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布拉姆斯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之研究與詮釋
    (2005) 粘桓華
    「⋯只有品嚐過寂寞滋味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布拉姆斯。」 布拉姆斯的作品總是讓人感覺到在音樂之外的世界,你可以發覺他更多內心 世界的情感,他的作品不是只有聆聽他那優美的旋律,而是在旋律的背後彷彿有 更多的情感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布拉姆斯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充滿著抒情、如歌 的旋律,在這份詮釋報告中,筆者將會介紹布拉姆斯的生平和他的創作風格,以 及介紹他的奏鳴曲作品,並分析這首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布拉姆斯的音樂總是 要多反覆聆聽幾次,你才能從一次又一次的聆聽當中聽到更多不同的情感和令人 驚喜的聲音。布拉姆斯是典型的孤寂型藝術家,自我批判的精神極強,並時時要 求進步;除了在音樂的表現上如此沉靜、深刻,在嚴密節制的古典形式中散發無 限浪漫的深情、溫暖、渴望與苦惱;而宏偉的哲學性思考,似乎也影響其創作的 風格,這般深層的藝術原創,是筆者喜歡布拉姆斯作品的原因。儘管樂曲之中的 情感是那麼的細膩與沉重,但是讓人聽完之後,忍不住再三回味其中甜美的旋律 和美到令人心痛的主題,這就是布拉姆斯音樂最吸引人的地方。
  • Item
    布拉姆斯晚期鋼琴小品作品117與作品119之詮釋與探討
    (2007) 王品懿; Pin-Yi Wang
    布拉姆斯晚期的鋼琴作品在音樂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詮釋報告將針對作曲家晚期的鋼琴作品《三首間奏曲,作品117》(Three Intermezzi, Op.117)及《四首鋼琴小品,作品119》(Four Piano Pieces,Op.119) 進行創作背景之探討、音樂風格特質之分析以及演奏詮釋上之建議。在創作背景方面,主要從布拉姆斯之性格與作曲理念之相互關聯性著手,進而對晚期鋼琴小品的含意與特色作探討,最後再由音樂史的角度觀看此作品的地位與重要性。關於音樂風格特質之分析,筆者將針對曲子結構之發展、素材之運用、節奏之變化、織度之厚薄、旋律之特性、以及和聲之進行等作曲手法做深入的探討,以進一步了解曲中的精神與內涵。最後,在此曲的演奏詮釋方面,根據筆者練習過程的經驗,提出個人彈奏上的看法與建議,包括對於速度術語、風格術語、表情術語的認知、踏板的運用、以及技巧之掌握等等,作為彈奏者在練習上之參考。
  • Item
    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作品及指揮研究
    (2008) 黃琦晶; Chi-ching Huang
    布拉姆斯被許為「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人,在十九世紀的音樂界佔有一席之地。雖然他從年輕時就陸陸續續創作出不少作品,但在交響曲方面,承受貝多芬巨大的陰霾,直到四十三歲(1868年)才正式寫出《第一號交響曲》。他本著內斂、沉穩、感情豐沛的個性,譜出架構嚴謹、織度複雜的作品;此《第二號交響曲》就以田園風格與輕快活潑的特性,成為四首交響曲中最易入門的一曲。 《第二號交響曲》運用「發展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僅用了三個動機就將全曲完成,不僅展現出布拉姆斯變奏技巧的深厚功力,也讓整曲擁有了清晰的核心思想。本論文著重樂曲分析與指揮法研究。研究者先從作曲家的指揮背景引入主題,再探究此交響曲的創作背景與創作過程。樂曲分析中,包含了曲式結構、樂段分句、調性、主題動機及配器編制的探討;指揮法研究部分,則討論了研究者詮釋此曲之指揮技巧。
  • Item
    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之詮釋報告
    (2006) 陳怡君; I-Chun Chen
    本論文藉由透過旋律、節奏、和聲、聲響效果與彈奏法之研究,瞭解布拉姆斯《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之結構與音樂特質。進而深入地分析、探討與研究此曲之詮釋及與其他相關變奏曲之比較。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以及使用之版本與譜例介紹;第二章-布拉姆斯鋼琴變奏曲概論,簡介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布拉姆斯變奏曲之創作理念及布拉姆斯的鋼琴變奏曲;第三章-《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概論,介紹此曲之創作背景並分析此曲主題之來源-韓德爾《曲調與變奏》;第四章-《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之分析與詮釋,以樂曲分析及樂曲詮釋為方向,研究此曲各變奏在旋律、節奏、和聲及聲響效果上之運用,提出筆者個人之詮釋要點,並與其他相關變奏曲相互比較。第五章-結論,統整此曲各變奏在拍號、調性、建議速度、觸鍵、風格個性、樂曲架構、寫作手法、力度、踏板使用上之各項特色。
  • Item
    布拉姆斯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99之分析與詮釋
    (2009) 蘇鈺琇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的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Sonata No. 2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Op. 99, 1886)是布拉姆斯的晚期作品,曲風不僅開朗明亮,而且充滿灼熱高昂的氣勢,全曲展現出布拉姆斯少見的潛在熱情。樂曲結構嚴謹細緻,搭配渾厚的音樂深度,再加上大提琴與鋼琴的相互協調、呼應,著實讓演奏者在演奏技巧上增加許多困難度。從探討這闕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中,可以瞭解布拉姆斯雖然承襲了古典主義創作手法的傳統架構,但音樂思緒卻充斥著浪漫主義波瀾壯闊的鮮明色彩;曲式風格不僅蘊藏著深刻的人生際遇,也明顯流露出純粹的個人藝術特質。另外相較於布拉姆斯的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此曲不但展現了更為錯綜複雜的音樂織度,也因為頻頻擴充的高音域旋律線條,和顫音音型的使用及特殊的撥奏技巧,無疑增加許多音樂演奏與詮釋上的困難度。每個樂章裡不僅靈活運用表情及速度術語,注重音樂的強弱力度變化之外,也同時將鋼琴聲部的地位提高,不在侷限於擔任伴奏之配角,反而讓這首大提琴奏鳴曲呈現出二重奏的演奏模式,以室內樂的姿態豐富了整個樂曲的精髓與涵養,更傳達出深邃廣闊、無拘無束的音樂靈感。 本研究內容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作曲家生平及其音樂創作風格,冀望了解作曲家之時代背景和創作理念;第三章:樂曲分析,詳述本樂曲之曲式結構、和聲進行、與節奏特性;第四章:演奏詮釋,列舉筆者練習本曲之詮釋想法與運用技巧;第五章:版本比較,藉由聆聽不同名家演奏,分析並整理其異同之處,學習不同演奏家所呈現的詮釋技巧與風格;第六章:結論,將所探討之研究心得做摘要總結。
  • Item
    布拉姆斯藝術歌曲中寄語大自然的浪漫情懷
    (2008) 林怡嘉
    本論文先由德國音樂家布拉姆斯( J. S. Brahms)生存年代的文學背景敘述起,先行歸納出德國文學界當時普遍的創作特色與現象,再延伸至布拉姆斯藝術歌曲中詩詞的取材與內容,進一步探究其音樂創作的風格與特色。本文並透過歸納及分析,發現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中大量使用了描述大自然之詩詞,期能藉由詮釋分析當中的九首代表作品,來發現其所蘊含的音韻之美。
  • Item
    布拉姆斯降E大調中提琴奏鳴曲 作品120編號2 之詮釋報告
    (2005) 李欣怡
    布拉姆斯這首第二號奏鳴曲經常會出現在中提琴的音樂會或大師班中,一聽到這個優美的旋律,我就似乎回到了十九世紀,與豎笛家―理察米菲爾德一同沉浸在優美旋律之中。這個旋律誕生在浪漫樂派盛行的時候,但布拉姆斯卻以古典時期的曲式串聯全曲,使得全曲在古典與浪漫之間有著微妙的平衡。 布拉姆斯為此曲改寫了中提琴的版本,讓中提琴盡情發揮了柔美動人的音色;不同於豎笛的中提琴版本,在某些特定的樂段中,他加入了更多的設計與變化,而許多演奏上的可能性,也在眾多面世的樂譜版本中出現;因此,本書特別選取重要的樂譜版本,加以比較分析,並探討歷年來演奏家們選取版本的趨勢,俾能更深入了解這首作品,並提供實際演奏上的參考。 本論文將完整地從作曲家生平、創作理念、寫作背景、曲式結構、和聲變化、演奏詮釋、改編樂譜版本與有聲資料之比較,對本曲做深入的探討與分析,以提供喜愛布拉姆斯的樂迷,了解、認識這首動人的中提琴奏鳴曲。
  • Item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奏鳴曲C大調作品一》詮釋報告
    (2004) 楊欣樺
    布拉姆斯之三首鋼琴奏鳴曲為其早期代表作品,《第一號鋼琴奏鳴曲C大調作品一》是西元1853年出版商邀稿時親自將作品編號改為第一號而後付梓,為其得意之作。關於布拉姆斯音樂風格之定位素有兩種評論:傳統抑或革新;透過其寫作手法之探討,可見本作品蘊含之德奧作曲家影響與布拉姆斯匠心獨具之特色,在承襲自前人之框架上創作開展出獨有之音樂風格,顯示其喜愛之手法及未來之創作方向,正如二十世紀音樂先鋒大師荀貝格在《風格和概念》(Style and Idea)一書中之文章標題<布拉姆斯:一位革新者>(Brahms The Progresive)已給予明確定位。本篇詮釋報告先敘述其養成教育與音樂風格及作品背景,再以荀白克定名布拉姆斯擅長利用主題短小動機來發展樂段的寫作手法「發展中的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作為主要重心,於第三章中探討此手法運用於本作品各樂章之情形,並深入研究各樂章之結構形式,此外亦討論此作品另一大特色,即交響化聲響之特性。第四章中將彈奏本作品所具備之技巧作整理,配合布拉姆斯1893年出版之《51首練習曲》,提供練習《第一號鋼琴奏鳴曲C大調作品一》之看法。
  • Item
    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之研究與探討
    (2003) 沈翠琴; Hsen, Tsue-chin
    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一直是相當受到注目的,在鋼琴音樂史上絕對是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無論在旋律、和聲、音響等各方面,布拉姆斯展現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創作素材的運用上,布拉姆斯擅長於利用一個簡單的動機音型或節奏發展出許多種形式,經由增減音符時值或是模糊動機原本的樣貌等各種不同的手法,將之擴大成一個樂章,甚至於一首樂曲。 經由仔細地分析和研究布拉姆斯的作品,常會發現隱藏在龐大樂曲之下的內容,其實素材的來源是相當簡單的,只是創作的手法較為複雜而已。這種以精簡的素材,巧妙地加以靈活運用的創作手法,使得布拉姆斯的作品在繁複多變的外貌下,其實清楚地呈現出條理分明,完整而統一的結構和樂念。這點無疑地和貝多芬很相似,而布拉姆斯也的確受到貝多芬的影響,特別是在他早期的鋼琴作品中可以清楚地見到。靈活運用一個簡單的動機音型或節奏,巧妙地變換出各種形式並加以發展,正是貝多芬最擅長的手法之一。而布拉姆斯將此做法更加地拓展開來,運用了主題變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的手法 ,形成了超乎鋼琴音樂的渾厚的和聲音響和類似「交響化」的音樂表現,充分地展現了他對「鋼琴」這項樂器的精確掌握和獨特的思考看法。 在曲式結構方面,布拉姆斯雖然以傳統的曲式來創作,卻不會受其限制,在音樂的內容上不斷地嘗試突破與創新。處在浪漫主義盛行的十九世紀,布拉姆斯年輕時期的作品風格仍不免帶有些許浪漫主義的色彩,在精神上甚至是大膽與冒險的,予人一種粗曠樸實的樣貌,音樂也顯得較為狂放自由。然而在他早期作品裡頭的某些慢板音樂中,卻彷彿可以見到他晚年時所創作的一些鋼琴小品(例如Op.117、Op.118、Op.119等)中那種內斂深遂的意境。 除此之外,在布拉姆斯的音樂中時常出現的帶有國家民族色彩、像聖詠般莊重而博大的旋律進行,往往使人為之動容不已,深深感受到其音樂樸實中所具有那股偉大的力量,而這種音樂風格的產生和布拉姆斯本身的成長背景有關。眾所週知布拉姆斯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對政治十分地敏感,對德國的文化傳統有著真摯的熱愛。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時,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堅定地表明了加入自願軍的決心,而當普魯士贏得勝利之後,布拉姆斯完成了一部合唱鉅作《勝利之歌》(Triumphlied op.55)呈現給德皇威廉一世,表達他對德意志民族所取得的傲人勝利的狂喜之情。布拉姆斯對國家民族的熱愛轉化在音樂當中,表現出一種莊嚴而祥和的音樂風格,這也是布拉姆斯的作品中所獨樹一格的特色。 今天所要探討的作品:布拉姆斯《F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Piano Sonata No.3 in f minor Op.5),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可說是規模最龐大的作品。五個樂章的奏鳴曲形態、充滿交響化的音樂處理,以及涵蓋許多不同種類的音樂形式,使得這首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層次的音樂色彩。布拉姆斯的音樂一方面是內省而深刻的,同時卻也具有浪漫而富於情感的一面,這兩者似乎是互相矛盾的,但這正反映出布拉姆斯真實而率直的一面。而同時要掌握這兩種差異極大的音樂特質,正是演奏者所必須面臨的最大精神上的挑戰。至於樂曲中無時不在的艱難的鋼琴技巧也是演奏者所必須極力去克服的。因此可以說這是一首需要腦力、體力、耐力三者同時具備的龐大作品,這也是此曲之所以吸引許多演奏者躍躍欲試的一大原因。而仔細去分析這首作品,更會發現,在浪漫主義盛行的十九世紀,布拉姆斯如何在古典的形式上,努力地尋求創新與突破,它所賦予鋼琴奏鳴曲嶄新的生命力和面貌,使得這首作品無論在學術研究或是演奏詮釋上都深具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