%及25.990%,「社區學習與教育系統」佔21.16%。 在建議的部份,能運用本研究建構的評估指標與相對權重體系,評估與預測社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條件。
  • Item
    從市民社會的特質論社區營造-以尚德社區和進士社區鑑湖堂為例
    (2008) 黃淑貞; Huang Shu-Chen
    本研究以「從市民社會的特質論社區營造-以尚德社區和進士社區鑑湖堂為例」為題,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法和訪談法,研究從台灣市民社會的特質論社區營造,整理分析尚德社區及進士社區鑑湖堂社區營造歷程和成果,從台灣市民社會的特質去分析社區個案的推動。 由文建會發起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推動已逾十年,雖歷經政權變更,仍能持續推動,顯示民眾和政府對此議題的關注和熱情不減。並對歷經十餘年的推動,做一回顧整理。宜蘭縣對於推動「社區營造」的案例、經驗很多,常獲得傳播媒體的報導,引發了解探討的動機,從台灣當代「市民社會」的特質探討的社區營造工作。 研究者寫作的重心側重西方學者對「市民社會」精神論述、訴求和主張,去探討台灣當代「市民社會」的特質。由「市民社會」的特質來瞭解宜蘭尚德社區及進士社區鑑湖堂實際社區營造運作的情況,由市民社會特質而形成五項指標,由此設計出訪談大綱,進入尚德社區及進士社區鑑湖堂,訪談專家和社區居民對加入「社區營造」工作的動機、社區營造的看法、評價和建議,呈現在台灣當代「市民社會」的特質下社區營造的歷程、成果和未來展望。 期許自己此項研究對熱心推動社區營造工作者和參與者留下辛苦耕耘的足跡,也希望從研究分析中提出社區營造工作的發現和建議,對後續改革推動者能有所助益,並為個案社區營造工作對市民社會發展的貢獻留下記錄。
  • Item
    由微系統核心策略介入與評價-學校人員與社區組織成員建立社區夥伴關係之增能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07-31) 劉潔心; 晏涵文; 張麗春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關注健康促進學校之六大範疇中-學校與社區之關係範疇,以社 區充能之理論依據進行學校與社區人員社區充能行動力之教育模組,透過充能導向課 程、夥伴關係工作坊建立雙方社區意識、產生社區充能,獲得充能行動力。本研究共兩 年,第一年主要為針對全國參加健康促進學校之學校單位進行社區意識、社區充能與社 區行動力全面性調查,除瞭解目前學校與社區之充能行動現況外,亦作為本研究介入策 略的重要參考依據。第二年主要是發展介入模組,進行介入與評價,依據標準選取符合 條件之學校與社區後再隨機將之分派為實驗A、B 組與對照組,共預計選取6 個學校與 鄰近社區。實驗組A 給予2 個半月之「學校與社區組織人員充能行動教育模組」,包含 社區充能課程與社區夥伴關係工作坊,實驗組B 給予一般專家會議諮詢,對照組不給 予任何介入。於實驗介入結束後1 個月與3 個月進行成效評價。本研究之評量包括形成 評量、過程評量及成效評量,以「社區意識」、「社區充能」與「充能行動力」等問卷進 行調查、配合訪談、觀察記錄收集質性之評量資料。 本研究期待能將此研究經驗,提供當前學校衛生與公共衛生主管機關在建立「健 康促進學校夥伴關係」之參考,以促使學校與社區發展共同解決健康問題之行動力,此 外,本研究之具體成果可提供給教育部及衛生署等行政單位,作為發展「健康促進學校 評價指標」之具體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