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家庭照顧者壓力、因應方式及其學習需求之探討-以六位失能老人主要照顧者為例
    (2016) 胡梅; Hu, May
    本研究動機是要喚起國人對急速增加的失能老人照顧者,對於他們所承受的壓力與其需求賦予重視、關懷和協助。照顧者的壓力源包含生理、心理、經濟、社會等方面。 照顧者的需求包含醫療照顧技巧和資訊蒐集之學習及照顧者本身的自我成長之學習以因應其照顧工作之壓力。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以立意取樣方式收集六位個案,其中有四位女性兩位男性照顧者,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家庭照顧者的心路歷程。以其所受到的身心、經濟及社會等壓力與其因應方式及所產生的學習需求等為本研究之目的。 本研究結果-從照顧者的經歷中發現: 一、家庭照顧者之壓力源:訪談結果發現失能老人主要照顧者都會面對困境與壓力。其壓力來自生理、心理、經濟及社會等壓力,社會資源資訊不足等也都是壓力源。 二、照顧者壓力的因應方式:多數家庭照顧者面對壓力一段時間後都會型塑出自己的一套舒壓方式。有的嘗試透過宗教信仰轉念、釋懷或藉由手足、配偶、子女的愛與支持來平緩情緒和降低壓力。從研究中顯示也有的照顧者會找機去走路、游泳、騎車、聽音樂或睡覺或去大吃一頓來紓壓。 三、研究發現照顧者有學習的需求: 1.醫療常識和照顧技巧的學習 2.自我成長的學習;正面態度、心靈的成長等內在學習。 3.照顧者對社會及政府資源之學習與使用。 本研究建議: 一、對政府長照計畫及社會福利政策方面:加強宣導期服務內容、職場提供事親假、給予津貼或減免稅 二、社福和醫療單位方面:可提供醫療服務及教導、開發更多的據點、加強宣傳照顧課程 三、對照顧者及受照顧者之教育方面:納入正規教育系統國高中及大學各學習機構及成立家庭照顧者學習資源中心。
  • Item
    家庭功能與高中職學生自傷行為之關係:以壓力因應方式為中介變項
    (2017) 劉胤含; Liu, Yin-H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職學生的家庭功能、壓力因應方式與自傷行為間之關聯,並檢驗壓力因應方式在家庭功能與自傷行為間所扮演之中介角色。本研究以高中與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考量全國高中生與高職生人數比例後,採取分層(高中、高職)叢集(以班為單位)方式進行立意性抽樣,共取得1922份有效樣本(高職學生佔51.14%;男性佔46.93%),並施以「簡式家庭功能量表」、「壓力因應量表」及「自傷行為量表」,而後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相關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過去一年高中職學生自傷行為盛行率為13.96%(95%信賴區間為12.41%-15.51%);(2)家庭功能對自傷行為具顯著且負向預測力;(3)家庭功能分別皆可顯著且正向預測認知再建構-問題取向因應方式與尋求社會支持取向因應方式,以及顯著且負向預測逃避-情緒取向因應方式;(4)認知再建構-問題取向因應方式與尋求社會支持取向因應方式皆無法顯著預測自傷行為,僅逃避-情緒取向因應方式對自傷行為具顯著且正向預測力;(5)逃避-情緒取向因應方式能完全中介(Full mediation)家庭功能對自傷行為之預測關係。本研究檢驗了高中職學生的家庭功能和壓力因應方式對自傷行為之預測模式,並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工作建議,以供研究者、教師及實務工作者在未來研究或工作上參考,促進對自傷行為防治之瞭解。
  • Item
    臺北縣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之研究
    (2009) 柯武宏; Ke, Wu-Hong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縣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壓力來源及因應方式之現況,主要透過文獻分析、問卷調查方式進行,以自編之「臺北縣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問卷為調查研究工具,以97學年度臺北縣7所開設美術資優班的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一、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整體壓力程度」偏向感受壓力輕微,主要壓力來源為外在壓力之「學科」層面,其次為心理壓力之「自我期許」層面 二、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主要壓力因應方式為調整情緒取向之「自我調適」及解決問題取向 三、國中美術資優班女生在「學科」、「自我期許」等兩個層面感受的壓力顯著高於男生,男生在「青春期情感」層面感受的壓力,顯著高於女生 四、美術資優班國二、國三學生在「學科」層面感受的壓力顯著高於國一學生,國二學生在「美術術科」層面、「外在壓力」、「整體壓力程度」感受的壓力顯著高於於國一學生 五、不同地區的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其壓力來源在「學科」、「美術術科」、「同儕關係」等三個層面,及「外在壓力」及「整體壓力程度」方面,有顯著的差異;三重區的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比淡水區較常使用「消極應對」方式來因應壓力 六、國中美術資優班女生使用「情緒發洩」的頻率顯著高於男生 七、不同年級的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其壓力因應方式並未有顯著差異 八、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的「整體壓力程度」與「消極應對」、「情緒發洩」等兩個層面呈現顯著正相關,「整體壓力程度」與「自我調適」層面呈現顯著負相關 九、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層面之相關情形,以「家庭問題」與「消極應對」層面之顯著相關為最高;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各項目之相關情形,以「家庭問題」與「我會逃避,不敢面對」之顯著相關為最高 依據以上結論,本研究對學校方面亦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國中美術資優班教學、輔導之參考。
  • Item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研究~以台北市某特教學校為例
    (2009) 陳智華
    本論文採問卷調查,探討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關係,以台北市某特教學校教師為對象,有效樣本為100人,回收率95%。應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複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1. 教師的整體工作壓力為中等程度以上,以社會支持與工作負荷的壓力較大。 2. 教師在面對壓力時,主要因應方式為解決問題,其次依序為屈服問題及休閒活動、,最少使用的是情緒調適或逃避問題。 3. 教師的整體工作倦怠感中等程度以下,依序為低個人成就、情緒耗竭及無人性化。 4. 教師背景因素中,女性教師在社會支持的壓力大於男性;年齡上以40歲以上者的工作壓力較小;教育程度上,碩士者的壓力大於學士者;任教年資以16年以上者的壓力較小;特教年資以11年以上者的壓力較小;教師兼導師在工負荷上的壓力感大於教師兼行政及巡迴教師;任教階段別中,以國中部教師的工作壓力較大;任教理由為所學相符者的壓力大於興趣理想者;0個子女數的教師在學生問題的壓力大於2個子女數以上的教師。 5. 專業知能、學生問題、工作負荷、社會支持及整體工作壓力與屈服問題呈現正相關;整體工作壓力與逃避問題呈現正相關。 6. 屈服問題與情緒耗竭、無人性化、低個人成就、整體工作倦怠呈現正相關。 7. 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整體間呈現正相關。 8. 工作壓力與屈服問題對工作倦怠有預測力。
  • Item
    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及工作倦怠之研究~ 以三鶯地區教師為例
    (2007) 簡驪潔; Chien Li Chieh
    本論文採問卷調查,探討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及工作倦怠之關係,以台北縣三峽鎮、鶯歌鎮公立國中正式教師為對象,有效樣本為219人,回收率88 ﹪。收集資料以各校正式教師的比例,隨機抽取44 ﹪為樣本,應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發現為: 1.教師的整體工作壓力為中等程度以下,以學校組織架構與氣氛、工作與家庭衝突的壓力較大。 2.教師在面對壓力時,主要因應方式是解決問題,其次為屈服問題與休閒活動,最少做的是逃避問題或情緒調適。 3.教師的整體工作倦怠感為中等程度以下,依序為個人低成就感、情緒耗竭和無人性化。 4.教師背景因素中女性的壓力大於男性;年齡上以30~39歲者的工作壓力較大;以擁有子女數一人者及二人者壓力大於無子女者;最小子女年齡十九以上者壓力較小;在人際關係的壓力上兼任導師壓力大於兼任行政者。 5.工作壓力與休閒活動呈負相關;生涯發展壓力與解決問題、情緒調適及休閒活動呈負相關;教師工作本身的壓力與逃避問題呈負相關。 6.屈服問題與個人低成就感呈正相關;解決問題與情緒耗竭、無人性化呈負相關;休閒活動與情緒耗竭呈負相關;逃避問題與個人低成就呈正相關。 7.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整體之間呈現正相關。 8.工作壓力與解決問題對工作倦怠有預測力。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乃針對學校或相關單位、教師個人及後續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 : 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工作倦怠、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