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國民小學教師性別意識型塑及其課室實踐轉化之研究
    (2021) 黃冠閔; Huang, Kuan-M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性別專家教師其性別意識型塑的歷程,在師生互動中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的成效、挑戰與因應,以及分析其性別意識型塑歷程在性別平等教育實踐所發揮的作用與衍伸的課題。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徑,以便透過課室觀察、訪談以及檔案文件分析等獲得所需的相關資料。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如下六項。綜合上述資料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有六點:第一,教師性別意識的形成是連續不斷的動態歷程;第二,就讀性別研究所是日後課室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關鍵;第三,性別平等教育不宜「照本宣科」並透過師生互動落實於情境脈絡中;第四,性別專家教師仍有待覺察的「做性別」,突顯教師自省批判能力的重要;第五,參與相關所需的性別研習並持續專業進修助益於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以及第六,教師若未能將已覺知的性別意識落實於生活中,容易降低性別敏感度,造成性別平等教育落實的破口。依據上述研究,提供性別平等教育實踐與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
  • Item
    國小學生性別意識的形塑、轉化與斷裂:性別議題融入教學的學習經驗研究
    (2018) 廖昱維; Liao, Yu-Wei
    過往研究與教學實務鮮少重視學生的聲音,即便學生處在課程轉化過程中的關鍵位置。本研究旨在探討個案教師的性別課程意識、課程設計及運作過程,並聚焦在學生與性別議題相關的學習經驗及性別意識發展情形。基於此,乃採取個案研究法的質性研究取徑,以臺灣東部一所國民小學的為研究場域,選擇一位男教師及其任教的十位班級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並藉由參與觀察、訪談及相關檔案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研究資料。 綜合各項資料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有六點。第一,教師的性別課程意識將持續引導後續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過程。第二,學生對課程內容存在覺知與詮釋上的差異,且教科書文本以外的課程內容較能喚起回憶。第三,學生對課堂性別知識的詮釋涵融學習觀、個人成長經驗及家庭生活經驗的交互影響。第四,國小學生的性別意識涉及受壓迫的成長經驗、原生家庭的性別秩序、班級同儕互動、課堂學習及自主學習等五個向度經驗所形塑。第五,性別議題融入教學作為一種女性主義論述具有轉化學生性別意識的作用,但仍受制於學生性別位置、關係認知及家庭性別結構,進而生成意識的斷裂發展。第六,不同性別學生的性別意識發展在「對文本內容的詮釋」及「與他者疏離」上具有細微差異。基於這些研究發現,本研究進一步提供未來研究及教學實務上的相關建議。
  • Item
    國民中學教師性別意識其及管教行為關係之研究
    (2010) 林煜騰; Lin, Yu-T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教師性別意識及其管教行為之關係,瞭解國民中學教師性別意識的現況,分析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對教師性別意識及管教行為的影響,並進行教師性別意識與管教行為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樣本以苗栗縣公立國民中學(包含縣立完全中學)286位教師為對象;研究工具為「國民中學教師性別意識問卷」及「國民中學教師管教行為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5.0版統計軟體程式,經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多重比較法及卡方考驗分析以檢驗研究假設。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國民中學教師性別角色認知整體上屬較現代、不刻板。 二、國民中學教師性別認同以兩性化為最多。 三、在性別角色認知上,男性教師較女性教師刻板。 四、不同性別、年齡、任教領域及任教區域的國中教師在男性化特質上有顯著差異;但在女性特質上沒有差異。 五、國民中學教師管教行為屬低要求、高反應。 六、未婚教師比已婚教師在管教行為上較常採用要求策略。 七、國民中學教師性別角色認知較刻板者,管教時較易採要求策略。 八、性別角色認知較現代者,管教行為屬冷漠忽視、寬鬆放任;性別角色認知較傳統者,管教行為屬開明權威。 九、兩性化教師在管教行為方面屬開明權威;男性化教師在管教行為方面屬專制權威;女性化教師在管教行為方面屬冷漠忽視、寬鬆放任;未分化教師在管教行為方面屬冷漠忽視。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國民中學教師性別意識及其管教行為方面的建議,以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教師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自然科教師的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
    (2018) 游舜雯; Yu, Shung-Wen
    有鑑於科學領域中性別化現象仍十分明顯,本研究希望能透過自然科教師的視角,探究其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以利未來提供培力科學教育教師具有性別平等觀點之參考依據,改善科學性別化現象。故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自然科教師的性別意識發展歷程與內涵狀態為何? 二、自然科教師如何詮釋回應科學性別化現象? 三、自然科教師如何實踐性別平等觀點之教學?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六位國高中自然科教師為研究方法,研究發現分述如下:一、研究參與者歷經重男輕女的成長年代,能看見性別的困境。但性別意識的程度不一,接觸過性別論述的教師較為敏感。雖皆能肯定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未接觸性別論述的研究參與者對於性別平等教育,較偏好尊重與同理的論述。二、研究參與者對科學性別化的詮釋,從學生時期偏向「本質論」的看法,成為教師後則觀察到,性別化的教養方式可能影響了性別化的學習風格,走上科學之路除了個人的興趣特質外,外在系統的支持也是關鍵,轉而或是並用「建構論」。三、為提升女生的自信心與增強參與度,研究參與者使用不同的信念與策略,將性別平等觀點融入教學。如注意師生互動及同儕互動上是否出現性別區隔、典範課程和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提問的課程設計、多元的活動及評量注重多元能力的發揮,和鼓勵女生參與科展及女性科學營等等。可以發現研究參與者雖未必質疑「科學的中立性」,但依舊能看見「科學性別化」的現象,同時願意為學生的學習成效做出努力。性別平等觀點融入自然科教學並非無法實踐,只要有更多教師願意投入,期待能有更明顯的改變。
  • Item
    童軍團長的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
    (2016) 洪芯蕾; Hung, Hsin-Lei
    童軍運動創始初期即帶有打造男性陽剛與女性陰柔的性別意識形態,國外有不少以性別觀點切入的童軍運動相關文獻,我國現有研究則付之闕如,故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童軍運動的性別化意涵,並分析童軍團長的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以瞭解童軍團長在團務帶領中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的困難與可能。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對童軍相關文本進行文本分析,並以四位國中學校童軍團長為研究主體,透過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蒐集資料。 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我國童軍運動仍為性別化的場域,可能藉由服裝規定、考驗制度、童   軍會的權力運作、尊崇傳統童軍技能等制度與作為加以鞏固性別秩 序。 二、童軍團長對於童軍會陽剛文化呈現接受與抗拒等不同回應,但卻可能   推崇陽剛特質,鼓勵性別氣質光譜坐落陰柔端的團員展現陽剛,此作   為可能鬆動女性應該符合陰柔形象的僵固期待,但亦可能對陰柔者產   生壓迫。 三、童軍團長多能以社會建構論出發,意識到性別不平等的存在,因而在   教學實踐上,實現性別平等教育理念,然而矛盾的是,團長亦會以生   物本質論強調性別差異,因此可能再製性別意識形態。惟研究發現部   分童軍團長接受性別平等論述,能尊重團員的多元性別展現,呈現出   童軍文本未見的多元性別意識。   從研究獲知,因性別意識差異,童軍團長可能維繫或鬆動童軍運動既有的性別結構,因此本研究認為當團長確實投入性別平等教育,再從實踐中與自身經驗相互辯證,並與其他童軍團長進行交流與討論,則能減少性別意識形態的再製,提升童軍運動的性別平等教育成效。
  • Item
    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之質性研究-以四位國小女教師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4-09-??) 林曉玲; Hsiao-Ling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教師世代劃分引用歷史世代理論概念,以普為臺灣社會帶來巨幅轉變的歷史事件-民國76年的「解嚴」-作為分隔點,將教師分為在解嚴前與後度過成長期的兩個不同世代,並配合教師年資做一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區分。本研究採質性深入訪談方式,訪問分屬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四位國小女教師。研究結論為臺灣性別氛圍歷經婦女運動的衝撞,確有改變,不同世代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中的傳統性別角色內化程度出現差異,年長世代女教師對於傳統女性角色扮演接受程度較高。但因父權體制持續透過家庭、學校、傳媒等社會機制運作,不同世代女教師持續於生活各場域感知重男輕女及打壓女性的事實,且因個人的反思特質,其皆出現肯認性別平等的政治化傾向,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轉化這父權體制社會。
  • Item
    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之質性研究-以四位國小女教師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4-09-??) 林曉玲; Hsiao-Ling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教師世代劃分引用歷史世代理論概念,以普為臺灣社會帶來巨幅轉變的歷史事件-民國76年的「解嚴」-作為分隔點,將教師分為在解嚴前與後度過成長期的兩個不同世代,並配合教師年資做一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區分。本研究採質性深入訪談方式,訪問分屬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四位國小女教師。研究結論為臺灣性別氛圍歷經婦女運動的衝撞,確有改變,不同世代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中的傳統性別角色內化程度出現差異,年長世代女教師對於傳統女性角色扮演接受程度較高。但因父權體制持續透過家庭、學校、傳媒等社會機制運作,不同世代女教師持續於生活各場域感知重男輕女及打壓女性的事實,且因個人的反思特質,其皆出現肯認性別平等的政治化傾向,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轉化這父權體制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