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研究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
    (2010) 郭卉玹; Guo, Hui-Hsuan
      本研究旨在瞭解研究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的現況,以及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就讀台灣北部地區之研究生為問卷施測對象,最後獲得有效問卷396 份,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與結構方程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況,以「自我實現」與「人際支持」層面的表現最佳,「運動」與「健康責任」層面的表現最差。 二、研究生的壓力來源,以「學習壓力」層面壓力感受最高,「經濟壓力」與「人際相處壓力」層面的壓力感受最低。 三、研究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因性別、年齡、年級、學院類別、就讀類別(在職、一般)、婚姻狀況、居住狀況之不同、參與研究計畫與否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研究生壓力感受程度會因年齡、年級、就讀類別(在職、一般)、婚姻狀況、工作狀況、居住狀況、參與研究計畫與否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研究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有顯著中度負相關。 六、研究生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壓力管理」與「自我實現」層面的行為表現,能有效預測其壓力感受程度。 七、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生活壓力有顯著負向影響,顯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表現愈佳者,其生活壓力感受會愈低,其中又以「壓力管理」層面的影響效果最明顯。   最後,本研究根據分析結果對研究生、學校相關輔導單位及未來研究等提出建議。
  • Item
    台北縣市資優生與普通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2006) 蔡靜宜; Ching-yi Tsai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組別、年級、性別)學生、不同安置方式資優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的差異及不同生活壓力感受程度學生因應策略的差異。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五到九年級共1044位學生,包括518位資優生與526位普通生。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量表」,資料分析採t考驗、單因子與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學生生活壓力現況方面,全體學生生活壓力感受輕微,壓力最高者為個人自我期許壓力,壓力最低者為同儕關係壓力。在學生生活壓力之比較方面,資優生在學校課業、課外學習、親子關係及個人健康四層面的壓力感受低於普通生;國中學生在學校課業、個人健康及個人自我期許三層面的壓力感受高於國小學生;女生在學校課業、個人健康及個人自我期許三層面的壓力感受高於男生;而在師生關係壓力方面,組別與年級有交互作用。 二、在學生因應策略現況方面,全體學生因應策略使用頻率最高為問題解決與情緒調適策略,其次是擱置問題策略,最低為情緒發洩與尋求社會支持策略。在學生因應策略現況之比較方面,資優生的因應策略與普通生沒有差異;不同年級學生的因應策略沒有差異;女生在情緒發洩與社會支持策略的使用頻率高於男生,在擱置問題策略的使用頻率低於男生;而在問題解決與擱置問題策略方面,組別與年級有交互作用。 三、集中式資優生在學校課業、課外學習與個人自我期許壓力的感受高於分散式資優生;兩組學生的因應策略沒有差異。 四、不同生活壓力感受程度學生的因應策略有差異,高壓組學生在情緒發洩與擱置問題策略的使用頻率高於中壓組,中壓組又高於低壓組;而低壓組學生在情緒調適策略的使用頻率高於中壓組與高壓組。
  • Item
    禪學融入生命教育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生之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之影響研究
    (2015) 蘇怡勳; Su, Yi-Hsun
    本研究旨在依據編制的「禪學融入生命教育教學方案」為實驗教材,探討此方案對於提升國小資優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與生活壓力之成效。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為前後測的不等組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小三年級資優班學生,測驗工具為生命意義感量表及生活壓力量表,分析接受禪學融入生命教育教學方案之實驗組學生共17人,與未接受教學方案之控制組學生共18人,在實驗前後之測驗結果,進行共變數分析;並輔以學生回饋等質性資料進行描述與詮釋,以了解實驗組學生在生命意義感量表及生活壓力量表的表現情形。歸納本研究結果如下:一、禪學融入生命教育教學方案未能顯著提升國小資優學生之生命意義感。二、禪學融入生命教育教學方案未能顯著降低國小資優學生之生活壓力。三、實驗組學生對「禪學融入生命教育教學方案」多持正向感受。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省思,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後續教學及研究之參考。
  • Item
    國中資賦優異學生過度激動特質與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
    (2018) 陳加恩; Chen, Chia-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資優生的過度激動特質、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間的關係。抽取大台北地區(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國中資優資源班學生共236人為研究對象,並以「我的特質量表(Ⅱ)」、「國中生生活壓力量表」與「中學生生活壓力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問卷調查所得之資料以SPSS22.0套裝軟體經由描述性統計、t考驗、Pearson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以回答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 國中資優生在過度激動特質上以智能過度激動最為明顯;在心理動作過度激動上男生高於女生達顯著差異;在年級上則無顯著差異。 二、 國中資優生在生活壓力上以學校生活壓力最高;在學校生活壓力與身心發展壓力上女生高於男生達顯著差異;在年級上則無顯著差異。 三、 國中資優生在生活適應上以社會適應表現最為優良;在性別與年級上則無顯著差異。 四、 1.心理動作過度激動僅與生活壓力中的同儕人際壓力達到顯著相關,在生活適應中除了家庭適應外,與其餘分量表皆達顯著相關。 2.感官過度激動在生活壓力中,除了家庭生活壓力外,與其餘分量表皆達顯著相關,在生活適應中,除了家庭適應、人際關係外,與其餘分量表皆達顯著相關。 3.智能過度激動僅與生活壓力中的同儕人際壓力達到顯著相關,與生活適應各分量表皆達顯著相關。 4.想像過度激動僅與生活壓力中的同儕人際壓力達到顯著相關,與生活適應各分量表皆達顯著相關。 5.情緒過度激動與生活壓力各分量表皆達顯著相關,但僅與生活適應量表中的社會適應與自我意識達到顯著相關。 6.家庭生活壓力與學校生活壓力皆與生活適應各分量表達到顯著相關。 7.同儕人際壓力與生活適應中的自我定向、家庭適應、人際關係、工作適應達到顯著相關。 8.身心發展壓力除了與生活適應中的社會適應外,與其餘分量表皆達顯著相關。 五、 智能過度激動、身心發展壓力與想像過度激動能預測國中資優生之生活適應表現。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供特殊教育與輔導工作及未來之研究參考。
  • Item
    國中生幽默感對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調節作用
    (2009) 蘇靜如; Ching-Ju Su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1.國中生幽默感現況。2.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幽默感的差異情形。3.國中生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4.幽默感對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調節作用。本研究之受試者為台灣北、中、南、東地區之國中生,採分層立意取樣方式選取樣本,並依照各區國中生在全國的比例,決定各區抽樣人數,共抽取九所國中共1374名學生,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 1.性別方面:男生之「幽默創造能力」、「社交情境中的幽默能力」高於女生。而在「幽默理解能力」、「幽默因應能力」及「笑的傾向」則未達顯著差異。 2.年級方面:九年級之「對幽默的態度」、「笑的傾向」高於七年級,而不同年級在「幽默理解能力」、「幽默創造能力」、「社交情境中的幽默能力」及「幽默因應能力」則未達顯著差異。 二、生活壓力對幸福感之預測,除「學校生活」對幸福感之預測未達顯著差異外,「未來發展」、「同儕關係」及「家庭生活」對幸福感具負向預測效果,而「兩性交往」對幸福感則具正向預測效果。 三、幽默感對生活壓力、幸福感之調節效果如下: 1.幽默創造能力,有助於抑制學校生活壓力對幸福感的負向效果,高幽默創造能力較低幽默創造能力調節效果佳,且在高學校生活壓力下,幽默創造能力的調節效果佳。 2.社交幽默能力對同儕關係壓力具有負向調節作用。 3.幽默因應能力對兩性交往壓力具有負向調節作用。 4.幽默態度對兩性交往壓力具有負向調節作用。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及教育輔導之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臺北市高職學生完美主義、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2009) 林美芳; LIN,MEI-F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完美主義、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差異情形,同時探討臺北市高職學生完美主義、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1,244 位臺北市高職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以「多元完美主義量表」、「生活壓力量表」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t 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不同年級與性別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完美主義之分析 1.不同年級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整體完美主義上有顯著差異,高職三年級學生的「他人取向完美主義」高於一年級學生,二年級學生的「他人取向完美主義」亦高於一年級學生。 2.不同性別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整體完美主義上有顯著差異,高職女學生的「自我取向完美主義」高於男學生。 二、不同年級與性別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生活壓力之分析 1.不同年級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整體生活壓力上有顯著差異,高職三年級學生的「自我方面生活壓力」高於一年級學生。 2.不同性別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整體生活壓力上有顯著差異,高職男學生的「學校方面生活壓力」和「異性交往生活壓力」高於女學生。 三、不同年級與性別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憂鬱傾向之分析 1.不同年級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整體憂鬱傾向上有顯著差異,高職三年級學生的憂鬱傾向高於一年級學生。 2.不同性別的臺北市高職學生,在整體憂鬱傾向上有顯著差異,高職女學生之憂鬱傾向高於高職男學生。 四、臺北市高職學生完美主義、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的關係 1.臺北市高職學生的完美主義與憂鬱傾向之間為正相關。「社會要求完美主義」與「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能有效預測其憂鬱傾向,預測力達13%。 2.臺北市高職學生的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間為正相關。「自我方面生活壓力」、「人際交友生活壓力」與「學校方面生活壓力」能有效預測其憂鬱傾向,預測力達37%。 3.臺北市高職學生的完美主義與生活壓力之間為正相關。「社會要求完美主義」、「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與「要求他人完美主義」能有效預測其生活壓力,預測力達13%。 4.臺北市高職學生之完美主義與生活壓力能有效聯合預測其憂鬱傾向,預測力達34%。
  • Item
    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大學為例
    (2005) 張毓凌; Yu-ling ch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現況、不同背景變項與三者的差異情形、三者間相關情形與不同背景變項、生活壓力與社會支持對研究生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本研究以臺北縣市八所公私立大學日間部正規班碩士研究生447名為研究對象,以自編「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量表」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臺北縣市碩士研究生生活壓力的排序依序為學習壓力、經濟壓力、人際壓力;社會支持的排序依序為同學朋友的支持、家人的支持、老師的支持;學習滿意度的排序依序為與老師相關滿意度、學習經驗滿意度、課程與環境滿意度。 二、 在生活壓力方面,研究生的年級、婚姻狀況、工作狀況、公私立、研究所類別與英文能力的不同會造成差異;在社會支持方面,研究生的性別、工作狀況、研究所類別與英文能力的不同會造成差異;在學習滿意度方面,研究生的工作狀況、公私立、研究所類別、英文能力與家庭社經狀況會造成差異。 三、 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之間為顯著負相關;研究生生活壓力與學習滿意度之間為顯著負相關;研究生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間為顯著正相關。 四、 老師的支持、同學朋友的支持、有全職工作、女性、整體生活壓力和高家庭社經狀況對研究生學習滿意度有預測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作為高等教育相關政策制訂、研究生輔導與研究生就讀前的準備。
  • Item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的相關研究
    (2008) 蔡宛珊; Wan-Shan Tsai
    本研究以橫斷性調查研究法,來分析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是否有相關存在,以分層集束隨機抽樣方式,選擇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學的日間部之高一至高三的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共1082人。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人格特質較外向性,情緒趨近穩定性,遵守社會常規,並符合社會期許的行為表現。整體來說,研究對象的人格特質是能夠適應整體環境並展現其獨特個性。另外,研究對象中,女生比男生較外向與神經質,而男生的社會期許則較女生高;高職生比高中生較外向;三年級學生比二年級學生較有精神病質。 二、研究對象之生活壓力屬於中等程度,其中壓力較大的前三項為學習壓力、自我期許壓力及校園生活壓力。另外,研究對象中,男生比女生有較高的兩性情感壓力,而女生則比男生有較高的學習、自我期許及生長發育的壓力;高職生比高中生有較高的校園生活和經濟壓力,而高中生則比高職生有較高的自我期許壓力;低社經地位學生比中社經地位及高社經地位學生有較高的經濟壓力。 三、研究對象中憂鬱症的危險群佔27.2%。另外,研究對象中,高中生比高職生有較高的情緒和行為憂鬱;三年級學生比一年級及二年級學生有較高的情緒、生理、行為和認知憂鬱。若以整體憂鬱程度來看,高中生高於高職生,三年級學生高於一、二年級學生。 四、研究對象吸菸率占11.7%,其中男生吸菸率高於女生;高職生吸菸率高於高中生;三年級學生吸菸率高於二年級學生;高社經地位學生吸菸率高於低社經地位學生。此外,愈具有外向性、精神病質、社會期許人格特質者;生活壓力總分、家庭及家人相處壓力、經濟壓力愈大者;憂鬱總分、情緒、生理、行為、認知愈高者,愈會傾向吸菸。 五、在社會人口學變項加以控制之後,研究對象的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能有意義的預測其吸菸行為,其中又以外向性人格特質、經濟壓力及生理憂鬱三個變項,對吸菸行為的影響最大。人格特質愈外向者、經濟壓力愈大者、生理憂鬱愈高者,愈會傾向去吸菸。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乃針對教育方面、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未來有關青少年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吸菸行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新北市高中職生休閒參與生活壓力與憂鬱程度相關因素之探討
    (2014) 洪穎晨; Ying-Chen,Hung
    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生休閒參與、生活壓力對於憂鬱程度之相關因素,採分層集束抽樣抽出三所高中和三所高職,共456人為樣本,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休閒參與整體情形屬中下程度,「娛樂型」休閒參與較多;生活壓力偏低,屬「很少困擾」的程度,「學習壓力」、「校園生活壓力」及「自我期許壓力」為主要生活壓力,而約近一半的人屬高憂鬱程度者。 二、研究對象中的社會人口學變項中,「學制」、「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與休閒參與有關,高中生、女生、高社經地位者休閒參與較多,「學制」、「性別」與生活壓力有關,其中高中生、男生之生活壓力較大,而只有「學制」與憂鬱程度有關,其中高中生憂鬱程度較高。 三、研究對象休閒參與與生活壓力整體而言無顯著相關,但參與「閒意型」休閒越多者,其整體生活壓力就越大;而整體的休閒參與越多者,其學習壓力也越大。另外,「閒意型」休閒參與越多者,其憂鬱程度越高;而「家庭家人生活壓力」、「經濟壓力」、「學習壓力」、「校園生活壓力」、「自我期許壓力」、「人際互動壓力」越大者,其憂鬱程度越高。 四、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休閒參與、生活壓力能有效預測其憂鬱程度,並可解釋其總變異數量之43.7%,其中「社交型」、「娛樂型」休閒參與及「自我期許壓力」、「學習壓力」「人際關係壓力」等為主要預測變項,並以「自我期許壓力」最具有解釋力。研究結果顯示「社交型」與「娛樂型」休閒參與越佳,憂鬱程度越小;而「自我期許壓力」、「人際關係壓力」與「學習壓力」越大,則憂鬱程度越大。 根據以上結果可提供教育、衛生單位日後探討青少年憂鬱程度之參考。
  • Item
    新北市某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和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
    (2014) 簡佳盈; Chien Chia-y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某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和生活壓力的現況與相關情形,並探討性別、年級、父母婚姻狀況、家庭社經地位、補習狀況、每週零用錢金額及在校段考成績表現不同的國中學生在休閒活動參與和生活壓力之差異。 本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對象,以自編之休閒活動參與和生活壓力之調查問卷作為蒐集資料的研究工具,採分層抽樣方法,共抽取18個班級,一共發放576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89份,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one-way 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休閒活動參與平均分數最高的類別為康樂型,其得分為19.25。 二、 研究對象平均分數最高前三項休閒活動參與分別為:電腦或手機上網(平均數=4.47)、看電視或DVD(平均數=4.44)和聽音樂(平均數=3.96)。 三、 研究對象生活壓力平均分數最高的是個人層面的壓力,其得分為36.42。 四、 研究對象平均分數最高的前三項生活壓力分別為:擔心考不上理想學校(平均數=3.13)、學校考試太多(平均數=3.11)、目前面臨重要考試(平均數=3.04)。 五、 研究對象在性別、年級、補習時間、每週零用錢金額等社會人口學變項的影響下,休閒活動參與有顯著差異。 六、 研究對象在家庭社經地位、補習狀況等社會人口學變項的影響下,生活壓力有顯著差異。 七、 研究對象之休閒活動參與和生活壓力呈正相關。 八、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和休閒活動參與對生活壓力具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