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葛人傑《林肯郡花束》指揮詮釋之比較研究
    (2003) 沈明尚
    本論文之研究範圍著重在作者生平的資料蒐集、民謠採集的重要性、《林肯郡花束》的音樂特質、樂曲分析、配器法及指揮法的研究。由於葛人傑在音樂史的地位上先後是鋼琴家、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而後是教育家,加上國內對於這位作曲家的背景非常陌生,所以筆者先從文獻著手來瞭解葛人傑的成長及各時期的轉變,以期能在演出詮釋上有所助益。 接著再從葛人傑創作之風格特色、樂曲分析、配器法等角度來探討《林肯郡花束》的特質,然後再加上筆者親身指揮之經歷與參考其它指揮之經驗,經多方觀摩融會貫通之後,研究並歸納出如何成功地指揮本曲,在最後將結果作一總結。 另外筆者在論文中補充了歐、美、日及我國管樂的發展,期待能藉本文讓國人更加瞭解管樂團的歷史、演進發展及未來展望,並接納新興管樂合奏曲,達到介紹及推廣的目的。目前許多美國的音樂研究所已將指揮碩士及博士學位更加細分為管弦樂團、管樂團、合唱團三個專門的領域,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國內也會漸漸地跟進,並肯定管樂團的合奏訓練及音樂教育功能。
  • Item
    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指揮研究
    (2009) 王尚彬
    柴科夫斯基在創作交響曲並不是以創造音響效果或是著重於曲式結構來創作的,一般來說德國的交響曲在曲式結構,以及樂理上的依據總是相當完整的,反之;柴科夫斯基在創作交響曲時,在在都以情感表達為出發點,甚至已經到了幾乎是全部的比例了,對柴科夫斯基來說,音樂就如詩、如畫般地美妙與充滿意境,音樂不過就是另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藝術中另一種語言罷了。 關於柴科夫斯基的生平以及音樂風格將會在第二章中有更加詳盡的闡述,第三章將研究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第四章針對曲式結構與詮釋加以分析、第五章將針對於指揮技巧闡述,第六章則為結論。
  • Item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
    (2008) 許靖敏; Hsu Ching-Min
    本論文除了探討了解貝多芬的生平和時代背景,第七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和曲式分析之外,將重點放在第五章的指揮詮釋,以及第七章的結論。第五章分享了自己親自指揮第七號交響曲之後的經驗與想法,並搭配研究部份的有聲資料,進而學習其他指揮家的風格,期許能夠找出自己欣賞,並適合自己的指揮釋。第七章的結論分為兩項,第一項談論貝多芬對世人的影響,第二項將分享筆者實際演出音樂會的心得。 貝多芬的作品有著嚴謹的結構和值得學習的內涵,藉由學習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筆者希望能對曲式的分析和詮釋能有更多的領悟,指揮上希望能增進基礎的實力,在未來實際帶領樂團時,希望能夠發揮所長,將這一次的研究作為助益。
  • Item
    柴科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之指揮研究
    (2008) 鮑顗丞
    身為一名指揮,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成為樂團的中樞神經及凝聚向心力,使眾人的意志凝結成共同的意志。《第六號交響曲》(Symphony No.6)是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生涯最後一部傑作,是他最具獨創性內容的作品,其中以抽象手法描繪出人類悲愴的情緒,音樂中蘊含強烈的個人意識更是不言而喻。 本研究內容,第二章主要在剖析柴科夫斯基的人格特質,與生長的時代背景,探究其創作的手法與風格。第三章進入《第六號交響曲》的創作歷程。第四章則是對《第六號交響曲》樂曲本身結構、配器、節奏、速度、織度等基本要素作系統性的分析。第五章是以指揮者的角度,思考樂曲詮釋的技巧與帶領樂團的方式。透過本研究,培養對樂曲內在意涵敏銳的觀察力,使傳達的音樂與聽眾間產生深切的共鳴,進而追求更完美的藝術層次。
  • Item
    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作品及指揮研究
    (2008) 黃琦晶; Chi-ching Huang
    布拉姆斯被許為「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人,在十九世紀的音樂界佔有一席之地。雖然他從年輕時就陸陸續續創作出不少作品,但在交響曲方面,承受貝多芬巨大的陰霾,直到四十三歲(1868年)才正式寫出《第一號交響曲》。他本著內斂、沉穩、感情豐沛的個性,譜出架構嚴謹、織度複雜的作品;此《第二號交響曲》就以田園風格與輕快活潑的特性,成為四首交響曲中最易入門的一曲。 《第二號交響曲》運用「發展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僅用了三個動機就將全曲完成,不僅展現出布拉姆斯變奏技巧的深厚功力,也讓整曲擁有了清晰的核心思想。本論文著重樂曲分析與指揮法研究。研究者先從作曲家的指揮背景引入主題,再探究此交響曲的創作背景與創作過程。樂曲分析中,包含了曲式結構、樂段分句、調性、主題動機及配器編制的探討;指揮法研究部分,則討論了研究者詮釋此曲之指揮技巧。
  • Item
    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之指揮研究
    (2007) 李軒宇
    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這部在蕭士塔高維契創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性、視為關鍵轉捩點的作品,不僅是這位二十世紀中葉音樂歷史源流中,以蘇維埃 (Soviet) 音樂家自許的音樂巨人,用音樂來紀錄時代的最佳體現,其音樂內容的結構性、對比性、完整性,以及蘊含在音符背後的意念及劇烈情感,更是指揮者以及音樂學習者在接觸諸如: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 1827)、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 - 1897) 以及馬勒 (Gustav Mahler, 1860 - 1911) 等交響樂巨擘之作品後,所必須去學習、挑戰的下一位主要作曲家。現任台灣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簡文彬先生 曾說過:「對我而言,馬勒之後最具代表性、最有個人風格的交響樂創作,除了蕭士塔高維契之外,不作第二人想。 」因此,對於這部承繼了貝多芬創作精神,與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遙相呼應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筆者發自內心,對這部作品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 於2006年之際,恰逢蕭士塔高維契200歲誕辰,世界樂壇紛紛為其慶祝之際,台灣國家交響樂團亦推出了蕭士塔高維契系列音樂會,讓筆者在音樂的學習版圖上,對這位作曲家增加了認識的寬度與深度。而於2006年夏,筆者在師長的建議指導下,赴美參加了由指揮大師哈洛.法博門 (Harold Farberman) 所舉辦的指揮研習營,並在大師的指導下,實際指揮了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全曲。在準備過程之中,每當仔細讀譜、推敲作曲家音符背後所希冀之想法時,即被其所傳達出來之能量及龐大情感所震撼感動。筆者感受到在這部交響曲中,有著人性最深層的悲痛,有著向所處時代狂放不羈的嘲弄與自我解嘲的幽默,更有著經歷劇變後,人性終將勇敢面對、進而得勝的光明希望。 音樂學者在蕭士塔高維契過世後至今,對其政治立場究竟為何的爭論始終不斷進行。有的認為其逢迎拍馬,在共黨制度壓力下,失去了創作者的立場與堅持;有的認為其在威權統治下,能以不屈毅力,在詭譎環境中以音樂表達出個人的真實理念與想法。不論如何,筆者認為:即使政治為他帶來那樣的謎樣色彩,最重要的本質還是在作品的藝術性本身,畢竟藝術存在於世上的最高層次,是在於音樂中傳達給聆聽者的那份共鳴及感動,也就是真、善、美之境。 因此,筆者期盼藉著詳細研究、分析及詮釋《第五號交響曲》的過程中,能將樂曲中的音色、速度、和聲、及節奏作仔細探討,並將指揮過程中,所需使用的指揮技巧,作一細部研究整理,以期讓這部交響曲,在演出及傳達給聽眾的那一剎那,能更加貼近作曲家內心的本質進而能夠將樂曲完整地真實呈現。
  • Item
    佛瑞一八九三年版《安魂曲》之探究與音樂分析
    (2008) 馬韻珊; Yunn-Shan Ma
    佛瑞 (Gabriel Fauré, 1845-1924) 為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作曲家,在普遍追求革新、傳統較被漠視之時代,奠定執著於法國一脈之優雅、富於詩意之音樂風格,其音樂創作之傑出表現,更讓世人稱道。佛瑞最著名之宗教作品莫過於風格簡潔寧靜、感動人心之《安魂曲》,誠如作曲家曾自述「別人評論我的安魂曲並未表現出對死亡的恐懼,甚至稱之為死亡的搖籃曲。」 《安魂曲》之創作,自佛瑞於一八八七年著手擬稿、完成、增刪改編至出版社於一九○一年發行總譜,一共經歷了約十四年之久。本論文依據音樂學者之考究例證將《安魂曲》之創作歷程分為三個版本,分別是:一八八八年版、一八九三年版、一九○一年版。現今部分學者對於哈美爾出版社於一九○一年發行之《安魂曲》樂譜是否真實出自佛瑞之手存疑,本論文經研究推論並證明一八九三年版《安魂曲》之原創價值,並介紹、比較及評論由合唱學者魯特 (John Rutter) 及現被尊為佛瑞權威之法國音樂學家奈克圖 (Jean-Michel Nectoux) 所校編之兩份一八九三年版佛瑞《安魂曲》樂譜。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序論探討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第二章為佛瑞《安魂曲》之背景探究,介紹佛瑞生平、佛瑞之音樂風格與特色,及《安魂曲》的創作背景及三階段進程。第三章為一八九三年版《安魂曲》探究,除推論證明一八九三年版較富原創性之外,並討論兩位不同學者所校編之一八九三年版總譜。第四章為《安魂曲》之創作手法分析,依照禮儀經文原意、曲式、配器、人聲聲部組合、音樂與歌詞的配置關係、特殊和聲進行以及研究者對於音樂的詮釋觀感,為各樂章之分析重點,最後並進行七樂章之綜合比較。第五章為本論文之結論。論文附錄則以表格條列比較兩份學者校編樂譜之細部差異。 研究者期待藉由本論文之背景探究及音樂分析,可提供國內指揮者對於佛瑞《安魂曲》有全面性且較深入的認識,並於演出時有一較具原創價值之版本可供選擇。
  • Item
    舒伯特第八號b小調《未完成》交響曲D.759之指揮研究與詮釋
    (2008) 趙怡婷; Chao, Yi Ting
    舒伯特第八號b小調《未完成》交響曲譽為第一首具有「浪漫主義」內涵的交響曲。18、19世紀交替之時,拿破崙所發起的「法國大革命」與梅特涅所主持的「維也納會議」,使得新舊思想產生衝突與矛盾,因此「狂飆運動」與「畢德邁爾藝術」因應而生。強調個人情感的抒發與講究自然質感的生活觀造就「浪漫主義」的發展成熟,舒伯特更為「浪漫樂派」的先驅者,其藝術歌曲與交響曲更是畢生努力的成果,其中以第八號b小調《未完成》交響曲為轉悷點。本論文全方位研究舒伯特第八號b小調《未完成》交響曲,就其樂曲分析、指揮詮釋、版本比較,進而實際演出。舒伯特運用簡單的動機素材、繁複的轉調進行、豐富的和聲色彩,譜寫出悠揚感人的音樂作品。經由指揮學習的目標範圍,延伸出統籌規劃與情緒管理等相關學科,表現出指揮學問的宏偉精深與浩瀚領域。
  • Item
    普羅高菲夫《古典》交響曲之作品與指揮研究
    (2006) 陳玉淩
    許多人剛接觸普羅高菲夫的音樂,都是從《彼得與狼》(Peter and the Wolf)上手,其音樂靈活結合故事性,並透過人物角色讓聽眾瞭解樂器的音色與特性。此作品為普羅高菲夫中年回歸蘇聯後的創作,雖是極為成功的兒童音樂,但卻不是他的典型創作類型。《古典》交響曲亦非普羅高菲夫的典型創作風格,但從這些作品,我們才能有幸發掘普羅高菲夫不同的音樂觸角,以及其作曲領域的寬廣浩大。 本論文由普羅高菲夫的交響曲編號第一號──《古典》交響曲深入探討作曲家音樂的內涵與理念,以及《古典》交響曲在指揮與演奏上的實踐。雖然在作曲家六十多年的人生中,這首曲子僅是他前三分之一歲月的創作里程碑,但仍能窺得普羅高菲夫豐沛的創意、「傳統」與「創新」濃纖合度的搭配融合,以及個人獨特的風格語言。第二章概略介紹作曲家的生平,以及政治牽動文化策略的大環境下,對於作曲家創作的影響;而作曲家的音樂語言、創作風格亦為本章重點。第三章詳列《古典》交響曲相關的論述,包括普羅高菲夫七首交響曲的概述、《古典》交響曲創作的歷程與背景、評論家對於此作品的見解,以及二十世紀初作曲家回歸小型編制創作與此作品的關連性。第四章針對此交響曲的樂曲作詳細的曲式分析。第五章則正式進入指揮與演奏上的討論。至於前輩指揮家們曾經灌錄的唱片錄音,風格迥異的各家詮釋探討,則為第六章的重點。
  • Item
    貝多芬第六號田園交響曲之指揮詮釋
    (2007) 李芳妍
    充滿田園風格的樂曲,不同於貝多芬其他交響曲的創作,氣勢磅薄,田園交響曲的每個樂章是由貝多芬親自附上標題,在每一樂章之前都以文字描述。 本論文從第二章<貝多芬的時代背景與音樂風格>,來了解他的音樂風格及精神,第三章<田園交響曲創作經過>,以田園交響曲和海頓神劇關係的角度做探討,並摘錄信件來了解貝多芬對大自然的喜好程度,以及介紹他其他具有田園風格的作品。筆者也針對田園交響曲創作經過,當時演出的評價和出版過程做深入的敘述。第四章針對此交響曲的樂曲作詳細的配器與曲式分析。第五章以指揮與演奏的詮釋討論。至於前輩指揮家們曾經灌錄的唱片錄音,風格迥異的各家詮釋探討,則為第六章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