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中職學生玩線上賭博類遊戲與廣告暴露及效果之研究(2023) 游祖恩; Yu, Tsu-En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線上賭博類遊戲廣告暴露、廣告效果與玩線上賭博類遊戲意圖、頻率、問題賭博風險之現況與關係。研究對象為110-2學期就讀於宜蘭縣、花蓮縣的高中職學生,以自填式結構問卷調查,共計961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如下:一、過去一年內,有超過八成的高中職學生透過網路及電視看到線上賭博類遊戲廣告。另外,有近三成的高中職學生曾經玩線上賭博類遊戲,近一成的高中職學生曾經購買線上賭博類遊戲內產品。二、複迴歸結果發現,男學生、線上賭博類遊戲廣告暴露愈高、廣告效果愈高,其玩線上賭博類遊戲意圖與頻率愈高。三、複迴歸結果發現,學生線上賭博類遊戲廣告效果愈高、玩線上賭博類遊戲頻率愈高,其問題賭博風險愈高。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政府單位應加以管制線上賭博類遊戲及其廣告,並建議推動數位行銷素養教育,以提升學生之數位行銷素養。Item 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建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2006) 鄭聖敏; Sheng-Min Cheng學生領導才能的發展攸關國家未來的人力資源及競爭力。雖然民國八十六年新修訂的特殊教育法,正式將領導才能納入資優教育的範疇,但國內對中學生領導才能的探討尚在開展階段,許多問題有待研究來加以釐清。本研究以建構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編製中學生領導才能量表,了解中學生領導才能現況及探討相關因素為目的,分三個階段來進行。 首先,以德懷術研究法邀請25位學者專家、教師及學生組成德懷術研究小組,透過三次問卷往返,建構出中學生領導才能之內涵。其次,根據該內涵架構,編製領導才能量表,並進行信度及效度考驗。最後,以台灣地區國中及高中(職)二年級學生共1315人為研究樣本,「中學生生活經驗與表現量表」為研究工具,採用問卷調查方法蒐集資料,進行中學生領導才能現況及相關因素的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的建構 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包括領導特質與領導能力二大面向。領導特質面向有「負責」、「熱忱」、「情緒管理」、「自信」、「以身作則」、「親和力」、「堅毅」、「品格」八個特質向度。領導能力面向又分為「人際」與「概念」二種能力,其中「人際能力」包含「溝通技巧」、「促進合作」、「衝突處理」、「尊重」、「同理心」五個向度;「概念能力」則包括「組織能力」、「決策能力」、「應變力」、「分析力」及「計畫能力」五個向度。 二、中學生領導才能量表的編製 中學生領導才能量表分為二大部分。在領導特質部分,採用李克特五點量表形式,評量「負責」、「熱忱」、「情緒管理」、「自信」、「親和力」、「堅毅」、「品格」等七項特質表現,共34題。在領導能力部分,以半結構開放性問題解決形式,評量「人際能力」與「概念能力」,共12題。該量表信度及效度大致良好。 三、中學生領導才能現況分析 在領導特質方面,中學生的「負責」和「品格」顯著優於其他表現。在領導能力方面,中學生的「概念能力」顯著優於「人際能力」。 四、中學生領導才能相關因素分析 「性別」是中學生領導特質與領導能力差異的一個重要的個人背景變項。不同「教育階段」的中學生只在領導能力面向上有顯著差異。有無「社團參與」、「幹部經驗」及「領導訓練」等成長經驗的中學生,其領導才能的表現有顯著的差異。從個人背景、成長經驗、支持環境與情緒智力對中學生領導才的預測情形來看,情緒智力中的「人際」、「壓力管理」、「適應」與支持環境中的「家長支持」、「同儕互動」較能預測領導特質;個人背景中的「教育階段」、「性別」及成長經驗中的「幹部經驗」、「領導訓練」較有助於領導能力的預測。 根據研究結果,對領導才能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高中生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之研究:以桃園地區國立高中生為例(2007) 羅容璧; Lo Jung Pi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個人背景因素、家庭背景因素與父母、老師及同儕等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之關係,並根據研究結果歸納結論、研擬建議,以供青少年輔導、親職教育及未來研究者的參考。本研究以就讀於桃園地區五所國立高中二年級學生共計799名為研究對象,使用研究者自行編製的「高中生人際互動與求助需求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所得結果使用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高中女生在與「父親、母親、老師、同性同儕」的互動需求上,顯著高於 男生;在與「異性同儕」的互動需求方面,無性別差異。 (二)不管是任何出生序(老大、中間子女、老么)或獨生子女,其與「同性同 儕」互動的需求在所有人際的需求中都是最高的;而在與「父親、母親互 動」的需求上,老大較老么為高。 (三)「男女合班」的同學與「老師互動」的需求會高於「男女分班」的同學。 (四)高中生的人際互動需求,並不因與父母的居住狀況、父母社經地位及家庭 人口數的不同而有所影響。 (五)男女高中生在與「父親」發生衝突時,最想求助的對象都是母親。而高中 女生在與「父親」發生衝突時,向人求助的需求會高於男生。 (六)高中男生在與「母親」發生衝突時,以向「兄弟姊妹」求助的需求程度最 高;高中女生在與「母親」發生衝突時,則以向「同性同儕」求助的需求 最高。 (七)高中男女生在課業上有困難時,皆以向同性同儕、異性同儕、老師的求助 為主。 (八)高中男生在心情不好時,向「異性同儕」的求助需求高於女生,而心 情不好時高中女生仍傾向於選擇「同性同儕」為求助對象。 (九)高中生遇有情感困擾時,女生的求助需求大致上是高於男生;但是女生向 母親求助的意願卻又不如男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父母、教師、輔導工作者及未來研究工作者及未來相關的研究參考。Item 國中學生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南投某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2011) 陳沛怡; Chen,Pei-Yi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瞭解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學生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的現況,並探討學生個人背景因素、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之間的關係。 研究對象為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七、八、九年級普通班在學學生,抽樣採分層隨機抽樣,每個年級各抽取6班,得有效樣本為569人。研究工具採自填式結構問卷,來進行資料收集,內容包含個人背景資料、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等四部份。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受測學生對於生態飲食認知表現尚可,且具有良好的環境敏感度,在生態飲食行為意圖表現為中上程度。且三者在彼此間呈顯著正相關,其中環境敏感度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相關性最高。 二、受測學生的生態飲食認知會受年級、父親教育程度、 環保活動參與經驗、環保資訊接觸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 三、受測學生的環境敏感度會受年級、自備餐具的頻率、主菜總類、環保活動參與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 四、受測學生的生態飲食行為意圖會受性別、年級、午餐地點、自備餐具的頻率、主菜總類、環保活動參與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 五、性別、午餐地點、自備餐具習慣、環境覺察度、環境關心度對生態飲食行為意圖較具解釋力,當中又以「環境關心度」解釋力為最大,亦即受測學生性別為女生、午餐在家用餐、外出用餐會自備餐具、環境覺察度及環境關心度越高的學生,其未來越有可能傾向採取生態飲食行為。Item 高中職學生藥品廣告素養與購用藥品風險行為之研究(2019) 李嘉純; Lee, Chia-Chun本研究目的為探討高中職學生藥品廣告素養與購用藥品風險行為的現況及關係。研究對象為106學年度全國高中職學生,採等比機率抽樣方法,共計1,897名高中職學生完成網路問卷調查。研究結果如下: 一、受測學生的藥品廣告素養呈中上程度。 二、過去一年約有一成八學生「購用國外攜帶回來的藥品」,女生、高中生、藥品廣告暴露多,愈容易「購用國外攜帶回來的藥品」。 三、過去一年約有一成五學生「購用親朋好友介紹的藥品」,高中生、藥品廣告暴露多、藥品廣告素養低,愈容易「購用親朋好友介紹的藥品」。 四、過去一年約有6%學生「在非合格場所購買他人兜售藥品」,藥品廣告素養低,愈容易「在非合格場所購買他人兜售藥品」。 五、過去一年約有6%學生「看電視廣告/聽廣播宣傳/上網路買藥」,藥品廣告素養低,愈容易「看電視廣告/聽廣播宣傳/上網路買藥」。 建議將藥品廣告素養融入校園正確用藥教育,以提升學生藥品廣告素養及減少購用藥品風險行為。Item 親子關係對青少年離婚態度之影響(2012) 陳怡臻; Chen, Yi-Jen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對離婚的態度,並進一步分析個人背景變項、家庭背景變項及親子關係對青少年離婚態度之影響。採問卷調查法,針對全臺灣北、中、南、東四個地區就讀於高中職一年級到三年級、年齡介於15歲至18歲之間的學生進行抽樣,有效樣本共計1248人。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整體而言,青少年對離婚的態度為「普通」偏「不認同」。對離婚態度四個面向的認同程度,由高至低依序為「離婚的困難度」、「對離婚的接受度」、「離婚的可行性」、「個人及孩子的福祉」。 二、「性別」、「主要照顧者」、「宗教信仰」、「學校類別」及「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對於青少年的離婚態度有顯著影響力。女性、主要照顧者為母親、無宗教信仰、就讀高中、父母婚姻關係愈不和諧之青少年,對離婚持較認同之態度。 三、親子關係在背景變項對青少年「離婚的困難度」、「個人及孩子的福祉」兩個離婚態度面向的影響中,具有中介作用;親子的親密情感,對青少年的離婚態度之影響力,大於父母的婚姻關係。Item 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行為與親子關係:跨文化比較(2015) 黃涵郁; Huang, Han-Yu本研究從文化背景差異的條件下,探究美加籍高中生知覺父母的教養行為與其親子關係。研究以便利取樣的方式,抽取在臺灣外僑學校以及在美國本土學校的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出324份問卷,回收264份問卷,將漏答過多以及不符合本研究對象條件等無效問卷剔除後,得有效問卷200份。研究工具包含三大部分:「父母的教養行為量表」、「與父母親親子關係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三部分。研究結果以統計軟體PASW Statistic V22(SPSS 22)進行分析,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相依樣本t檢定、相關係數、同時迴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分析結果如下: 一、 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父母教養行為為何? (一)美加籍華人和美加籍美加人父母均最常一致性教養、嚴厲教養最低,正向教養行為均不高 (二)美加籍華人母親監督、一致性教養以及整體正向教養行為均顯著高於父親 (三)美加籍美加人母親監督教養以及整體正向教養行為均顯著高於父親 二、 美加籍華人與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與其父母親子關係為何? (一)美加籍華人和美加籍美加人學生與父親的情感傳達較好、訊息交換較差,整體親子關係尚有進步空間 (二)美加籍華人和美加籍美加人學生與母親的情感傳達較好、問題解決較差,整體親子關係尚有進步空間 (三)美加籍華人與母親的訊息交換以及整體親子關係均顯著較與父親的好 (四)美加籍美加人與母親的訊息交換、情感傳達以及整體親子關係均顯著較與父親的好 三、 學生知覺父母的教養行為,是否與族群、生活環境有關聯? (一)美加籍華人學生知覺母親嚴厲教養頻率顯著高於美加籍美加人 (二)在臺灣,美加籍華人學生知覺父親監督、嚴厲教養以及母親監督、嚴厲教養均顯著高於美加籍美加人 (三)在臺灣,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母親引導教養顯著高於美加籍華人 (四)在美國,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母親監督教養顯著高於美加籍華人 (五)在美國的美加籍美加人學生知覺母親整體正向教養行為以及父母的監督、嚴厲教養均顯著高於在臺灣的美加籍美加人 四、 學生知覺與其父母的親子關係,是否與族群、生活環境有關聯? (一)在臺灣,美加籍美加人知覺與母親的情感傳達和問題解決以及整體親子關係均顯著較美加籍華人好 五、 學生之族群、生活環境、父母教養行為是否可解釋與父母的親子關係? (一)父親監督、引導教養的頻率越高,學生知覺與父親的訊息交換、情感傳達以及整體親子關係越好 (二)嚴厲教養的頻率越高,學生知覺與父親的問題解決越差 (三)母親引導教養的頻率越高,學生知覺與母親的情感傳達、問題解決以及整體親子關係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