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

教育學院成立於民國44年6月5日,時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初設教育、社會教育、體育衛生教育、家政教育、工業教育五個學系,發展迄今,本院共設有7個學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班)、5個獨立研究所、1個院級在職碩士專班。

本院為國內歷史最久之教育學院,系所規模、師資,及學生品質向為國內首屈一指,培育英才無數,畢業校友或擔任政府教育行政單位首長及中堅人才、或為大學校長及教育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或為國內中等教育師資之骨幹、或投入民間文教事業相關領域,皆為提升我國教育品質竭盡心力。此外,本學院長期深耕學術,研究領域多元,發行4本 TSSCI 期刊,學術聲望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根據 2015 年 QS 世界大學各學科排名結果,本校在教育學科名列第22名,不僅穩居臺灣第一,更躍居亞洲師範大學龍頭。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嚴重情緒障礙學生自我決策及其家庭參與在轉銜服務歷程之探討—以又一村情障班個案為例
    (2008) 張如杏; Chang, Juhsing
    嚴重情緒障礙學生是特教的對象,他們比其他障礙學生較晚成為特殊教育學生,學生離校後發展有更多問題,離校前的轉銜服務對於其日後的發展尤其重要。 身心障礙者轉銜服務模式,強調障礙者參與及自我決策、家庭支持與參與的重要性,本研究以青少年日間留院「又一村」的「情障班」學員為對象,透過訪談,了解這類學生的進入與離開又一村的轉銜服務運作過程,參與及進行決策的歷程。研究資料分析的結果如下: 受訪個案認知功能的缺損對半結構問題的理解有困難,語言表達比較表淺。家長和專業人員對於個案的決策參與比較保留,學員的身心障礙與特教資格、未來生涯規劃與轉銜安置都是家人和專業人員共同決定,嚴重情緒障礙學生參與自我決策有限。 受訪家庭社會經濟不利的比例偏高,家庭的保護功能較弱。專業人員與家長對問題的看法不同,家長對於專業服務的運作與決策參與比較被動,在缺乏準備下進行決策。 「特教醫療化」的現象明顯,教育專業人員依賴醫療診斷,忽略這類學生的病程與其他障礙不同,缺乏針對情障學生的特殊性設計教學。 嚴重情緒障礙的特殊性需要結合各體系的專業共同合作,目前專業合作難以跳脫醫療模式,各專業對於家庭的服務又各行其道,缺乏整合的多元服務。 受訪者覺得又一村的教育功能比較不足,老師缺乏特教訓練,現行課程比較鬆散,缺乏依學生特質規劃個別教學,對學生的轉銜計畫偏重環保就業訓練,未能整合各專業服務。 作者認為又一村的服務架構將嚴重情緒障礙者隔離教育的作法,對於部分嚴重情緒障學生確有需要,但是教育階段結束後的轉銜規劃比較侷限缺乏與其他專業的連結,不利功能較好的學生,日後需要加強專業的整合與連結,強化轉銜服務才能提升整體服務成效,吸引有需要的學生。
  • Item
    有醫療需求之高危險嬰幼兒出院後居家照護之研究
    (2011) 周治蕙; Chou Chih-Hui
    本個案研究是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婦幼居家護理所」為例,深入探討我國有醫療需求之高危險嬰幼兒出院後居家照護的供需情況及未來可能的作法。以個別訪談、焦點團體訪談為主,電話訪談、座談會、參與觀察、檔案文件查閱等為輔,蒐集研究資料。個別訪談個案母親,資深兒科護理師;焦點團體訪談婦幼居家護理所之護理行政人員、電話訪談台北市早期療育到宅服務之教保員。結果婦幼居家護理所可提供居家照護服務給居住在台北市及新北市有需要的嬰幼兒家庭。該所成立一年半以來,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出生之非常低或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先天性異常、罕見疾病等嬰兒出院後之追蹤服務。雖然過去這類患孩的主護護士都會擬定出院準備計畫,也鼓勵並教導主要照顧者學習個別所需的特殊照顧技術(如使用氧氣、抽痰機,鼻胃管灌食),但在醫院由醫療專業人員提供照護與居家由家屬自行照顧之間的轉銜,確實是有需要由居家護理師進行家庭訪視,實地評估有醫療需求之嬰幼兒回家後的狀況並提供後續之護理服務。本研究發現8位高危險嬰幼兒大都呈現一年內再住院率高、有發展遲緩、體重增加不良等現象。建議政府儘早擬定兒童居家照護政策,協助有需求的家庭得到適當的持續照護服務。建議三歲以下高危險群嬰幼兒的母親們執行餵食母乳六個月以上、少帶幼兒去公共場所、積極參與早期療育活動等。
  • Item
    綜合職能科學生家長參與轉銜服務之研究以雙北市為例
    (2015) 郭嫦燕; Kuo, Chang-Yen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雙北市綜合職能科家長對轉銜服務認知與參與之現況;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雙北市的綜合職能科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回收有效問卷共計209份。所蒐集之資料運用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家長對轉銜服務的認知皆在平均數2.5以上,表示家長自覺具備一定轉銜服務知能。 2.家長的參與,在參與「轉銜會議與課程討論」、「轉銜資源連結」有所差異,參與會議討論有六成以上,但主動資源連結多在五成以下。 3.家長的認知不因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4.家長實際參與轉銜服務則因「父、母親教育程度」之不同有所差異。 5.雙北市家長轉銜認知與實際參與有中度正相關,其中「母親教育程度」、「子女障礙類別」、「家庭收入」等背景因素及對轉銜服務的認知可解釋家長實際參與38.8%的變異量。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於家長、學校、及相關服務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智能障礙者家長參與轉銜歷程之研究:應用生態系統觀點
    (社團法人臺灣職業重建專業協會等, 2010-12-01) 許芳瑜; 邱滿艷
    本研究旨在瞭解智能障礙者的家長參與轉銜歷程,及他們與轉銜服務互動的現況。研究參與者爲六位不同智能障礙者的家長。研究者以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方式,輔以觀察與文件分析進行研究,並應用生態系統觀點作爲分析架構。研究結果發現:智能障礙者家長參與子女轉銜的歷程,可概分爲五個階段:轉銜服務前的父母心、在參與中形成想法、認真思索與調整決定、不斷尋找及嘗試合適服務、持續支持子女。此參與轉銜的過程是一段許多影響因素不斷互動、改變的循環歷程,每段歷程都是獨特的,且受到其所處之生態系統的深切影響。家長和智能障礙者共同面臨轉銜歷程中的不做定,他們需要專業服務的介入及社會、心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