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學習做勞工,同時做男人: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的交織之民族誌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12-??) 楊巧玲; Chiao-Ling Yang
    P. Willis的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出版至今已40年,促使後來的研究者視學校為一政治、社會、文化鬥爭的場域,並能了解青少年的身分認同如何在學校中形構而成,影響深遠,經典地位無庸置疑。本文著眼於其主要發現與論證,即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如何交織共構而成勞工子弟的身分認同,首先從四位一體的角度,分別針對其基本議題、技法、認識論、存在論進行評析,以期形成較為全面的理解;其次將焦點置於教育的範疇,探討這樣的經典著作對教育研究以及實務有何啟示,前者包括基本議題的深化與開創、民族誌研究法的貢獻與侷限,後者包括教育政策與學校改革、教師角色與師資培育;最後提出二點反思:教育研究應多著眼於教育政策的可能弔詭、教育機會均等既是基本議題也是終極關懷。
  • Item
    學習做勞工,同時做男人: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的交織之民族誌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12-??) 楊巧玲; Chiao-Ling Yang
    P. Willis的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出版至今已40年,促使後來的研究者視學校為一政治、社會、文化鬥爭的場域,並能了解青少年的身分認同如何在學校中形構而成,影響深遠,經典地位無庸置疑。本文著眼於其主要發現與論證,即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如何交織共構而成勞工子弟的身分認同,首先從四位一體的角度,分別針對其基本議題、技法、認識論、存在論進行評析,以期形成較為全面的理解;其次將焦點置於教育的範疇,探討這樣的經典著作對教育研究以及實務有何啟示,前者包括基本議題的深化與開創、民族誌研究法的貢獻與侷限,後者包括教育政策與學校改革、教師角色與師資培育;最後提出二點反思:教育研究應多著眼於教育政策的可能弔詭、教育機會均等既是基本議題也是終極關懷。
  • Item
    壓迫者教育學內涵之探究
    (2007-01-01) 方永泉
    Freire 的教育學說雖然以「受壓迫者教育學」為名,但是其對於壓迫者的改 造工作其實也並未完全輕忽,甚至於,當我們在解讀Freire 的教育文本時,他有 關於壓迫者的論述更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我們對於其教育理論的理解才能益發 完整。深層地來看,所謂的「受壓迫者教育學」應該是屬於所有「人」的教育學, 目的在尋回所有人的人性,所以它的教育對象應該不只包括受壓迫者,也應該包 括壓迫者在內。女性主義教育學者N. Noddings 便認為在Freire 的「受壓迫者教 育學」之外,還應該有一種新的教育學─「壓迫者教育學」的存在。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所謂的「壓迫者教育學」的意義及可能應有的內 涵。本研究借用K. Crenshaw 及P. H. Collins 等人對「多元交織性」 (intersectionality)的闡釋及Noddings 從「女性經驗」出發所構思的教育學內容 等觀點,並從這些觀點出發,試圖重新審視受壓迫者教育學中可能的缺乏之處, 並以其作為建構「壓迫者教育學」內涵的主要基礎。同時研究者,也希望藉著壓 迫者教育學的闡述,嘗試為我國的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一些新的省思。
  • Item
    壓迫者教育學內涵初探
    (2008-10-01) 方永泉
    Freire的教育學說雖然以「受壓迫者教育學」為名,但是其對於壓迫者的改造工作其實也並未完全輕忽,甚至於,當我們在解讀Freire的教育文本時,他有關於壓迫者的論述更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我們對於其教育理論的理解才能益加完整。深層地來看,所謂的「受壓迫者教育學」應該是屬於所有「人」的教育學,目的在尋回所有人的人性,所以它的教育對象應該不只包括受壓迫者,也應該包括壓迫者在內。女性主義教育學者N. Noddings便認為在Freire的「受壓迫者教育學」之外,還應該有一種新的教育學-「壓迫者教育學」的存在。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所謂的「壓迫者教育學」的意義及可能應有的內涵。本文透過對於 K. Crenshaw及P. H. Collins等人對「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的闡釋,以及N. Noddings從「女性經驗」出發所構思的「為了壓迫者教育學」,再加上A. Curry-Stevens與C. Seeley所主張的「優勢者教育學」等觀點,從這些觀點出發,試圖重新審視受壓迫者教育學中可能的缺乏之處,並以其作為建構「壓迫者教育學」內涵的主要基礎。同時作者也希望藉著「壓迫者教育學」的闡述,嘗試為追求社會正義的教育學作出一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