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決策現況與支持因素之研究
    (2024) 許祖劍; Xu, Zu-Jian
    對於智能障礙學生而言,自我決策是其做選擇、做決定,且能自我掌控、獨立生活的重要能力。本研究之樣本來自中國大陸湖北省部分縣市的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學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學校支持及家庭支持之現況,比較其與普通學生之差異,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下智障學生之差異,分析學校支持、家庭支持與自我決策能力的關係。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取樣方式爲立意取樣,問卷爲改編,其向度爲自我了解、心理賦權、自我調整及獨立自主。研究結果顯示,在自我決策個人能力現況部分,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顯著低於普通學生;智障學生不同性別、生源地以及父親的教育程度差異不顯著,而不同年齡段、智力等級、教育階段、住宿形式、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類別差異顯著,母親的職業類別在自我了解能力向度有顯著差異。跨變項之分析結果爲輕度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顯著落後於普通學生,大齡智障學生(16歲及以上)顯著低於普通五年級學生,大齡輕度智障學生與五年級學生沒有顯著差異,高職智障學生顯著落後於五年級學生,高職輕度智障學生與五年級學生沒有顯著差異。在學校支持部分,普通學生與智障學生感知到的學校支持差異不顯著。智障學生不同性別、生源地、教育階段、住宿形式的學校支持程度差異不顯著。不同年齡段、智力等級的學校支持差異顯著。在家庭支持部分,普通學生感知到的家庭支持程度顯著高於智障學生。智障學生不同性別、教育階段、父母職業類別之家庭支持差異不顯著。不同智力等級、生源地、住宿形式、父母教育程度之家庭支持有顯著差異。智障學生不同年齡段之家庭支持在自我了解向度有顯著差異。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整體分數與學校支持程度的分數呈顯著的正相關,與家庭支持程度的分數呈顯著的正相關。學校支持與家庭支持亦呈現顯著正相關。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學校支持、家庭支持,可解釋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26.7%的變異。學校支持與家庭支持不同向度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学校支持部分,自我了解支持、心理賦權支持可顯著預測個人自我決策能力,在家庭支持部分,獨立自主支持可顯著預測個人自我決策能力。最後,本研究建議進一步提升學生個人自我決策能力水準、學校支持及家庭支持水準;增強學校與家庭合作,共同提升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
  • Item
    學習障礙大學生自我決策能力與學習投入之關係研究-以科技大學為例
    (2024) 李天惠; Lee, Tian-Huei
    國內逐漸興起對於自我決策能力的重視,而在注重學業成就的觀念下,學習投入的情形亦持續受到關注。目前學習障礙大學生在自主選修課程及專業科目的學習投入上仍持續遭受挫折與困難,但其自我決策能力與學習投入的研究卻不多。本研究意圖探討學習障礙大學生在自我決策能力與學習投入之間的關係。研究設計採用調查研究法,以臺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共11所科技大學進行調查,並以學習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總共收回151份有效量表與作為學業成就的111學年度上學習成績單。研究工具為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決策量表與大學生學習投入量表,收回的資料則運用描述性統計、差異分析、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依序進行探究。研究結果摘要如下:一、學習障礙大學生本身自我決策能力與學習投入的評價偏高。二、自我決策能力與學習投入具有性別差異,女學生得分普遍高於男學生,僅在學習投入的評量具統計上顯著差異。三、自我決策能力隨著年級提升而增加,學習投入則具顯著年級差異。四、自我決策能力與學習投入呈現統計上顯著正相關。五、自我決策能力高之學習障礙大學生,可預測其學習投入程度越高。經由研究結果,本研究可作為未來評估學習障礙學生能力及資源介入方式參考。
  • Item
    「挑戰吧!」提升智能障礙青年自我決策行為之展現-以線上會議為例
    (2023) 林思汎; Lin, Szu-Fan
    具備自我決策行為的智能障礙者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本研究依據自我掌控理論(Causal Agency Theory)分析智能障礙者(簡稱智青)在線上會議中展現之自我決策行為,包含意識決策行為(Volitional action)、行動控制信念(Action-control beliefs)和能動行為(Agentic action)。本研究旨在探討(1)智青在線上會議中展現的自我決策行為以及(2)智青對於線上會議中所受支持的看法,並完成7次線上會議觀察、會議前後半結構訪談5位智青與1位專業支持者(共11人次)。研究者透過Nvivo質性統計軟體編碼、分析,並邀請一位同儕審查者確認編碼過程的客觀性,研究結果如下:一、智能障礙青年在線上會議中展現的自我決策行為本研究中五位智青展現出不同樣態的意識決策行為、行動控制意念和能動行為。五位特質相差甚大的智青組成研究團隊,包含責任心強大的雅雯、適時提供協助的怡君、觀察他人需求的昱誠、禮貌提問的亞魁和探索自我需求的哲豪。過往正向經驗與彼此熟悉度成為他們參與研究的強烈動機,並優先選擇以一對一方式進行討論。團隊中三位智青在三項行為特徵都有一致較明確之展現,內在動機與過往正向經驗息息相關,且意識決策行為、行動控制意念和能動行為呈現一致偏高的智青,整體上展現出較多自我決策行為。二、智能障礙青年在線上會議中對於所受支持的看法本研究發現智青在線上會議中所受支持來源以及策略各有二部分。支持來源方面,智青遇到困難時傾向尋求智青支持者協助,認為同儕間有熟悉感、用語相近,解決問題的同時更維持良好會議氛圍,研究更發現智青支持者會觀察智青的認知狀態,提供不同層次協助;而專業支持者大量提問和確認雖能促進表達,卻也造成智青的心理壓力,影響團體氣氛。支持策略方面,智青重視預先準備、依照障礙特質提供需求以及將訊息視覺化統整,透過會議主持人事前提供電子或紙本資料有助於會前先連結舊經驗,使參與成員能預先思考可能面臨的狀況,減少臨場反應所花費的時間。智青的自我決策行為需要時間與經驗累積,形成正向經驗-動機-參與的循環。會議主辦者需要提供高品質的支持服務,而實務工作者及智青皆可考量會議中使用的支持策略、專業支持者培訓以及參與成員間的夥伴關係。未來學術領域可進一步探討智青自我決策萌芽的契機與進行支持服務相關實證研究,以期創造更有利於智青參與的研究設計,期能彰顯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中「Nothing us, without us!」之精神。
  • Item
    技術型高中服務群科學生之自我效能與自我決策
    (2022) 洪妙宜; Hung, Mioa-I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術型高中服務群學生之自我效能與自我決策之情形、不同背景變項對服務群學生之自我效能與自我決策影響與自我效能與自我決策相關性研究。以標準化自陳問卷為研究工具對立意抽樣之便利樣本進行調查。總共發放120份問卷,回收118份問卷,回收率95%,其中107份為有效問卷,有效問卷率96%。所獲得問卷分數以每題平均分數與標準差進行處理後,將平均分數導入SPSS23以獨立樣本t檢定或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檢驗相關背景變項對目標人群之自我效能與自我決策之差異;同時以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以了解自我效能跟自我決策的關係性。當p值小於0.05時定義具有顯著性。本研究之統計分析結果有以三點下發現:一、技術型高中服務群學生之自我效能與自我決策欠佳,但國立學校是優於私立學校。二、不同的背景變項對學生之自我效能與自我決策無顯著影響。三、技術型高中服務群學生其自我效能與自我決策呈現中度正相關。本研究結果可作為具體建議提供教育單位、教育主管機關、服務群科老師教學規劃擬定暨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關係
    (2020) 劉旭桓; Liu, Hsu-Huan
    本研究探討就讀於高級中學(含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普通班的中重度身心障礙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現況,以及三者間之關係。採問卷調查法,以2019年就讀臺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公立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排除因伴隨智力問題而理解題意有困難之學生,以自編之「高中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調查表」為研究工具,共回收206份有效問卷。將問卷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皆落於中等至中上程度。 二、不同性別之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女生顯著優於男生。 三、不同障礙類別之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感官功能障礙學生顯著優於肢體病弱、社交情緒障礙學生。 四、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不因學校類型、障礙程度與障礙原因而有差異。 五、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以及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之間均呈現高度正相關;而自我決策與自我概念間則有中度正相關。 六、自我概念中的家庭自我、社會自我、學業自我及自我決策中的心理賦權、自我調整、獨立自主等六個變項對生活適應有正向預測效果,其中以心理賦權解釋力最佳。
  • Item
    使用視覺支持介入包裹提升中重度自閉症自我決策能力之研究
    (2020) 山歌; Shan Ge
    學會如何獨立生活,如何選擇與安排自己的生活是成人世界裡不可獲缺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決策能力有助於個體在成人後的生活有更多的自主性,但目前較多文獻探討輕度身心障礙人群的自我決策能力,對於中重度障礙程度的身心障礙人群的自我決策能力探討較為缺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爲探討使用視覺支持介入包裹對中重度自閉症族群之自我決策能力之提升效果。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多基線跨受試者設計,共有三位研究對象參與。視覺支持介入包裹主要以視覺流程表爲主體,結合環境結構化調整與配對概念進行設計,在介入過程中使用由少到多的提示系統教導中重度自閉症患者使用視覺流程表,以提升中重度自閉症患者自我決策中選擇與獨自執行活動的能力。本研究以視覺流程表的獨立執行率檢核研究對象自我決策中選擇與執行活動能力的表現,研究對象在視覺分析上均有顯著的行爲改變,說明視覺支持介入包裹能提升中重度自閉症的自我決策能力,兩者之間具有功能關係,從中也顯示,中重度族群在自我決策能力的學習與提升上具有潜力,後續也可嘗試教導更深層次的自我決策技能。
  • Item
    高職資源班學生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之行動研究
    (2015) 黃柏華; Po-Hua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資源班學生學校適應的能力現況、特殊教育服務需求與服務成效,以發展高職資源班學生參與個別化教育計劃(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以下簡稱IEP)的可行方案。本研究採用協同行動研究法,六位高職資源班學生、學生家長與普通班級教師為研究參與者;兩位資源班行政教師為研究協同者,經由互動、對話、溝通和反思的歷程,共同建構高職資源班學生參與IEP的可行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和具體成效如下: 一、研究主要發現 資源班學生能遵守團體規範,但缺乏學習策略、處理人際困擾與擬定生涯目標和執行計畫的能力。學生依據獲得的特教服務項目與環境支持程度調整個人需求的優先順序,導師則從問題解決的觀點,認為學生主要的需求為學業學習與人際關係,家長考量子女整體學習適應狀況、獲得資源與服務的現況、以及子女未來生涯目標,從不同角度評估特教服務的需求。整體而言,特殊教育服務需求的多寡,會因學生個人能力現況、興趣和喜好與就讀科系相符程度而有所差異。本研究經由特教服務需求與成效的評估結果顯示,學生、家長和教師期望特教服務能增進學生改變現況的動機,提升學生進入下一階段所需具備的基礎能力。 為增進參與本研究的學生發展自己IEP會議內容和參與IEP會議的能力,本研究設計「學生參與IEP課程方案」做為研究介入的主要方案,教學過程依據學生的學習反應,調整教學方式和學習目標設定。另依據學生的需求和設定的IEP目標,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在不同階段整合不同資源,建立「學生參與IEP的支持系統」,透過IEP團隊成員達成共識和團隊合作的過程共同面對學生參與IEP歷程中特殊狀況,擬定適切的解決方案。 二、本研究的具體成效 「學生參與IEP課程方案」有效提升學生設定IEP目標的自主權,6位資源班學生參與會議的角色從單純的傾聽者和被動的說明者轉換成主動的說明者和會議協同主持者,平均發言率從介入前6%提升為15%。學生參與IEP的歷程,能有效促進6位資源班學生適應學校學習與人際關係,提升個人正向行為表現;增進學生自我決策的行為動機和自我瞭解的程度,但自我調整和獨立自主能力尚待加強。對家長和教師而言,學生參與IEP的歷程能提升家長對於子女能力現況和特殊教育需求的瞭解,提升普通班教師普通教育課程與評量調整的能力。學生參與IEP有賴以學生為中心的校本支持模式,依據個別學生的需求與設定之目標,在不同階段整合不同資源,提供必要的協助。 本研究就未盡完善之處說明本研究限制,謹提供教育現場的教師以及有意願投入此領域研究者具體的研究建議。
  • Item
    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自我決策就業轉銜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
    (2014) 李玉錦; Yu-Chin Lee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針對自閉症學生學習特質及就業轉銜挑戰,編擬「自我決策就業轉銜教學方案」並據以實施教學,進而探究此教學方案對四位自閉症學生職場實習的學習及類化成效。 本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以自我決策就業轉銜教學方案為行動主軸進行13週的教學,施行課程本位評量,輔以觀察、訪談、檔案紀錄及影像電話記錄等進行資料蒐集。研究期間,研究者依據學生在職場面臨的挑戰據以修正行動方案,透過行動的循環修正,與四位自閉症學生共同度過就業轉銜歷程。研究結果顯示:1.、四位自閉症學生因特異的社會人際互動、注意力缺陷及儀式化強迫行為,在職場顯現難與人建立關係、分心恍神及工作不力等問題;2.四位自閉症學生顯現特異的行為樣貌及職場事件,超出原先擬定的行動方案內容,繼而開啟行動的修正循環歷程:行動前期主要依據四位學生的個別差異及意願,調整行動方案介入時間及地點;行動中期的調整包含行動方案課程演練方式的改變、課程內容的擴充調整,以及依據四位學生的職場行為表現,據以調整其行為契約;行動後期的調整則以行動方案策略的介入及修正為主軸;3.四位學生經過本行動方案介入後,其職場的自我決策能力有所增長,行動方案具備維持及類化學習成效;4.本行動方案有助於提升自閉症學生職場實習及就業轉銜之學習和類化成效。 整體而言,自閉症學生職場自我決策能力可藉由自我決策就業轉銜課程提昇,而學校及就業轉銜機構的努力合作,能使其就業轉銜歷程更為順遂。研究者從歷程中歸納出以下重要議題及建議:自我決策能力發展與環境支持息息相關、職場在地支持者攸關自閉症學生就業轉銜成效、就業轉銜專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對自我決策教學、自閉症者就業轉銜,以及對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探討已婚者之關係自我決定、犧牲知覺與婚姻滿意度及個人幸福感的關係
    (2010) 彭雁群; Pang Yan Ch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已婚者之關係自我決定、犧牲知覺與婚姻滿意度及個人幸福感之間的關連性、預測力與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並以便利性抽樣,總計回收439份有效問卷。根據問卷調查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分析方法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迴歸分析和中介迴歸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關係自我決定」分別與「婚姻滿意度」和「個人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與「犧牲知覺」之間則是有顯著負相關。「犧牲知覺」與「婚姻滿意度」和「個人幸福感」之間則有顯著負相關。 二、已婚者「關係自我決定」對「婚姻滿意度」和「個人幸福感」具有顯著正向預測。 三、已婚者「犧牲知覺」對「婚姻滿意度」的預測力顯得薄弱,但是對「個人幸福感」則有顯著的負向預測。 四、已婚者「犧牲頻率」對「婚姻滿意度」和「個人幸福感」的預測力未達顯著水準。 五、已婚者「關係自我決定」對「犧牲知覺」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 六、已婚女性「犧牲知覺」在「關係自我決定」與「婚姻滿意度」之間的中介效果部份成立。 七、已婚者「犧牲知覺」在「關係自我決定」與「個人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果部份成立。   本研究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婚姻教育與諮商實務工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大專視覺障礙畢業生就業準備歷程之自我決策經驗
    (2017) 范淑榆; Fan, Shu-Yu
    本研究旨在瞭解大專視覺障礙畢業生於就業準備歷程中之自我決策經驗,以半結構訪談題綱蒐集四位研究參與者的經驗,並以質性研究電腦軟體NVivo第10版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視覺障礙生在大專校院的就業準備與自我決策情形包括:(1)伴隨障礙成長的發展歷程,視覺障礙生會提前在就學期間做就業準備,進行有助於就業的課業學習,並利用課餘時間做就業準備;(2)會結合自身經驗,並檢視原被師長灌輸就業觀念的適切性,以自己的興趣選擇就業目標及準備方向。 二、視覺障礙生大專畢業後的就業準備與自我決策情形:(1)第一份工作前延續大學時的就業準備,持續進修並廣泛蒐集工作職缺的相關資料,考量工作的特性選擇及決定工作;(2)鼓起勇氣將內在求職信念轉化為實際求職的行動,如:主動尋找工作機會,或在親友介紹、尋求資源教室協助獲得職缺訊息。 三、大專視覺障礙畢業生轉換職業的就業準備與自我決策情形:(1)嘗試後發現職涯落差,因而尋求職涯轉換與發展的可能性;(2)在家人的鼓勵、宗教信仰的支持、職業重建的輔導下,走出負向情緒,經過自我賦權淬鍊後,調整轉換自我信念,再次鼓起勇氣,將轉職想法化為行動。 關鍵字:自我決策、就業歷程、視覺障礙者、就業準備、就業轉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