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孟德爾頌《F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2) 鄭子愛; Cheng, Tzu-Ai
    孟德爾頌一生創作無數,38年的歲月裡創作給小提琴的作品只有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與一首小提琴與鋼琴的雙協奏曲,其中以小提琴協奏曲最為人稱道,但其優美的旋律與從傳統衍生出來的形式,卻不斷出現在他各個時期的作品裡。本論文的論述由第一章孟德爾頌的生平開始,從他的生長經歷觀察其音樂風格的塑造過程,之後帶到關於《F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的創作背景,從孟德爾頌的早期作品風格,去窺探這個作品的創作理念,並且在第二章從不同版本的樂譜中,相互比較並找到最符合孟德爾頌原著的版本。第三章以樂曲分析為主,分析各種使用的手法,以及孟德爾頌如何在傳統的框架中發揮浪漫的本質。第四章則是從上述的研究中帶入筆者的音樂詮釋,希望以此能作為小提琴演奏者的參考。
  • Item
    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
    (2021) 丁莉齡; Ting, Li-Ling
    從巴洛克數 低音時代演進到古典時期,大提琴逐漸從支撐低音的樂器轉變為獨奏樂器,大提琴奏鳴曲在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筆下奠定 重要的意義,貝多芬使大提琴在這樣的室內樂形式中有更多發揮的空間,無論在 演奏音域、技巧、角色平衡上都有著與過往的作曲家顯著不同之處,也成為大提 琴奏鳴曲受到後世作曲家重視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以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鳴曲之內容為主軸,以宏觀的角度從貝多芬時代大提琴的發展與演進、貝多芬對大提琴演奏的影響與推展,探討大提琴在貝多芬手中技巧與地位的改變;並透過古典時期奏鳴曲的發展歷史,了解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的樂曲形式內容與意涵;而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分屬貝多芬生平的第一、二與第三風格時期,經由音樂作品內容的探索,從而瞭解在大提琴奏鳴曲中,貝多芬各時期創作風格的體現。最重要的部分,以演奏者的角度討論樂曲的架構及內容,提出演奏詮釋上個人的觀點,並在樂譜版本比較中,對「手稿」、「初版樂譜」之細節有更多的了解與探討。期望能將本文各面向的探就作為演奏詮釋上的基石,理論與實作間彼此相長,交相輝映。
  • Item
    孟德爾頌《六首前奏與賦格》,作品三十五之選曲分析暨詮釋報告 —以第一、三、四、六首為例
    (2014) 陳亭儒; Ting-Ru Chen
    「前奏與賦格」萌芽並成熟發展於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因主音音樂及奏鳴曲式的崛起而暫緩腳步,至浪漫時期則因「巴赫音樂復興」再度復甦,身處浪漫時期的孟德爾頌(Felix Bartholdy Mendelssohn, 1809-1847)的作品35中,即內含六組前奏與賦格,以浪漫時期的音樂語彙出發,重新為此古老組合注入新的時代聲響及意涵。本文以作品35之選曲為研究範圍-分別為第一、三、四、六首,並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論闡述筆者的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將前奏與賦格分別釋義,並探究孟德爾頌自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前奏與賦格」的傳承與發展。第三章探討創作背景,此章節先論述孟德爾頌的鋼琴音樂分期與風格特色,概覽孟德爾頌的鋼琴賦格作品,最後以作品35之創作背景作結。第四章作品分析包含曲式架構、織度與和聲特點。第五章演奏詮釋將探討筆者於這四首前奏與賦格的演奏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之處,並提出可能的解決辦法及詮釋觀點。第六章為結論。
  • Item
    Reger, Max “Lose Blätter” Op.13之演奏詮釋
    (2012) 李函瑾; Han-Ching Lee
    前言 闡述筆者選擇雷格作品的動機 第一章 概述作曲家生平事蹟 第二章 探討樂曲特色與樂曲結構 第三章 分析樂曲之樂句、段落以及探討其演奏詮釋 第四章 結語
  • Item
    布拉姆斯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99之分析與詮釋
    (2009) 蘇鈺琇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的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Sonata No. 2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Op. 99, 1886)是布拉姆斯的晚期作品,曲風不僅開朗明亮,而且充滿灼熱高昂的氣勢,全曲展現出布拉姆斯少見的潛在熱情。樂曲結構嚴謹細緻,搭配渾厚的音樂深度,再加上大提琴與鋼琴的相互協調、呼應,著實讓演奏者在演奏技巧上增加許多困難度。從探討這闕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中,可以瞭解布拉姆斯雖然承襲了古典主義創作手法的傳統架構,但音樂思緒卻充斥著浪漫主義波瀾壯闊的鮮明色彩;曲式風格不僅蘊藏著深刻的人生際遇,也明顯流露出純粹的個人藝術特質。另外相較於布拉姆斯的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此曲不但展現了更為錯綜複雜的音樂織度,也因為頻頻擴充的高音域旋律線條,和顫音音型的使用及特殊的撥奏技巧,無疑增加許多音樂演奏與詮釋上的困難度。每個樂章裡不僅靈活運用表情及速度術語,注重音樂的強弱力度變化之外,也同時將鋼琴聲部的地位提高,不在侷限於擔任伴奏之配角,反而讓這首大提琴奏鳴曲呈現出二重奏的演奏模式,以室內樂的姿態豐富了整個樂曲的精髓與涵養,更傳達出深邃廣闊、無拘無束的音樂靈感。 本研究內容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作曲家生平及其音樂創作風格,冀望了解作曲家之時代背景和創作理念;第三章:樂曲分析,詳述本樂曲之曲式結構、和聲進行、與節奏特性;第四章:演奏詮釋,列舉筆者練習本曲之詮釋想法與運用技巧;第五章:版本比較,藉由聆聽不同名家演奏,分析並整理其異同之處,學習不同演奏家所呈現的詮釋技巧與風格;第六章:結論,將所探討之研究心得做摘要總結。
  • Item
    聖桑: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23
    (2008) 何詩慧
    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的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Sonata No. 2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Op.123, 1905)是聖桑晚年的作品之一,四個樂章的結構,使得這首奏鳴曲顯得龐大冗長,而且在大提琴與鋼琴的比重上,很明顯的是鋼琴較為吃重,在演奏技巧上也以鋼琴較為艱深,因此在目前熱門的大提琴名曲中可說是名不見經傳,排不上榜的,但就一首大提琴奏鳴曲而言,這首曲子的音樂線條及演奏技巧,是非常具有深度的,大提琴的技巧看似簡單,但在音色的銜接、樂句的唱法及與鋼琴的配合上,都有其值得深入探討研究之處,從聖桑自己對樂曲的描述,更讓人覺得有難以捉摸之感,也因為如此難以捉摸的特質,各家詮釋大異其趣。 本研究報告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述明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作曲家生平及其音樂創作風格,期了解作曲家之音樂風格與時代背景;第三章:本曲之樂曲分析,詳細說明各樂章之曲式、和聲進行、節奏等特性;第四章:本曲之演奏詮釋,列舉筆者練習本曲之演奏詮釋想法與運用之技巧;第五章:市面演奏CD版本之比較,藉聆聽不同名家演奏,分析比較其異同之處,從中學習各家詮釋及演奏技巧之精華;第六章:結論,將所探討研究心得摘要總結。
  • Item
    以月光小丑的想像故事–《月下琴愁》 作為德布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的演奏詮釋
    (2016) 蔣宛瑾; Chiang, Wan-Chin
    德布西在私人信件中表達,自己在晚期對音樂有了新的領悟,德布西認為計畫中的六首奏鳴曲,在音樂上重要性是超越抒情劇的。既有文獻顯示《皮耶洛對月亮生氣》是此奏鳴曲原本的副標題,並已經廣為大多數音樂學家所接受。除此之外,當時知名法國大提琴家洛蘇發佈了聲稱來自德布西本人的皮耶洛奏鳴曲詮釋,而德布西寫了兩封信向他的出版商迪朗抱怨此事。難道這首德布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如同《牧神的午後前奏曲》的靈感取材來自詩,是以《月光小丑》的詩作為題材,和以《皮耶洛對月亮生氣》作為標題的「標題音樂」? 筆者以個人演奏詮釋的角度,想像德布西使用荀貝格音樂話劇《月光小丑》中二十一首詩的標題作為每個段落的題材,將這首曲子的節奏、和聲、與音色的材料具象化,把每個段落中的每個動機的音響效果,想像成月光小丑一連串的背景、動作與故事情節,將這首奏鳴曲詮釋成一個月光小丑完整的故事,命名為《月下琴愁》,以這部創作《月下琴愁》作為表演者演奏詮釋的的藍圖。 如此一來,這首德布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的演出,已經嚴然成為一個詩、畫、與音樂所創造的《月下琴愁》想像空間,重新演奏詮釋出這首奏鳴曲非凡的歷史價值和音樂成就。 荀貝格在1912年以德文版《月光小丑》詩集中二十一首詩作為劇本,完成了其著名的音樂話劇《月光小丑》,巧合地在三年之後,德布西在1915年完成《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在《月下琴愁》故事的創作過程中,意外地發覺《月下琴愁》的故事與德布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緊緊相扣,故事每一首詩的發展與此曲段落間的起承轉合不謀而合。難道德布西就是以法文版《月光小丑》詩集中的二十一首詩作為題材,創作出不讓荀貝格音樂話劇《月光小丑》專美於前的傲世佳作?
  • Item
    匈牙利音樂素材在高大宜《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八》的展現與演奏詮釋
    (2018) 陳昱翰; Chen, Yu-Han
    二十世紀俱有代表性的匈牙利音樂家為巴爾托克及高大宜,特別在採用農民音樂素材於作品上可以說是不遺餘力。而高大宜《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八》除了充分展現各種匈牙利民間音樂素材外,同時也將大提琴演奏技巧提升至另一個層次,成為繼巴哈《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之後,在所有大提琴無伴奏曲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作品。 有別於西方古典音樂的作曲風格,高大宜透過樂器豐富的歌唱性,將匈牙利音樂的和聲變化及傳統舞蹈節奏形態表露無遺;不僅如此,在擴展大提琴各種聲響效果的過程中,相對產生出許多困難的拉奏技巧,對於演奏者在完整詮釋上可謂一大挑戰,而如此獨特的音樂風格及艱難的演奏技術都是吸引筆者進行研究及演奏的主因之一。 本研究將以探討匈牙利民間音樂素材作為起點,從巴爾托克及高大宜採集的農民音樂紀錄來了解其音樂風格及精神意涵;接著,再完整分析高大宜《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八》中呈現的匈牙利音樂元素,並且進一步探究匈牙利音樂家對民謠素材採集保有的嚴謹態度,發覺其中所表露出的思維與傳承。最後在音樂詮釋部分,筆者對於整曲所顯現出的各種匈牙利民間音樂風格,依照作曲家在譜上各樣的記譜指示,提供個人本身在演奏上的看法及觀點,並且針對實際拉奏所面臨的技巧問題作更深入的研究,期盼能給予演奏者在事前準備與詮釋手法上獲得更全面的掌握方向。
  • Item
    《巴赫第三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1009》之作品研究及演奏詮釋
    (2016) 蔡奕程; Cai, Yi-Cheng
    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巴浀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把路德派新教的眾多讚歌和教會樂器管風琴當作自己創作素材和音樂構思的核心。與此同時,他又深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顯地打破了教會音樂的規範,具有豐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膽的革新精神。其創作以複調手法為主,構思嚴密,感情內在,富於哲理性和邏輯性。 本論文所探討的《巴赫第三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1009》(Bach Cello Suite No.3 in C major, BWV 1009) 是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裡的其中一組。以宏偉的C大調為調性,使巴赫能為大提琴安排大量的四聲部和弦,並利用C弦與G弦等較低的空弦配置主調音以及主導的和聲,使其具有結構豐富等顯著特色。在學術界,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一直是大提琴界爭論的一個焦點。因為它不像巴赫的小提琴作品有原稿可以校對與討論,世人沒有巴赫的親筆手稿,僅存三份手抄的副本:巴赫的第二個妻子安娜‧瑪達倫娜‧巴赫 (Anna Magdalena Bach)、凱涅爾 (Johann Peter Kellner) 和威斯特法爾 (Johann Jacob Heinrich Westphal) 的手抄副本,後二位是巴赫同時代的管风琴演奏家和音樂收藏家。不幸這些手抄本都含有微小的錯誤,這尌為爭論提供了豐富的根據。為了盡可能接近巴赫,必須選擇最接近原稿手抄本的版本作為學習的開始。筆者選擇了巴赫故鄉的專業樂譜出版社:德國的騎熊士出版社 (Bärenreiter Basel) 的版本。 本論文分為五章,筆者將從巴赫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研究、組曲簡介及歷史意義,第三號組曲的作品分析和演奏詮釋等方面,結合譜例進行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