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9
  • Item
    高齡者整體及不同時段的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關聯性研究
    (2023) 賴鼎富; Lai, Ting-Fu
    背景:高齡者在老化的過程中,可能因事故、器官老化或罹患疾病,經歷暫時地或永久地「失能 (Disability)」的風險較高。增進身體活動為過往預防失能的主要手段,高齡者在日常生活中有較多自主運用的時間,可自行決定自己的生活型態,根據人體晝夜規律 (circadian rhythm) 之理論,身體活動的時間點可以作為校正周邊時鐘的校時器 (zeitgeber),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探討高齡者進行身體活動之合適的時間點對於肌肉功能表現之關聯。研究目的與方法:本論文將以臺北市居住於社區的高齡者或醫院門診的高齡者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運用三軸加速規 (triaxial accelerometer),來測量其「整體」身體活動量及「不同時段」的身體活動量佔比 (包含:「輕度」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 ,探討其與高齡者的功能性體適能表現 (包含:「握力」、「基本移動能力」、「走路速度」與「下肢肌力」) 之關聯性。本論文將分為兩個研究,研究一探討「整體」與「不同時段」之輕度及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和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關聯性,研究二,使用「等時替代模型 (Isotemporal substitution analysis)」,進一步探討在「整體」或「特定時段」以三十分鐘的輕度身體活動或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相同時間的靜態行為與功能性體適能之關聯性。結果:在研究一,整體的每日平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與握力表現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顯著正向相關。在不同時段的分析結果則是發現,下午時段的輕度身體活動百分比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顯著正相關,而晚上時段的輕強度身體活動百分比與起身三公尺行走測試表現及六公尺步行測試表現有顯著正相關。在研究二,整體時間、下午時段與晚上時段以輕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握力、三公尺起走測試、六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在整體時間、早上與下午時段以輕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五次坐站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在整體時間、早上與下午時段以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對於六公尺行走測試表現有正向相關。結論:高齡者在整體或特定時段 (特別是早上或下午) 進行身體活動或進行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確實與功能性體適能表現在有正向相關,未來的健康促進活動或相關衛教策略可以著重在建議高齡者在日常生活或白天時段當中盡量以任何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以預防肌肉功能下降並預防失能。
  • Item
    運用等時置換模型探討高齡者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與失能風險之關聯性
    (2023) 連又旻; Lien, Yu-Min
    研究目的:促進輕強度與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並減少靜態行為,對於高齡者的生理功能,以及總體健康的提升有著正向促進的效益。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不同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組合對於失能風險的關聯性並無進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輕強度或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和失能風險的關聯性,並著重探究輕強度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之不同時間組合與失能風險的關聯性。研究方法:220位65歲以上的高齡者 (平均年齡:76.91歲) 納入於本研究並進行分析。以三軸加速規 (ActiGraph wGT3X-BT) 測量日常生活中的輕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以及每日靜態行為時間。高齡者之失能風險測量則運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之量表進行評估。輕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與失能風險之關聯性,使用等時置換模型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在高齡族群中,靜態行為與較高的失能風險有顯著相關,輕強度身體活動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則均與較低的失能風險有相關性。運用輕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與高齡者較低的失能風險有相關 (勝算比=0.658, 95% 信賴區間=0.457-0.949),然而,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取代靜態行為時間則並未發現相關性。在不同強度身體活動之時間組合中,每一組取代靜態行為的身體活動組合均與高齡者較低的失能風險有顯著關聯性。研究結論:為達到預防失能的目標,本研究建議高齡族群需多加累積日常生活中輕強度的身體活動來取代靜態行為,以及可以結合輕強度身體活動與其他強度的活動來取代靜態行為。建議未來研究可運用縱貫性研究設計,來檢驗本研究之發現。
  • Item
    身體活動量與青少年攻擊行為之關係-以同儕連結作為中介或調節因子
    (2022) 林品翰; Lin, Pin-Han
    攻擊行為跟身體活動會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因此是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研究證實身體活動與攻擊行為間有相關性,但兩者間機制仍不明確。另外同儕連結可能透過中介或調節作用影響兩者間的相關性。本研究主要探討新北市與桃園市國高中生攻擊行為的現況,及瞭解個人背景因素、身體活動及同儕連結與攻擊行為的相關性,以及在身體活動與攻擊行為間同儕連結扮演的角色。使用「堅毅理論之跨文化比較:青少年攻擊行為、物質使用及心理困擾之研究」中台灣地區第三波的資料(2020年九月至2021年一月),共1362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和複迴歸之交互作用項,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重點如下:一、 男性在肢體攻擊行為、非肢體攻擊行為、身體活動三個分項得分、身體活動總分,及負向同儕連結之平均值,均顯著高於女性。女性之正向同儕連結的平均值顯著高於男性。二、 身體活動三個分項得分與總分均與肢體攻擊行為有顯著正相關,負向同儕連結與肢體攻擊行為及非肢體攻擊行為都有正相關。三、 在控制其他條件下,負向同儕連結會同時作為非肢體攻擊及肢體攻擊行為的危險因子。身體活動與正向同儕連結會分別作為非肢體攻擊與肢體攻擊的保護因子。而男性的肢體攻擊行為也會較女性III 顯著的高。 四、 就同儕連結對身體活動與攻擊行為間的調節效果方面,對非肢體攻擊行為及肢體攻擊行為來說,隨著負向同儕連結的增加,身體活動總分與非肢體攻擊或肢體攻擊行為的關係會減弱。 五、 就同儕連結對身體活動與攻擊行為間的中介效果而言,費力身體活動會提高負向同儕連結,進而提高非肢體攻擊與肢體攻擊行為的頻率。對於肢體攻擊行為來說,正向的同儕連結可以做為保護因子。 身體活動可能透過提高負向同儕連結,進而增加攻擊行為的發生,而正向的同儕連結能作為此機制中的保護因子。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影響因素之建議及未來研究之改進,以減低國高中校園內的攻擊事件發生。
  • Item
    職場員工客觀測量身體活動、靜態行為與肥胖風險之研究
    (2022) 許心妤; Hsu, Hsin-Yu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與其相關疾病是21世紀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挑戰之一。肥胖已被證實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肺部疾病等有相關。近年來,由於科技日新月異,工作型態的改變(以坐在辦公室為主) 以及娛樂活動的改變 (如看電視、打電動),職場員工的身體活動量減少及靜態行為增加,皆可能增加肥胖的風險。據此,本研究欲探討職場員工身體活動、靜態行為與肥胖之關聯性,以作為未來職場健康促進策略擬定之基石。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於2020年8月至10月間以方便取樣方式進行取樣;本研究對象選取桃園市某生技公司員工為本研究調查之母群體,結合線上問卷及三軸加速規測量身體活動量與靜態行為,共有51筆有效樣本。資料分析利用SPSS 23.0進行平均數、標準差及邏輯斯迴歸分析。研究調查結果發現「連續30分鐘久坐時間3.5小時/天」與肥胖之關聯性達顯著正相關;「輕強度身體活動180分鐘/天」與肥胖之關聯性達顯著負相關;表示身體活動時間越多,靜態時間越少,肥胖風險越低,因此未來在職場健康促進策略,可著重於增加職場員工身體活動量,減少各項久坐時間及增加中斷久坐行為,以有效預防肥胖風險之發生。
  • Item
    第二型糖尿病患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之關聯性研究
    (2022) 簡琬勳; Jian, Wan-Syun
    本研究目的為針對宜蘭縣教學醫院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探討其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之關聯性。本研究共發出201份問卷,得有效樣本數為181份,回收率為90%。研究工具為中文版之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及國際身體活動表短版。資料以SPSS 23.0進行描述性和推論性統計,並以卡方及邏輯斯迴歸分析各變項之關聯性,結果如下:一、研究對象年齡平均為63.47歲,以大於65 歲最多,大多睡眠品質良好(56.9%)且身體活動足夠(65.2%),其中血糖控制良好占多數(50.3%)。 二、針對個人背景因素與睡眠品質部分:運用卡方檢定進行分析探討發現個人背景因素之「職業狀況」、「慢性併發症」、「飲食控制」與睡眠品質有顯著關聯,本研究顯示「有工作」、「無慢性併發症」、「有飲食控制」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較佳的睡眠品質。 三、針對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部分:運用卡方檢定進行分析探討發現個人背景因素之「年齡」、「教育程度」與身體活動有顯著關聯,本研究「小於65 歲」、「國高中」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 四、針對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部分:運用邏輯斯回歸檢定進行多變項分析探討出睡眠品質與血糖控制有達統計上顯著關聯,「睡眠品質良好」之患者有2.1倍達成較佳的血糖控制 (勝算比= 2.1)。 五、針對身體活動與血糖控制部分:運用邏輯斯回歸檢定進行多變項分析探討出身體活動與血糖控制於統計上無顯著關聯。 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於未來衛教教育上,建議將睡眠品質納入糖尿病衛教教育知識中,也可個別針對「無工作」及「有慢性併發症」之患者,深入關心患者睡眠品質部分,並加強宣導睡眠品質教育,若必要可協助患者轉介相關睡眠中心,了解及解決患者之睡眠問題,進而改善睡眠品質之狀況,以減少睡眠品質偏差對血糖之影響。針對身體活動部分,建議可針對「65歲以上」之患者進行身體活動之衛教宣導,在未來糖尿病衛教上可提供更多身體活動之衛教影片或是由專業人員教導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於居家生活中可執行身體活動方法,以提倡身體活動,進而改善血糖控制狀況。關鍵字:第二型糖尿病、身體活動、睡眠品質、血糖控制
  • Item
    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活動之現況—以桃園市某國中集中式特教班為例
    (2022) 黃冠捷; Huang, Kuan-Chieh
    智能障礙者先天生理狀況及體耐力不如一般同儕,身體活動的規劃也需要他人協助,造成智能障礙者身體活動量低於一般人,其肥胖比率亦高於一般族群。據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 ( 一 ) 瞭解智能障礙學生之身體活動總量。( 二 ) 探討智能障礙學生身體活動總量與國際間身體活動建議量之差異。( 三 ) 探討智能障礙學生「在校期間」與「非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之差異。本論文以三軸加速規 ( GT3X+ActiGraph, Pensacola, Florida ) 測量智能障礙學生之身體活動量,配合七日身體活動紀錄表紀錄研究對象佩帶加速規的時間點。研究對象為桃園市某國中集中式特教班三名智能障礙學生。研究對象須連續七日將加速規佩帶於腰部,並由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協助填寫七日身體活動紀錄表,記錄其身體活動量。研究結果如下:( 一 ) 三位研究對象之每日身體活動總量現況分別為平均:353.4分鐘;78.4分鐘;175.4分鐘。 ( 二 ) 三位研究對象之每日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平均分別為:32.6分鐘,1.6分鐘,12.8分鐘,低於國際間身體活動建議量。 ( 三 ) 三位研究對象每日「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平均數為131.6分鐘,標準差為56.3分鐘;每日「非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平均數為70.8分鐘,標準差為61.9分鐘。由此得知,研究對象「非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低於「在校期間」身體活動總量。建議教育單位和學校教師與專業團隊共同合作,例如:職能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評估智能障礙學生身體動作機能狀況,規劃適合的身體活動內容,使學生於「在校」和「非在校期間」進行,以培養其規律運動習慣,並增進身體活動量。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一般學生身體活動量進行研究,以瞭解智能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身體活動量上之實際差距情形。
  • Item
    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家長對其孩童身體活動行為之促進因子與障礙因子探討-以臺北市早療醫療院所為例
    (2021) 黃懿民; Huang, Yi-Min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身體活動之現況與家長對於其孩童在身體活動行為的相關因素,並運用PRECEDE-PROCEED模式中「教育評估和生態評估」的階段將相關因素進一步分析為促進因子與障礙因子,瞭解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之家長在前傾、增強、使能因素上如何促進或阻礙其孩童身體活動之行為。隨機抽樣選取臺北市進行早期療育的醫療院所之孩童(n=304),並以結構式問卷調查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對孩童在身體活動上相關覺知以及障礙。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平均一天的身體活動時間僅43.09分鐘,而家長對身體活動的覺知、親職支持、親職效能以及是否有專家提供建議以及家長本身的身體活動時間、孩童靜態遊戲時間能夠有效預測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身體活動時間(R^2=.282)。為了能夠提升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身體活動時間,本研究建議:(1)提升家長在孩童身體活動重要之相關知能 (2)專業人員應加強將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的相關建議及衛教 (3)政府應設立臺灣學齡前身體活動的相關指引,其中也應包含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知相關建議 (4)政府應加強在遊戲空間提供適切且通用設計之共融設施。
  • Item
    體能活動對幼兒奮力控制的影響
    (2020) 劉百純; Liu, Pai-Ch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體能活動對幼兒奮力控制的改變。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探討實驗組與控制組幼兒在前測、後測、後後測的奮力控制表現差異。本研究以105位來自新北市五所托嬰中心的常態班級中滿25-35個月幼兒為研究對象,總共五個常態班級,他們都是新北市機長經抽籤進入就托者。先徵得托嬰中心主任、托育人員、家長同意參與研究後,再選取三所共62位幼兒為實驗組,另二所共43位幼兒為控制組。經考驗,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性別、年齡與家庭社經的分配上均具有同質性。本研究由研究者自行編製的體能活動進行實驗介入,實驗組接受八週、每週五天、每天上午30分鐘的主題式體能活動;控制組則進行原來的學習活動。受試幼兒奮力控制能力,則在實驗介入前、實驗介入後、實驗介入後三週,透過「點心延宕遊戲」、「大魚小魚遊戲」、「賽門說任務」和「持續性操作任務」四種測驗得分,來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奮力控制能力上的差異。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與控制組幼兒比較,實驗組幼兒奮力控制的提升在「賽門說任務」測驗上具有顯著的立即改變效果。 二、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實驗結束後三週與控制組幼兒比較,實驗組幼兒奮力控制的提升在「賽門說任務」測驗上仍具有顯著的保 留效果。 三、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對實驗組幼兒具有顯著的成效。在實驗後以及實驗結束三週後,實驗組幼兒在「賽門說任務」測驗和「持 續性操作任務」測驗上,其奮力控制的表現均顯著優於活動介入前。 四、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實驗組幼兒的年齡不同,在「大魚小魚遊戲」測驗中奮力控制表現有顯著差異。31-35月齡組的幼兒其奮 力控制表現優於25-30月齡組的幼兒。 五、體能活動的實驗介入,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的實驗組幼兒,其奮力控制表現並無顯著差異。
  • Item
    園藝治療活動對國中階段特教班學生之影響
    (2014) 沈惠珍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瞭解國中階段特教班學生在參與園藝治療活動後,對其肢體動作、情緒、社會互動與職業技能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市立某一完全中學之國中特教班14位學生,研究活動進行時間為2012年11月下旬至2013年5月中旬,共進行10個單元,寒假期間活動暫停。本研究採個案研究,量化資料與質性資料並用。在活動進行之前及結束後,由家長或老師協助填寫「園藝治療福祉效益前後測問卷」以取得量化資料。再以觀察學生於研究過程中的各項表現,並訪談協同研究者、導師、家長與學生,及匯整家長的回函以蒐集質性資料。園藝治療活動單元的進行主要由研究者指導活動的進行,協同研究者則觀察與協助學生在活動中的各項表現,活動結束後一同討論。 研究結果:學生在參與園藝治療活動之種植植栽、花藝設計操作等不同的活動後,顯示:1.園藝治療活動能促進學生的肢體活動。2.能提昇學生的成就感與自信心。3. 能增進學生與他人的互動。4.能培養或訓練學生的基本職業技能。尤其問卷中「栽培技術」項目顯著的進步可得知職業技能的影響最多。 在限制與建議上:1.配合特教新課綱跨科合作成一團隊,2. 依據學生人數、能力與個別需求,彈性調整人力支援與活動內容,3. 園藝植栽、器材的選擇與場地的規劃,4. 增加其他障礙類別的研究對象,5. 配合節慶進行園藝治療活動。
  • Item
    臺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跨理論模式之應用
    (2011) 劉俐蓉; LI – JUNG , LIU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跨理論模式設計的身體活動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身體活動知識、身體活動階段改變、身體活動、自我效能、知覺障礙、知覺利益、態度及改變方法的影響。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Quasi- experimental study)採不相等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介入前兩組實施前測,介入後實施後測,間隔3個月實施後後測。本研究採立意取樣臺北巿二所公立國民中學,各抽取五個班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113人,對照組128人。實驗組接受八週八節課的教育介入,對照組則不給予任何介入措施。研究者運用行為改變過程設計符合各行為改變階段的身體活動教育介入措施,內容包括改善身體活動知識、知覺障礙、知覺利益、自我效能、改變方法與態度的教學策略,例如講述法、小組討論、價值澄清、個人分享、角色扮演、影片、練習、填寫學習單以及小組競賽等活動,並發給實驗組身體活動學習教材。 本研究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E)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國中學生身體活動介入,具有良好成效。主要結果如下:介入後經GEE的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分析,實驗組後測在身體活動、身體活動知識、知覺障礙、改變方法與身體活動態度均顯著優於對照組(p<.05)。介入後經GEE的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分析,實驗組後後測在階段改變、身體活動量、身體活動知識、知覺障礙、自我效能與改變方法均顯著優於對照組 iii (p<.05)。然而,介入後經GEE的時間與組別交互作用分析,實驗組後測與後後測的身體活動利益均未呈現顯著差異(p>.05)。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各級學校推廣學生身體活動教學時,在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上的建議,包括教導身體活動知識、依據階段改變採用適配的改變方法,並且應用降低知覺障礙、提升知覺利益、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態度的教學策略。同時,宜提供良好的身體活動環境,以及家長與教師的援助關係與外在資源。藉此以達到提升學生身體活動知識、階段改變、知覺利益、自我效能、身體活動態度、身體活動與降低知覺障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