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1

本系設置於民國35年,招收國文系及國文專修科學生各一班。48年國文系增為兩班,50年增為三班,60年增為四班,至今不變。國文專修科則時辦時停,今已停辦。

民國47年,開辦夜間部,招收四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師資專修班1班。50年招收六年制(含實習一年)國文系學生。52年又改招五年制國文系學生,逐年增班,至60年每年級各4班,共20班,直至67年全校夜間部奉令停止招收高中畢業生為止。

又自53年起,接受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委託,代辦國文專修科1班,至63年,擴充為4班。64年起改為四年制國文系,招收2班。66年停止招生,69年7月,完全停辦。

研究所設置於民國45年,招收碩士班學生5名,其後名額遞增。46年設置博士班。4年後第一位博士生羅錦堂先生獲文學博士學位。是為國內所培養的第一位文學博士。

80年,國文系與國文研究所合併為一,統由系主任主持全系事務。合併之前,歷任系主任為張同光先生、何容先生、高鴻縉先生、潘重規先生、程發軔先生、李曰剛先生、周何先生、李鍌先生、黃錦鋐先生。歷任所長為高明先生、林尹先生。合併以後歷任系主任為王熙元先生、邱燮友先生、賴明德先生、蔡宗陽先生、傅武光先生、陳麗桂女士、王開府先生、顏瑞芳先生、高秋鳳女士、鍾宗憲先生,現為許俊雅女士。

本系自104學年度起學士班縮減為3班,目前學士班一至四年級各3班,共12班,學生523人。碩士班各年級共112人,博士班各年級共72人。進修部設有國文教學碩士班,分夜間班及暑期班,另有在職國文碩士專班,共177人。總計全系學生共884人。另設國文輔系及雙主修共2班112人,不計在內。

教職員工部分,講師以上專任教師42人(教授29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2人、講師2人),助教8人,工友1人。兼任教師9人。

News

系所網址:http://ch.ntnu.edu.tw/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史記》信陵君敘事及其後世形象
    (2024) 林士翔; Lin, Shih-Siang
    本碩士學位論文以「《史記》信陵君敘事及其後世形象」為題,嘗試將信陵君獨立於戰國四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之外,討論先秦史料與《史記》對於信陵君的載述,同時以「下士養客」作為觀察標的,找出信陵君在歷史軌跡中,文人評價的褒、貶之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提出獨立信陵君研究之因,也回顧學界相關的研究成果,並揭示章節安排緣由與旨趣。第二章為「《史記》以前的信陵君論述」,試圖以戰國晚年與秦末漢初為分界,歸納其意義。第三章為「太史公筆下的信陵君敘事」,有別於過往學者的視角,本章重新探尋太史公的觀點與敘事意圖。第四章為「下士養客的文人評價」,本章以信陵君「下士養客」,作為觀察標的,試圖從歷代詩作文論中,找著信陵君受文人褒與貶的載述,另外,亦嘗試追索文獻,以數據分析文人心目中戰國四君的排名,總得「信陵君第一,平原君居亞,孟嘗、春申各居第三、第四」的結論。第五章為「結論」,統合全文研究成果。附錄一為「詠信陵君詩詞資料彙編」,以時代編目,收唐以前1首、唐12首、宋5首、元3首、金3首、明34首、清122首,共有182首詠信陵君之詩詞,以供學界佐參。
  • Item
    抒情詩人──論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的傳記批評
    (國文系, 2016-09-??) 廖棟樑; Tung-Liang Liao
    西方傳記文學不僅是一種文學創作上的體裁,更是一種進行文學批評的方式,所謂傳記批評是也。替司馬遷撰寫的傳記《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1948)一書亦然,乃是李長之(1910-1978)以傳記之體遂行批評之言說。傳記批評雖以撰寫傳記為歸宿,但不是為傳而傳,研究作家情況的最終目的還有研究作品,通過審視特定情境下的作品價值而確定作家在史學、文學與文化史上的特性和地位。因此,傳記必須傳、評結合,人、文並論。故文學史家總是「將李長之的批評標示為傳記批評,是因為他擅長為作家寫傳,而那傳記又有很濃重的文學批評與文學史研究的特點。李長之的傳記批評並不滿足於一般地描繪介紹作家的創作生活道路,也從不沈潛於史料的蒐羅考證,其功夫是探尋把握作家的人格精神與創作風貌,闡釋人格與風格的統一,領略作家獨特的精神魅力及其在創作中的體現。」《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一書,李長之著力刻畫司馬遷作為「抒情詩人」的「作家肖像」:「他的濃烈的情感,他原是像屈原樣的詩人」。「抒情」標示一種浪漫化的情感主義傾向,推重主體情感的原發性與創造性。從本體論上認定情感才是作品的本質、生命和靈魂;從發生學上確認作品起源於作家的情緒內驅;從作品論上闡明作品的藝術完成就是作家的情感被賦予語言的造「型」過程。這一傑作,其突出意圖顯然是要在民族危機時刻,振興和發揚以浪漫的文化英雄司馬遷為代表這一理想文化人格,俾能在戰後繼五四「啟蒙運動」後,迎接中國的「文藝復興」。
  • Item
    《史記》述《周易》探微
    (國文學系, 2001-05-??) 郭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