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結婚?不結婚?年輕成人的結婚意向:父母婚姻關係、代間關係與婚姻態度的影響
    (2021) 唐嘉妤; Tang, Chia-Yu
    華人的傳統文化中,成家立業是人生必經歷程。然而隨著社會變遷,臺灣的初婚年齡提高、適婚的年輕成人中未婚比例相較於以往顯著較高,「結婚」似乎已不是年輕成人的必然選擇,究竟什麼因素影響年輕成人的結婚意向?綜觀相關研究,個體的婚姻態度以及成長歷程中經歷的家庭經驗是主要的研究關注,父母婚姻關係所產生的代間傳遞作用,以及成年子女與父母的代間連帶之影響,皆被視為是關鍵。本研究旨在以年輕成人為對象,探討其結婚意向如何受到父母婚姻關係、成年初期代間關係和婚姻態度的影響。本研究運用「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 TYP)長期縱貫調查資料,聚焦於未婚年輕成人,串聯第一階段的青少年調查和第二階段的成年期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最終選取樣本1,083人。研究結果顯示:有12%表示不想結婚、40%表示想結婚,而有將近一半比例的年輕成人(48%)表示還沒想過要結婚,其中,父母離婚者,比較可能「還沒想過」要結婚,父母維持婚姻而衝突程度高者,傾向於「不想結婚」。此外,成年前期父母維持婚姻而衝突程度高的年輕成人,在成年初期時,和父母的負向互動較高、較可能抱持「婚姻現代觀」,進而傾向「不想結婚」。
  • Item
    斷線風箏—單親成年子女的孝道兩難
    (2020) 魏如君; Wei, Ju-Chun
    近年來臺灣的離婚率不斷上升,使得家庭結構漸趨複雜、多樣化。在父母雙方離婚後,更多的挑戰是子女的居住安排所造成的後續效應,子女的監護權及資產分配便是一項難題。若夫妻離婚後,子女隨母親同住,單親媽媽隻身帶著孩子過生活面臨到的將會是經濟資源上的缺乏以及獨自教養的壓力,而未同住父親則因為無法參與孩子的生活,使得親子間的鴻溝逐漸加深、擴大。因此無疑地,家庭的解構,對代間關係將造成極大的衝擊。從父母離婚前到離婚之後,單親子女與未同住父親之間的互動歷程將會如何演變?與未同住父親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及單親子女個人的主觀認知又會如何影響到單親成年子女對未同住父親的孝道認同?   本研究透過五名單親成年子女的自我敘說,以家庭故事為背景,描繪出單親成年子女與父、母親之間的情感連結與互動歷程,以及單親成年子女對未同住父親之孝道認同。研究發現單親成年子女對父親的認知會受到「父親角色是否稱職」所影響,而這樣的認知可能來自母親,也有部分是來自單親成年子女長大成熟之後對父親的見解。另外,單親子女在父母尚未離婚前與父親所建立的親子關係對後續代間關係的發展走向亦有極大的關連,而代間關係的良窳也直接的影響到單親成年子女對未同住父親的孝道認同。若在父母離婚前,父親與孩子之間有良好的親子互動,即便離婚後未與父親同住,在單親子女成年後依然會渴望能重拾父子、父女之間的情誼。倘若在離婚前父親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互動不深,但在離婚後父親主動積極地關心子女,與子女保持一定聯繫,則子女與未同住父親的互動關係也會逐漸上升。 簡言之,無論離婚前後,若父親能善盡職責與子女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並且能主動地與子女維持一定的聯繫與互動,對代間關係有相當大的助益,也會間接地影響到單親成年子女對未同住父親的孝道認同。另外,由於單親成年子女與同住母親的關係較緊密,因此也相當容易因為母親的言語、行為、情緒而影響單親成年子女與未同住父親的關係。在孝道認同方面,代間關係深深影響子女的孝道認同及盡孝方式,因此,子女還是會以同住的母親為優先考量,但若與未同住父親維持良好的代間關係,子女也會願意對未同住父親善盡孝道,至於盡孝的方式,代間關係良好使子女願意付出情感上的支持,而金錢上的給予則無需建立在親子情感基礎上。
  • Item
    成年子女與嬰兒潮世代父母的代間經濟支持交換:生命事件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8-12-??) 黃秋華; 林如萍; Chiu-Hua Huang, Ju-Ping Lin
    本研究探討成年子女與其嬰兒潮世代父母的代間經濟支持,並分析生命事件的影響。運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2008年至2012年的五波追蹤調查資料,採用潛在類型成長分析(Latent Class Growth Analysis)策略,主要結果發現:超過半數的成年子女「持續提供」嬰兒潮世代父母經濟支持;再者,性別存在差異,成年兒子與其嬰兒潮父母的代間經濟支持為「持續提供型」、「持續無交換型」、「無交換變提供型」與「提供變無交換型」等變化類型,而成年女兒則是「持續提供型」「無交換變提供型」、「互惠變提供型」與「提供變無交換型」。整體來說,成年兒子的生命事件與代間經濟支持存在關聯,「就業」是影響提供父母經濟支持的關鍵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