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沃恩威廉斯《雲雀高飛》之樂曲分析與演奏探討
    (2024) 劉珮芯; Liu, Pei-Hsin
    瑞夫.沃恩威廉斯 (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 自幼展現音樂天份,受印象風格與浪漫主義影響,作品多元豐富、呈現英國本土特色,加上民歌採集的累積,其成熟期作品大量融入民歌元素,除藝術歌曲創作外,器樂作品也明顯可見。《雲雀高飛》(The Lark Ascending) 正是融合了民謠特色及印象樂派作曲技巧而產出,採用民樂風格,作曲手法結合英國民族與沃恩威廉斯個人特色,此曲氣氛縹緲抒情、英國民謠風格濃厚,為二十世紀小提琴經典代表作品之一。 本研究論文共有三章。第一章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作曲家生平,探討作曲風格與特色,著重描述作曲家創作《雲雀高飛》前後之生平,意即其前期至成熟期的作曲生涯,後期則簡要概述。第二部份針對《雲雀高飛》剖析作品創作背景,作品標題、詩文與音樂本身關係,樂譜編制以及作品首演情況。第二、三章為樂曲分析及演奏探討,針對樂譜分析樂句、和聲、作曲手法,以及演奏法與弓法、指法的探討。
  • Item
    卡普斯汀《小提琴奏鳴曲》之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
    (2022) 林洋; Lin, Yang
    尼可萊・卡普斯汀(Nikolai Kapustin, 1937-2020),是烏克蘭(前蘇聯)的作曲家,其創作風格融合古典音樂以及爵士音樂。其《小提琴奏鳴曲》(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創作於1992年,內容展現繁複的織度以及融合爵士樂與古典樂的風格特色。本篇報告將討論作曲家的背景、這首樂曲的樣貌以及演奏詮釋的設計與規劃,希望讓讀者能有所發想。本篇報告有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討論本報告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為作曲家生平、創作風格。第三章是樂曲分析,將討論樂曲的架構、創作手法、音樂特色與風格。第四章為演奏詮釋。
  • Item
    舒伯特D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小奏鳴曲D.384演奏詮釋
    (2020) 鄭育芝; Cheng, Yu-Chih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繼承古典樂派,揭開浪漫樂派的序幕,他在古典音樂的構圖中,增添繽紛的色彩。舒伯特一生創作了六百多首的藝術歌曲並且在藝術歌曲方面成就非凡,而有歌曲之王之稱;在器樂曲方面以室內樂見長,另外也有相當多著名的鋼琴及交響曲作品。在他的作品中,都是以抒情優美的旋律表現豐富的情感。 本論文研究主題是舒伯特D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小奏鳴曲D.384,這雖然是一首小巧的樂曲,其中仍具有典型舒伯特的音樂特色,值得細細琢磨。筆者認為詮釋這首樂曲,有必要先完整地瞭解舒伯特及相關之音樂內涵,因此筆者將研究內容分為六個章節來論述,依序為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舒伯特的生平與其作品特色;第三章舒伯特藝術歌曲及小提琴奏鳴曲衍伸探討;第四章依序分析三個樂章的樂曲結構;第五章依序詮釋三個樂章及相關技巧準備,第六章結語。透過以上研究及小提琴技巧訓練,期能精進演奏能力,並且在詮釋此樂曲時忠實呈現舒伯特的創作理念。
  • Item
    斯特拉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
    (2005) 岳孟瑾
    在科學與藝術史上,二十世紀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知識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藝術領域的擴展,都是十九世紀初的人們難以想像的。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就是在這樣一個多變且動盪的時代中學習摸索,他的音樂概念更是全方位且不斷在進步的;從他的芭蕾舞劇中可以看出,總是有新的元素在不斷地加入,不斷地為他的每個時期畫下重要的里程碑。在斯氏的《義大利組曲》中,復古的曲式配上很現代的和聲,是一種很新奇的體驗;筆者也對這首協奏曲之中表露出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深深著迷,因此決定著手探討。 若單就小提琴音樂來說,斯特拉溫斯基或許並不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但此首以現代的手法所寫作之仿古典形式的小提琴協奏曲,其中所表現的意涵,值得後人不斷地推敲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