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莫札特《單簧管五重奏》作品編號五八一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4) 魏妡洵; Wei, Hsin-Hsun
    筆者透過蒐集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單簧管五重奏》作品編號五八一(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 581)之相關資料,進行樂曲分析,並整理出筆者認為較符合當時古典樂派且接近作曲家原意的演奏詮釋。本論文將內容分成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的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生平與樂曲創作背景,藉著整理作曲家的相關資料,更加瞭解莫札特的創作歷程以及樂曲創作風格。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詮釋,針對樂曲的曲式架構、和聲及節奏型態進行分析,依據分析後的結果,加以探討演奏詮釋與技巧。第四章為結論,結合上述的研究,提出一個總結。希望透過研究與分析,能更加清楚地瞭解作曲家在創作此樂曲時,所運用的創作手法,並在演奏時,能完整地詮釋作曲家當時的創作理念。
  • Item
    莫札特歌劇詠唱調中使用G小調之分析與詮釋:「離別」與「悲傷」之情感表達
    (2023) 陳佳慧; Katya
    18世紀的音樂美學與17世紀發展的情感理論 (Doctrine of Affect) 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此理論著重於描述音樂如何產生特定的情感,從而打動聽者的感受。音樂與情感間的連結與主題 (topic) 息息相關。主題理論 (topic theory) 是由倫納德•拉特納 (Leonard Ratner, 1916-2011) 所提出,關注音樂的風格和類型,隨後由其他音樂學家持續發展。透過主題理論可以了解與舞曲風格相關的每個調性、節奏和節拍所衍生的音樂情感與背景故事。本論文分析擇選於莫札特歌劇中的詠嘆調。莫札特晚年在一些歌劇詠嘆調中偏好使用G小調來形容離別的悲痛之情,而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不難發現G小調的蹤跡。對這些擇選G小調詠嘆調的分析將有助於了解莫札特對於敘事的調性選擇,並更深入地洞察在不同背景和故事下每個詠嘆調的詮釋。
  • Item
    莫札特《懺悔者大衛》之分析與詮釋
    (2023) 宋知庭; Song, Jhih-Ting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以下簡稱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莫札特在父親全心全意地栽培之下,自幼即展現過人的音樂天分與演奏能力。其作品種類眾多且風格多變,最終成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懺悔者大衛》(Devide Penitente, KV469) 受「維也納音樂藝術家會社」(Viennese Tonkünstler- Sozietät) 委託創作,莫札特移植自己於一八七二年未完成的宗教作品《C小調彌撒》(Mass in c minor, KV427) ,除第六樂章及第八樂章為新作外,其餘樂章皆複製自《C小調彌撒》,並將歌詞由原先的拉丁文改成義大利文,於一七八三年三月十三日和十五日舉行首演,由莫札特親自指揮。其編制包含人聲及樂團,人聲的編制為:女高音獨唱兩位、男高音獨唱一位、雙混聲合唱團;樂團的編制有:長笛一把、雙簧管兩把、單簧管一把、低音管兩把、圓號兩把、小號兩把、長號三把、定音鼓、小提琴兩部、中提琴兩部、大提琴,及低音提琴。本論文共有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分三節,分述研究者之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內容,及研究方法與文獻;第二章「《懺悔者大衛》背景探究」分三節,第一節莫札特的生平、第二節札特的教會音樂,第三節《懺悔者大衛》創作背景及歷程;第三章「《懺悔者大衛》創作手法分析」共十節,將十個樂章依序以歌詞、曲式結構、動機旋律與音域、調性與和聲、速度及拍號,織度配器與力度六個面向做探討;第四章「《懺悔者大衛》詮釋建議」分為歌詞咬字、音準 與旋律、速度與節奏、力度、音樂表現,指揮技巧六個層面共十節討論各樂章之演奏、演唱及詮釋方法;第五章為「結論」;文末附上參考書目及附錄。
  • Item
    莫札特歌劇《冒牌女園丁》中桑德琳娜五首詠嘆調之分析與研究
    (2020) 劉庭均; Liu, Ting-Chun
    古典時期作曲家莫札特自1781年的莊歌劇《伊多梅尼歐》起邁向創作成熟期,但早在其1775年的喜歌劇《冒牌女園丁》(或譯《偽裝女園丁》)中,就已經展現了他自歌劇發源地義大利學習回來後,以劇作家郭東尼改革之詼諧劇劇本寫作的成果,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音樂元素也出現在後來莫札特維也納成熟時期的歌劇作品中。 筆者挑選出《冒牌女園丁》中女高音桑德琳娜的五首詠嘆調作為研究與詮釋的主題。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從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發展討論劇種如何影響作曲家在歌劇上的寫作;第三章則聚焦於莫札特生平與歌劇作品;第四章從文本與音樂上分析桑德琳娜的角色塑造;第五章為樂曲分析與詮釋;第六章為結語,期望藉由本論文對此部作品的研究,可以更認識莫札特青年時期的作品特色,了解一位偉大作曲家成長至成熟的軌跡。
  • Item
    莫札特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創作風格演變的研究
    (2013) 呂瑀棻
    在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約30年的作曲生涯中,小提琴與鍵盤樂器奏鳴曲的寫作從1762年到1788年,長達26年的時間,橫跨他各個創作階段。莫札特年少時,結識了修貝特(Johann Schobert, ca. 1720-1767)與約翰‧克利斯倩‧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 1735-1782)等作曲家,因而著手創作多達32首的作品。奏鳴曲樂章的結構、奏鳴曲式的演變,以及作曲手法的改變,展現出莫札特在不同時期所受到的影響,成為研究莫札特創作特色轉變的一套完整作品。 正值鋼琴取代大鍵琴,逐漸成為最主要的鍵盤樂器之際,小提琴與鍵盤樂器奏鳴曲的型態也隨之出現變化。原先以小提琴伴奏鍵盤樂器的模式,由於鋼琴音色與音量的獨立性,使得小提琴逐漸脫離伴奏的腳色。莫札特的這些作品,呈現出從兩種樂器之間關係的改變。 他們不僅是研究莫札特奏鳴曲發展的一套完整作品,同時展現出奏鳴曲式初期到創作手法成熟的架構。鍵盤樂器與小提琴地位從主屬關係,轉變為平等地位,因此也是研究小提琴與鍵盤樂器奏鳴曲在此時期演變過程的重要作品,並為此樂種在往後的發展,立下了創作的典範。本論文針對莫札特26首作品的曲式架構,以及小提琴與鍵盤樂器之間的關係,探討早期到成熟時期創作風格如何演變。
  • Item
    莫札特薩爾茲堡時期兩首多鋼琴協奏曲的比較性研究— F大調三鋼琴協奏曲(K. 242);Eb大調雙鋼琴協奏曲(K. 365)
    (2015) 楊青樺; Yang, Ching-Hua
    在莫札特的所有鋼琴協奏曲作品中,幾乎都是獨奏鋼琴協奏曲,只有K.242和K.365是他僅有的兩首多鋼琴協奏曲,其中的K.242是莫札特唯一的一首三鋼琴協奏曲暨協奏交響曲,K.365也是其僅有的一首雙鋼琴協奏曲暨協奏交響曲,這兩首莫札特薩爾茲堡時期的作品魅力何在,與莫札特的獨奏鋼琴協奏曲有什麼異同之處,以及彼此間差異與相互關係為何,兩部作品在這些層面有相當多的討論空間,也是本文主要的論述重點。 本文共分緒論、六大章與結論。緒論是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第一章是敘述古典時期協奏曲的發展與沿革;第二章是針對莫札特生平與創作的闡述,其中也會特別說明作曲家在每個時期不同的鋼琴協奏曲創作特點;第三至第五章則是兩首多鋼琴協奏曲的樂曲分析,也包含了莫札特於1776年所創作的兩首獨奏鋼琴協奏曲K.238與K.246第一與第三樂章之曲式分析;第六章是探討兩部作品第一至第三樂章的鋼琴技巧;結論則是總結莫札特兩首多鋼琴協奏曲各層面的研究成果。
  • Item
    莫札特女高音音樂會詠唱調---作品K.486a、K.490、K.505、K.578、K.583五首歌曲之分析與詮釋
    (2017) 郭伶怡; Kuo, Ling-Yi
    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是古典時期重要的作曲家,在音樂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創作豐富並涵蓋各種類型,其中,音樂會詠唱調雖不是最為人所熟知,然而從他對此類歌曲創作的數量,就可了解其對音樂詠唱調喜愛的程度。 本論文以莫札特的女高音音樂會詠唱調「夠了!你贏了!...啊!不要離開我」(Basta vincesti…Ah, non lasciarmi, no, K. 486a) 、「已經沒關係了。全都聽到了….親愛的!不用害怕」(Non più.Tutto ascoltai...Non temer,amato bene, K. 490)、「我能把你忘懷嗎?…親愛的!不用害怕」(Ch'io mi scordi di te?…Non temer, amato bene, K. 505)、「偉大的靈魂與高貴的心」、(Alma grande e nobil core, K. 578)、「我去!但是何往?」(Vado, ma dove? K.583 )五首樂曲為研究主題。 本文共分為五章,分別從研究動機、莫札特的生平、歌劇作品的創作風格、音樂會詠唱調源流與發展及作品類型、再到五首樂曲的創作背景、樂曲分析及演唱詮釋加以研究,綜合前人的文獻、樂譜的分析以及自己的演唱心得,透過對莫札特音樂會詠唱調的研究,除了能使曲子做更深入的理解與發揮,為筆者的聲樂演唱、歌唱教學提供依據外,也期望本文能有拋磚引玉之效,提供日後想習唱或對研究莫札特音樂會詠唱調的人有所助益。
  • Item
    莫札特「德語歌唱劇」《後宮誘逃》-藝術作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05-??) 陳怡文; Yi-Wen Chen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1782)及《魔笛》(Die Zauberflöte, 1791)兩部作品,奠定其在德語歌唱劇(Singspiel)史永垂不朽的地位。就創作緣由而言,《後宮誘逃》是莫札特定居維也納後,受德語國家劇院請託而作的第一部歌劇作品,故作品符合了當局所期望之兩項潛在訴求:「國家性」及「喜劇」。這兩項外在訴求固然是《後宮誘逃》成功的原因,但從莫札特的創作背景來看,它們其實是創作阻力,並非作品能壓倒性獲勝的因素。本文擬自《後宮誘逃》之「創作背景」及「創作手法」兩個層面,詮釋作品對音樂史及音樂家而言之特殊歷史意義:劇中的「土耳其」角色與音樂,提供「喜」劇所需的材料;莫札特的音樂手段,消弭了因「語言」(德語)而產生的棘手音樂問題。兩項「國家性」及「喜劇」之阻力訴求,並沒有侷限莫札特的創作思考。相反地,《後宮誘逃》中的內在一貫性,超脫了維也納地區自十八世紀初以來一脈相承的民俗喜劇(Volkskomödie)傳統,使作品臻於「藝術」境地,並得以掌握歌唱劇的發展導向。
  • Item
    莫札特「德語歌唱劇」《後宮誘逃》-藝術作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05-??) 陳怡文; Yi-Wen Chen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1782)及《魔笛》(Die Zauberflöte, 1791)兩部作品,奠定其在德語歌唱劇(Singspiel)史永垂不朽的地位。就創作緣由而言,《後宮誘逃》是莫札特定居維也納後,受德語國家劇院請託而作的第一部歌劇作品,故作品符合了當局所期望之兩項潛在訴求:「國家性」及「喜劇」。這兩項外在訴求固然是《後宮誘逃》成功的原因,但從莫札特的創作背景來看,它們其實是創作阻力,並非作品能壓倒性獲勝的因素。本文擬自《後宮誘逃》之「創作背景」及「創作手法」兩個層面,詮釋作品對音樂史及音樂家而言之特殊歷史意義:劇中的「土耳其」角色與音樂,提供「喜」劇所需的材料;莫札特的音樂手段,消弭了因「語言」(德語)而產生的棘手音樂問題。兩項「國家性」及「喜劇」之阻力訴求,並沒有侷限莫札特的創作思考。相反地,《後宮誘逃》中的內在一貫性,超脫了維也納地區自十八世紀初以來一脈相承的民俗喜劇(Volkskomödie)傳統,使作品臻於「藝術」境地,並得以掌握歌唱劇的發展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