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3

隨時代推演至今,社會結構與需求的轉變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同的風貌,社會大眾對運動休閒與觀光餐旅需求與重視程度大幅提升,使得休閒觀光服務產業於近年蓬勃發展,甚至可說是扮演臺灣經濟永續發展的重要角色。對此經濟趨勢提出回應,由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以及餐旅管理研究所兩所進行整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應運而生。

本所前身之一為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於1998年成立籌備處,並於1999年2月通過設立國內第一個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88學年度開始招生,91學年度起設置「運動與休閒管理在職專班」。師大運休所致力於培育學生運動與休閒領域專業,提供運動與休閒產業所需之課程教學,發展與實務結合之學術課程。

本所前身另一單位為餐旅管理研究所,原隸屬於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人發系於2001年設立營養與餐飲組之碩士與博士班,於2005年餐飲獨立設組,更名為「餐旅管理與教育組」。2008年8月正式於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下成立「餐旅管理與教育研究所」,99學年度由教育學院改隸管理學院,100學年度更名為「餐旅管理研究所」。師大餐旅所以培育傑出餐旅管理人才為目標,課程設計與規劃及發展著重「實務、理論、研究」的全方位餐旅管理教育。

為順應世界經濟趨勢以及產業潮流、並配合校方院所政策,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餐旅管理研究所兩所自101學年度起完成合併,在結合兩所之教學資源與專業師資之下,以培育未來運動休閒與餐旅產業之專業管理菁英人才為目標,發展多元化、國際化、專業化之課程設計,期許為運動休閒餐旅及觀光領域注入活力,開啟臺灣運動休閒觀光產業全新風貌。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P. LEAGUE+ 觀眾觀賞動機、球隊認同、涉入程度與消費行為之研究
    (2023) 韋雅婷; Wei, Ya-Ting
    本研究以實際進場觀看過P. LEAGUE+賽事之觀眾為對象,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其對觀賞動機、球隊認同、涉入程度與消費行為之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90份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為PLG現場觀眾以男性、20-29歲、大專院校、上班族、 月收入在3萬到4萬元之間 。觀賞動機以「比賽氛圍」、球隊認同以「個人評價」為最高分,涉入程度都是高涉入。消費行為進場多以1-5次、以球隊相關社群獲取資訊、喜愛球隊員、賽事精彩為主要進場考量、與同事 (學) 朋友一起進場通常為2人一起觀賽、多在臺北和平籃球館、購買單場票觀賽為主、最常花501-1,000元的票價、以摩托車作為交通工具、交通時間約31-60分鐘、大部分都購買過周邊商品,最常的花費為501-1,000元、超過9成的觀眾會再次進場、支持球隊以臺北富邦勇士、新北國王為主。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對觀賞動機、球隊認同、涉入程度與消費行為皆有顯著影響;觀賞動機、球隊認同與涉入程度呈現正向影響關係;不同觀賞動機、球隊認同、涉入程度對消費行為也有部分顯著影響。基此,本研究建議聯盟與球隊必須維持賽事的本質,比賽與球員本身,並加強球迷間的互動。
  • Item
    從獨特性需求理論探討電子競技迷之傳道行為
    (2021) 陳亭妤; Chen, Ting-Yu
    因應電子競技產業蓬勃發展,瞭解電子競技迷的參與消費行為是重要的。為瞭解電子競技迷的參與消費行為,本研究目的在瞭解電子競技迷的獨特性需求與電子競技迷的傳道行為,及電子競技迷的獨特性需求與電子競技迷傳道行為的關係。研究採用問卷調查,先透過預試進行問卷量表信效度之建構,正是施測得有效樣本391份,以SPSS 23.0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一般多元迴歸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研究所得結果如下:一、「每月休閒娛樂支出」與「性別」在電子競技迷之獨特性需求上呈現顯著差異。二、「每月休閒娛樂支出」與「接觸電子競技時間」在電子競技迷之傳道行為上呈現顯著差異。三、電子競技迷之獨特性需求與其傳道行為呈現顯著正向關係。四、每月休閒娛樂支出、每週接觸電競頻率與電子競技迷之獨特性需求對電子競技迷之傳道行為具顯著預測能力。基於本研究之發現,建議未來在電子競技的行銷宣傳面上可以年輕的男性學生族群為主要對象,並吸引更多有經濟基礎的電子競技迷,電子競技迷持續關注及接觸電子競技,亦是維持電子競技發展的重要課題。未來研究之建議可以再找出更多影響電子競技迷傳道行為的變因,或是驗證模型中之變項間使否存在中介或調節關係。後續也可於一般正規的電競比賽中進行施測,因本次施測場域並非商業性質,在研究中電子競技迷的年齡、在電子競技上的花費等背景變項可能被低估。
  • Item
    女性運動服裝消費者生活型態、促銷方式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百貨公司為例
    (2011) 曾宏鈞; Hung-Chun Tseng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女性運動服裝消費者消費者行為上的差異,透過生活型態的區別,金錢性與非金錢性的促銷方法來分析彼此之間是否存在相關及差異,藉此可以更深入的瞭解各種不同生活型態的女性運動服裝消費者對於促銷方式選擇之間的差異性,使經營者能夠更精準的使用各種促銷方式。 本研究問卷工具內容包含,生活型態AIO量表、促銷方式量表、消費者行為量表與人口統計變項。研究採取便利抽樣,最終回收457份有效問卷。所得資料經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因素分析、集群分析、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考驗與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得其結果提出建議。 所得結果如下:一、本研究之百貨公司購買運動服裝的女性消費者以20~29歲為主,教育程度以大專為主,消費族群以學生和上班族居多,且大部分是未婚。二、購買品牌方面,adidas與NIKE佔了整體品牌70%。三、每週運動一次以上的比例將近七成。四、購買地點則都集中在交通便利以及商業中心附近的地點。五、本研究之生活型態因素構面可分為七種不同的因素以及四種各具特色的集群,並發現不同生活型態都有其特殊的喜好。六、學歷越高者或收入越高者,在各種不同的生活型態因素構面中,都是擁有較強購買力的一群。七、傳統中立型且年紀介於30-34歲間的女性在對比其他的型態的女性上絕大部分平均數都相對較高,顯示這一族群的女性消費者是應該較被重視的一群。八、結婚前與結婚後的女性在購買金額上沒有差異。九、收入越高則購買力越強,惟收入低之消費者,在自我實現因素中顯著高於收入高者。十、透過生活型態與促銷方式之相關分析,可以發現大部分生活型態都偏向感受型消費。十一、生活型態集群與促銷方式因素之間也都達顯著差異。十二、不同生活型態群體的消費者除”被動群”外,大都喜好舒服的購物空間。
  • Item
    桃園地區購買婚禮產品消費行為之研究
    (2010) 江珮綺; Chiang Pei Chi
    隨著時代演進,對於婚禮產品的消費行為已與過往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目的為分析婚禮產品消費者之人口背景變項、生活型態、價值觀與消費行為之現況,並探討一、人口背景變項與生活型態;二、人口背景變項與價值觀;三、人口背景變項與消費行為;四、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五、價值觀與消費行為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桃園地區之婚禮產品消費者,並以問卷調查法取得研究相關資料。透過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集群分析、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雪費事後考驗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26-35歲為婚禮產品主要消費族群;二、網路是消費者蒐集新娘秘書、婚禮記錄、會場佈置的主要資訊來源管道,且消費者不會透過參觀展覽來蒐集新娘秘書與婚禮記錄相關資訊;三、消費者購買新娘秘書服務的主要原因為「有需要」,購買婚禮記錄的主要原因為「留做紀念」,購買會場佈置的主要原因為「風俗文化」;四、消費後,所有消費者都會願意推薦親友購買新娘秘書服務,而不一定推薦親友購買婚禮記錄的主要原因為可由親友代替,不願意推薦親友購買會場佈置的比例高達63.9%。因此建議相關業者應針對26-35歲年齡層重點行銷,除仔細經營網路的部份,並確實整理過往作品,以讓更多消費者能藉由網際網路搜尋到業者資料。
  • Item
    品牌形象、知覺品質、知覺價值、購買意願及消費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捷安特為例
    (2010) 李坤展; Li, Kun-J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臺北地區捷安特自行車產品消費者的品牌形象、知覺品質、知覺價值、購買意願及消費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大臺北地區捷安特自行車產品消費者為主要對象,採立意抽樣調查方式,於2010年3月底至4月,於大臺北地區5條河濱自行車道內發放問卷,總計獲得45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407份進行分析。並採取敘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大臺北地區捷安特自行車消費者以男性、20~39歲之青壯年、大專以上學歷、未婚者及上班族居多;消費者對於捷安特產品的品牌形象、知覺品質、知覺價值及購買意願的認知情形皆為「普通」到「同意」之間,顯示尚有加強空間;曾購買過捷安特自行車產品的消費者,多數每週有固定騎乘習慣,多在自行車專賣店購買捷安特自行車產品,以運動健身為主要購買動機,最重要的資訊來源管道是網路,購買自行車產品時主要評估因素則是價格;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對品牌形象、知覺品質、知覺價值、購買意願及消費行為皆有顯著影響;品牌形象、知覺品質、知覺價值及購買意願之間為正向影響關係;知覺價值對於購買意願的預測能力最大,而對已購買之消費者而言,滿意度也會影響其購買意願。基此,本研究建議相關業者可透過提升產品的品牌形象、知覺品質及知覺價值,來有效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 Item
    臺北市萬華區運動中心消費者生活型態及消費行為之研究
    (2010) 戴佩怡; Tai, Pei-Yi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萬華區運動中心消費者之生活型態及其消費行為,及兩者間是否具有顯著相關。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參考相關文獻進行問卷編製,以「臺北市萬華區運動中心消費者生活型態及消費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曾至臺北市萬華區運動中心進行消費之18歲以上民眾,問卷發放時間為2010年3月至2010年4月,抽取450份問卷,資料蒐集後,透過 PASW Statistics 18.0 及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消費者主要為「26-30歲」的「未婚男性」、居住在「萬華區」,教育程度為「大學(專)」且從事「服務業」,平均每月所得「20,001-40,000元」。 二、消費者主要參與動機為「維持或促進健康」,資訊管道則是透過「親友同事」,考量因素為「離家(公司)近」,而交通時間在「20分鐘內」,多在「上午08:01-12:00」使用,平均使用「1-2小時(含)」且頻率為「每週1-3次」,最常使用「體適能健身中心」,而陪同對象為「朋友或男女朋友」,整體滿意度為「滿意」且「願意」再次至該運動中心消費,並「願意」向他人推薦。 三、臺北市萬華區運動中心消費者依生活型態的不同可分為3大集群,分別為「積極消費群」、「保守穩健群」及「健康成長群」。 四、人口統計變項與生活型態集群具有顯著相關。 五、生活型態集群與「參與動機」、「資訊管道」、「使用時段」、「使用頻率」、「使用設施」、「陪同對象」、「整體滿意度」、「購後行為」等8項消費行為具有顯著相關。 有鑑於此,本研究建議臺北市萬華區運動中心未來可針對由年輕女性構成的「積極消費群」擬訂專屬行銷方案,以期增加使用率並進一步提高實質收益。
  • Item
    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消費者行為與生活型態及滿意度之研究
    (2009) 葉益吟; I-Yin Yeh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消費者行為與生活型態及滿意度之情形。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針對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消費者進行抽樣調查,並以自編的「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消費者行為與生活型態及滿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總計發出問卷500份,回收475份,有效問卷為457份,回收率95%,問卷有效率96.2%,所得回收資料運用SPSS統計軟體分析,採用敘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果: 一、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消費者以「女性」、「未婚」、「20~29歲」、居住「南港區」比例最高,教育程度以大學(專)最多,每月收入以3-5萬元最多。 二、消費者行為以「運動」為主、「每週一次」、「單獨一人」、使用設施以「健身中心」、平均每次消費「100-300元」等比例最高。 三、滿意度由四個構面組成,依序為「服務人員服務」、「整體」、「附屬設施及資訊」及「硬體設備」四項。 四、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消費者之生活型態經集群分析後分為「主動穩定型」與「積極成長型」。 五、不同「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及「居住區域」等5項人口統計變項在滿意度上達顯著差異。 六、研究結果發現在不同「消費動機」、「評估準則」、「交通方式」、「交通時間」、「消費伙伴」、「消費涉入」、「消費金額」、「消費習慣」、「重購意願」及「購後行為」等10個變項在滿意度上達顯著差異。 七、不同「年齡」、「職業」及「教育程度」3項人口統計變項及「消費動機」、「資訊來源」、「交通時間」、「消費金額」、「消費習慣」及「重購意願」等6項消費行為分別在二個生活型態集群分佈上達顯著差異。 本研究依據發現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政府運動中心主管單位及臺北市南港運動中心加強及改善之實質建議,讓市民能有更好的休閒運動場館。
  • Item
    圍棋參與者消費行為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大學及高中圍棋社社員為例
    (2007) 陳永安; Yung-An Chen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大學及高中圍棋社社員之個人背景變項,消費者行為及休閒效益之特徵,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消費者行為及休閒效益有無顯著差異,消費者行為與休閒效益之相關情形。於2007年4月20日至5月22日施測760份,回收625份,有效樣本594份,有效問卷率達78.2%。主要發現: 一、不同性別之圍棋參與者對「消費習慣」、「消費頻率」、「消費時間」及「購後行為」均達顯著水準,顯示女性有較大消費成長空間,建議擬定針對女性訴求之圍棋推廣策略。 二、不同圍棋學習管道之圍棋參與者對「消費習慣—消費場地」、「消費時段」、「消費頻率」、「消費時間」、「消費金額」及「消費涉入—其他休閒活動之大眾媒體類、個人嗜好類」均達到顯著水準。 三、不同圍棋棋齡圍棋消費者對「消費場地」、「消費時段」、「消費頻率」、「消費時間」及「消費金額」達到顯著水準。 四、不同棋力圍棋參與者對「消費場地」、「消費時段」、「消費頻率」、「消費時間」及「消費金額」、「消費涉入」均達到顯著差異。 五、不同圍棋棋齡之圍棋參與者對「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教育效益」、「自我實現效益」及「整體休閒效益」均達顯著水準。 六、不同圍棋棋力之圍棋參與者對「心理效益」、「社交效益」、「教育效益」、「自我實現效益」及「整體休閒效益」均達顯著水準。 七、不同教育程度之圍棋參與者對「心理效益」、「教育效益」、 「自我實現效益」及「整體休閒效益」均達顯著水準。 八、消費者行為(消費涉入、購後行為)與休閒效益進行相關分析發現,除「消費涉入—曾經購買幾本圍棋書籍」與休閒效益未達顯著相關外,其餘各項均為正相關,並達極顯著水準(p<.001)。 九、消費者行為之「消費頻率」、「消費時間」、「消費金額」、「消費涉入」及「購後行為」與整體休閒效益關係,均呈現「正相關」,且皆達極顯著水準( p<0.001)。
  • Item
    棒壘球打擊練習場顧客消費行為及滿意度之研究--以大魯閣棒壘球打擊場為例
    (2008) 徐振湖; Chen-Hu Hsu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內棒壘球打擊場經營現況,探討大魯閣棒壘打擊場顧客人口統計變項、消費行為、服務品質整體滿意度,並進一步分析消費者對服務品質與整體滿意度的相關性。經問卷調查510位大魯閣顧客後,分析結果指出,大魯閣消費的顧客性別以男性為主,年齡「20~24歲」居多,「學生」與「上班族」為主要客源,教育程度以「大學(專)」佔多數,「未婚」的消費者高達8成,及收入以「5,000元以下」最多。在顧客消費行為分析方面,顧客到大魯閣的動機以「休閒娛樂」為主,消費時段多以「週末與例假日晚上」,交通方式則以「騎機車」佔多數,與「同學、同事、朋友」一起來消費為常態,來大魯閣的顧客「兩週1次」居多,每次平均打擊的局數以「4~6局」佔半數,消費金額多以「101~200元」為主。 服務品質方面,各構面的平均數均大於3以上,不同構面之間的得分高低為:硬體設施>禮貌態度>關懷安全>服務互動>方便利用>可靠信任。顧客整體評價平均分數為3.88,以「大魯閣棒壘球打擊場提供的服務品質」的得分最高(4.07),而「大魯閣棒壘球打擊場提供的服務與收費價格相比」的得分最低(3.58)。 透過本研究對消費行為與服務品質滿意度的分析後,研究者建議大魯閣針對女性族群設計完整的一套行銷宣傳計畫,提高中高齡銀髮族參與,球道球速之配置比例與各設施使用率高低加以考量,以便吸引更多的高涉入的球隊消費者。會員價格、會員實質權益,更加仔細謹慎思考,與運動用品部門之間應積極互動,建議可共同舉辦促銷活動,增加雙方的顧客涉入誠度,清楚在各場館公告駐場教練相關訊息並在宣傳品加註說明,同時要求駐場教練主動對進館客人親切指導以及各場館增設顧客意見箱傾聽消費者心聲與建議,供改善設施、服務與決策之參考。
  • Item
    臺北市羽球消費者行為之研究
    (2008) 周鉑桐; Bo-Ton Chou
    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2003年禽流感發生後,臺北市羽球市場之現況,並探討羽球消費者行為及對其分群,以利不同市場區隔之消費者進行目標行銷,進而探討人口變項在各市場區隔及各市場區隔在消費者行為之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臺北市616位羽球消費者。研究工具為改編「臺北市羽球消費者行為問卷」。研究獲得資料分別以敘述統計、因素分析、集群分析、區別分析、複選題分析、獨立樣本 t 考驗及卡方檢定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羽球市場可區隔為二種不同消費特性的集群:分別是外觀型、實用型。 二、人口統計變項在各市場區隔之差異:運動場地、每月可支配所得、球齡、運動次數在不同市場區隔的羽球消費者有差異情形。 三、各市場區隔於消費者行為之差異:不同市場區隔的羽球消費者在消費者行為的購買地點、變快換球之消費行為、變慢換球之消費行為、晃動換球之消費行、購後失調時將球留為練習用、舊球丟棄處置、舊球練習用處置、滿意度及再購相同品牌可能性有差異情形。 本研究根據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結果的應用,最後對未來研究的方向及羽球業者和消費者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