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3
  • Item
    時空交織・蕨語—鍾夙芬繪畫創作探析
    (2024) 鍾夙芬; Chung, Su-Fen
    筆者自小酷愛參與大自然的戶外活動,這過程接觸最多、印象最深刻的就非「蕨類」莫屬了。自遠古即存在的蕨類,不但有堅毅的求生能力,能生存於條件苛刻的環境,依然抬頭挺胸、生意盎然,更有美麗的外型,記憶中常在陽光下揮灑它生命的璀璨。感動於此,於是筆者將它納入創作中,因為它在筆者記憶中的存在,已然伴隨著筆者生命的成長與脈動!以及參與了筆者生命中重要時刻的浮光掠影,猶如目擊筆者生命的見證者!透過模糊的殘存記憶、時空交錯,交織成畫。聽人說,保存歲月的最好方式,乃是將它變成畫卷或詩篇,而我擅長的是前者,畫卷就是我的生命詩篇。本論文架構凡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闡述本文撰寫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名詞釋義;第二章《時空交織.蕨語》創作系列,聚焦創作緣起、時間及空間交錯的哲學思考;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形式表現,在闡明創作理念與創作思維、使用蕨類意象元素的圖像思考、創作方法、創作成果分析與創作流程;第四章創作面向與作品解析,則就整體系列創作面向,以及個別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則總結創作回顧與創作省思,並思考未來的創作展望。
  • Item
    生命弦音‧穿越畫筆心-林育州繪畫創作論述
    (2023) 林育州; LIN, Yu-Chou
    筆者出生在雲林北港朝天宮旁,對廟宇的文化與活動留有深刻印象。每年的白沙屯媽祖遶境勾起了筆者的記憶,而高爾基童年的回憶亦影響筆者的創作方式,同時,作畫的靈感來源延續到吳文瑤的媽祖遶境的繪畫本。種種因素,使筆者在年近七十歲之際,試圖將過往的回憶呈現在畫作上。本論文以「生命弦音」為題,探討柏格森「綿延」的時間概念與佛洛伊德潛意識應用在藝術表現上的影響,並解析中外藝術大師作品特色,透過文獻爬梳與繪畫創作實踐,藉以累積創作能量,重新檢視生命歷程、建構自我視覺經驗外的心靈意象。 本論文研究共分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並界定研究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探究廢墟意象、綿延與懷舊的時間意識、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集體潛意識等概念與理論;第三章為「生命弦音」之創作論述,闡述創作理念、靈感收集冊以及媒材技法;第四章為作品分析,分析畫作的創作內容與畫面安排,以及所連結的記憶與意象;第五章結論則總結筆者的創作內容與意識,展現本研究的創作成果,並於此研究為基礎,展望未來的創新發展。
  • Item
    空間的「視」與「識」─ 簡佑任創作研究
    (2022) 簡佑任; CHIEN, Yu-Jen
    本論文以「視」與「識」出發,試圖從現象學方法中「『可見性』的『視』與『不可見性』的『識』」探索「空間」的潛在意義與藝術創作中「空間裝置」的美學意涵。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在第一章「緒論」的部分,筆者簡述了自身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並概略地對本論文所涉及的相關名詞進行釋義。第二章「學理依據」的部分,筆者試圖勾勒空間現象學的輪廓,試圖理解「空間」在「可見性」外「不可見性」的潛在面向,並將巴舍拉「家屋」的「幸福空間」與傅柯「全景敞視監獄」的「敵意空間」進行比較。第三章「空間裝置的『視』與『識』」的部分,筆者以「可見性」與「不可見性」的視角對「空間裝置」進行探究。此章節以「現成物」的觀念出發,爬梳現象學與低限主義之間的關係,進而探索「水墨」和「媒材」、「空間裝置」之間的關係與展現。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筆者探討了自身創作中「家屋」、「水泥」、「舉牌工人肖像計劃」三個系列。透過創作形式的分析與自身理念的表述,回應筆者三個系列中「家屋」、「廢墟」、「監視」三者之空間意向。最後,在第五章「結論」的部分,筆者總結本論文所探討的核心內容並展望自身未來的創作與研究。
  • Item
    生命印記:姚梧林版畫創作論述
    (2023) 姚梧林; Yew, Woo Lam
    本創作研究《生命印記》主要為版畫以及併用複合媒材的創作手法所進行的一系列有關個人生命經驗的回溯與記憶封存的創作論述。筆者由於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在台灣的大學及研究所生涯中的點滴,自然是筆者創作的主題內容,而在外求學的孤獨與懷念故鄉之情,與同為異鄉人的愛情故事等都是形構自己人格與內心智力成長的因素,也是筆者創作研究的出發點。版畫創作過程繁複,不同的步驟環節都可帶給筆者不同的體驗,不只做為生命故事的載體,也能抒發自己的情感,在不斷的演練過程中更提煉出自我的創作風格。本創作研究透過柏格森的生命衝力、佛洛伊德的創作昇華、羅蘭巴特的符號學、克羅齊的直覺美學等學術理論的爬梳,確立筆者的創作理念。創作實踐主要採用凸版單版覆刻、PS平版等版種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找尋自我生命經驗的記憶熱點,來回進行自我對話與思辯,透過版畫創作媒材的獨特語彙、創作語法和形成的語境,在不同時間點反覆咀嚼這些記憶,體驗創作過程帶來的心情轉折與心境的變化。創作主要以羽毛、拼圖及影像為素材,分成《片羽》系列、《凝視》系列、《瞬》系列三大系列,通過版畫創作及環氧樹脂的創作手法進行圖像符號的演繹與記憶的封存,述說個人的生命故事,串聯出生命綿延與成長之印記。 檢視此次創作研究,讓筆者體驗到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與價值,瞭解生命經驗與創作思維、學理基礎、創作實踐的相互關係。透過版畫藝術創作將壓抑於內心的思鄉與情傷加以昇華,並精煉出自己的創作技藝和風格。這些經歷都將匯集為筆者往後持續創作的養分與動力。
  • Item
    時空記憶-李蘭琴繪畫創作研究
    (2021) 李蘭琴; Lee, Lan-Chin
    本篇論文以「時空記憶」作為創作研究之主題,探討筆者自身在面臨人生各種課題時,衍生的情感,以及隨著時空流逝、更迭,產生各種虛實不明的記憶與思維。記憶的不確定性,讓筆者對過往的時間、空間產生各種主觀的組合。記憶是什麼 ? 記憶的歷程與表現方式 ? 記憶在繪畫上的表現為何 ? 以此作為本文探討及創作的主軸和概念,運用油彩和複合媒材、以適切個別作品的創作形式和技法,實踐系列創作。並透過綜觀筆者自身過渡在具象與抽象、心象之間的繪畫歷程與成果 ,參酌關於記憶在學理、心理學上的文獻和論述;藝術史、藝術家之創作研究,文學、美學作品的啟發、學理依據與文獻探討等,架構出本篇論述。創作研究以筆者三個創作系列<虛・實-人與時空記憶>、<流動的軌跡>、<移動風景> 作探討,論文架構以五個章節敘述, 僅摘要以下: 第一章緒論 說明筆者創作的背景與歷程、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 、範圍、架構與名詞釋義。第二章 創作之學理基礎 : 探討概述記憶的形成與歷程 、記憶在繪畫上的表現,文獻閱讀後,將對筆者創作理念具影響之相關藝術與美學理論內化、連結筆者的具體創作,作為學理基礎與文字論述的依據,探討分析具象與抽象繪畫間的距離之創作觀點。折衷主義、抽象表現主義與筆者創作的關聯。第三章 創作理念、形式、媒材與技法分析: 闡述筆者對創作的觀點與理念,主要作品之理念、技法、媒材的運用與繪畫過程 。第四章 作品解析: 透過作品系列分析,表達筆者創作觀點與目的。第五章 結論: 藉檢視回顧繪畫的初衷、歷程和本篇創作研究的目的與成果,期許未來能更開闊創作思維與學理探討,繼續研究不同媒材特性與表現形式間的相互融合,在具象與抽象繪畫之間,發展各種可能。
  • Item
    陪宇宙起舞
    (2009) PETER BROWN; Peter Morris Brown
    若你正在讀這篇報告,我想你要不是因職責所在而得讀這篇報告的老師,就是有許多閒空時間的人;或者你很在意某件事,也相信以下的報告內容能讓你有所收獲。如果你是因職責所在而讀這篇報告,我要在這裡先為你撥出的時間及耐心向你致謝;若你是後者,那我得先提醒你,我從不是優等生,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我反應不怎麼快。我承認我一直對寫論文,規範生計,還有造成當今社會階級劃分等概念的教育正規體制很反感。我也了解要拿到學位,就要付出許多努力及金錢;但有許多學術領域外的知識領域,卻與我們的生活更貼近、更真實。而其中一個領域,就是衝浪藝術。 大部份不衝浪的人認為衝浪是種競爭性的運動;而評審在評比每個人的衝浪動作及技巧後決定分數,最後冠軍可贏得獎盃,或許會有贊助廠商高聘代言商品如洗髮精。而在藝術世界中,畫作也有像競爭運動一樣的宣傳現象。雖然這兩種活動都適合此比賽環境,也因此更加繁盛,但無疑的,中間付出的努力一定比獲獎的榮耀重要。 我還在唸文法班時,我的母親寫了一首歌,歌中描述一片落在溪中、隨水流漂走的小葉子;每次小葉子被河中樹枝或岩石擋住去向,溪流總會幫它重獲自由、繼續向前。而這股驅使我不斷深入鑽研繪畫的力量,就是愛。對萬物存在的關懷這讓我有毅力去豐富生命意義及存在的價值。這就類似蘇格拉底於《自辯篇》(Apology)中所解釋,我行自認所當行,一樣的道理。我像一般大眾一樣,相信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由我們無法了解的力量所造;但在了解這股力量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找到離目的不遠的真相。因此就我目前了解,上帝是造我們萬物的創造者;而雖然我不確定祂造我們的目的,但祂也賦予我們欣賞及感恩的能力,而我亦然。藝術可以是對這份感恩,及渴求與造物主親密對談的真誠表達。 我獨自坐在海邊,此時夕陽漸漸隱沒山頭,入夜的涼風開始吹向岸邊,岸邊的石塊被海浪來回沖刷,發出低沉的震動聲,讓我心情無比平和。一股如肩高的海浪彎身捲出一抹優雅的弧線,呼喚著我下海衝浪。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宇宙運行中,但極少人能有感受這份律動的機會。在眾星、月亮及腳底地球的推動下,滑行在水上的感覺是種純然的自然美;而心靈更欲與水舞上下畫出的優美弧線融為一體。這場大膽演現,無需見證才能歡喜慶祝,但你能感覺得到造物主立刻圍繞在身邊。之後,潮浪過去,我們一起划回海中等下一波浪;只是我不知道這波浪會在何時或何處襲來。在水中等待的同時,我們更能從不同湧浪方向、風況,開始感受到浪可能捲起的地點,而與大海的和平關係也隨之滋長。 我發現衝浪是個有創意又極具心靈層次的消遣活動,也因此我找到另個嗜好,繪畫。我相信創意點子就像能量波一樣可穿透牆及心靈,如果我們決心要抓到這些能量波,就一定要緊緊跟隨其後,以免這些能量波從身邊擦身而過,徒留我們在靜水中悵惘。衝浪少不了練習;而有時海浪沒有強大到讓我們衝得夠遠,但其他浪卻可能將我們重重拋下,讓頭部重創。我們畫得越多,對繪畫懂得越多,在創意上的努力就會得到更多收獲,並反映在我們日益茁壯的愛上。 因此我要在此對衝浪者、衝浪藝術,以及讓衝浪成為可能的大海及海浪致敬。每個人都在基督教、道教、東方的象徵主義及西方的神話中接觸到水的宗教層面。在審視藝術史的過程中,我們將會討論一些與水、浪相關的重要畫家,並仔細分析其作品及對畫壇的影響力。之後,我們將會討論到衝浪的源起、次文化,以及文化形態的全球化,並同時檢視藝術活動、感受、動力及哲學。最後,我們將透過本人的藝術創作,討論臺灣衝浪的誕生,並與一兩位可能對衝浪划水有點子的臺灣衝浪先驅對談。雖然許多資料搜集都來自台大或師大圖書館,但在海中練習衝浪技巧及記錄動作及感覺的過程,也是無價的寶貴經驗。從其他衝浪者的訪談中提供相關主題,也更進一步認識可能成為題材的衝浪者。 我的目標,在於對大海及與海共舞的衝浪者有更佳的了解,與創作由海浪哲學、動作及衝浪者精神啟發的藝術作品。我希望能從幾個看起來對立的角度,接近此項目的繪畫面。不斷重覆練習各種筆觸,直到創作形態的動作呈現自然順暢,有如中國書法中的一氣呵成,但我也在探索一些西方傳統構圖及寫實主義畫派技巧,建立自己獨特的畫風。
  • Item
    視覺瞬間中的時間感知之探討
    (2017) 林煊哲; Lin, Hsuan-Che
    時間感知存在於人類的意識運作之中。人們的生命歷程本質上是連續不間斷的體驗過程,是心靈運動的綿延體現。在生命動態中,圖像以視覺瞬間的物性顯現,將藝術家的內在自我意識與外在物質世界匯聚整合起來。 身為繪畫創作者,筆者在本論文中以自身經驗出發,探索與分析圖像中的時間性相關概念,藉以認識圖像之本質。本篇研究主要藉由藝術家創作和美學理論,探究繪畫創作中,人在「意向性」作用下與物質性的合流。從中認識靜態的繪畫圖像如何觸發人的動態心靈意識。有鑑於平面繪畫結合了人的身體經驗、精神、自然、記憶與物質媒材等因素,因此各章皆以時間感知為基礎,分別論述圖像的瞬間性質、創作形式與內容之表現。並且從時間性角度,探討在不同觀看方式介入下,觀者所感受的多樣態非物質精神性如何遊逸於時空結構裡。 本論文研究目標,是透過「視覺瞬間中的時間感知」之探討,檢視筆者的作品念想與實踐脈絡,在過程中凝塑、釐清自我創作概念,以期建構出較為完整的創作理論,增進自身創作內涵。
  • Item
    拾光˙機器:記憶空間的絕對之境
    (2017) 林洪錢; Lin, hung-chien
    記憶是人的生存過程中,情感與思想在生活實踐中過去式時態的印記。個人的記憶又是一個繁複、龐雜的未命名的經驗和已命名的詞彙揉合而成的封閉體 系。回返、追憶是生命實踐的創造力為過去的經驗重新認識自身的內在需求。在時間與空間的不可逆轉特性,在回憶的運動模式下時空被裂解,形成一種逆向的時間觀。追憶時讓某種新東西重複自身,進而重新建構,而與此相聯的是一種嘗試,一種「選擇性」的重構,重複所涉及的意志是最深層而內在的要素,是涉及個人的潛在意識世界。 創作者將內在的不可見的世界,藉由物質、圖式作為意念的表達,為「自身」提供曾在的證據,而影像圖式本身是歷史,這個歷史保障了我們自身的真實性。對於當代的創作者來說,影像和記憶的圖式都是一種體現內在意識的方法,這種方法實現了從我們有限的感官所不能觸及的過去展現於現時。 本文藉由記憶的「回返運動」作為認識自身的一種方式,同時將內在的精神欲望和心靈感悟作為自身表達,透過「曾在」之物的重新構畫與創造,是一種「思之聚合」,是一種「省察」,是一種不自覺地融入自主意識的過程。回憶不是邏輯能洞悉的事物,而是探討心靈深處對於生命存在的意義,以及真實的自我與靈魂的歸宿等,以「認識」和「實踐」兩種方式達到對自身存有的體現,同時藉著自身創作的實踐,思考內在性的思維意識,在碎片化的時代體現另一種自身的生活審美意識,以及在超越自身後進行未來的可能。
  • Item
    自己的「地方」──陳薇文創作論述
    (2019) 陳薇文; Chen, Wei-Wen
    本文係以筆者自2014年末開始之大學畢業製作至研究所期間作品為研究對象,此脈絡下萌生之系列作品,內容描繪筆者自身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與所處空間、地方產生情感上的聯繫,藉由藝術創作讓記憶與感受有個抒發的管道,用地理學的角度重新詮釋筆者自己心中之那個「地方」。 第二章從地理學的角度探討「地方」與空間之間的關係,認識空間的多元樣貌,接著釐清「地方」究竟為何物,將焦點聚焦在能使筆者內心觸動之有回憶的地方,最後分析探討東西方藝術家表現空間的不同方式,藉此從中學習並試圖作出突破。 第三章中闡述本研究作品之思想內容與形式表現,首先說明筆者的創作理念與思維,將筆者創作慣用的元素及表現的緣由說明之;接著描述創作的形式風格與脈絡,最後就媒材與技法表現上,介紹筆者習慣的創作模式與方法。 筆者接著於第四章進一步分析各系列創作之內容涵意,由「穿」系列、「家」系列到「這裡」系列,筆者對於家、家屋、家鄉、生活的城市一直有種濃厚的歸屬感、地緣性與向性,希冀自己能為這些「地方」作出貢獻與回應,因此藉由無時無刻觀察身邊的細微變化,描繪生活周遭的日常景色,以臺灣在地風景為主體,表現出本土性與地方性,既取材自地方街景、城市空間,同時也來自於自身經驗和情感的積累,反應出個人成長的軌跡,用最靜態的方式,為自己的地方與每一份感動,留下最深刻的回憶與註解。
  • Item
    記憶中的雨滴—王湘婷繪畫創作研究
    (2016) 王湘婷; Wang, Hsiang-Ting
    身為海島型氣候下的我們所形成的記憶片段必然有數段是深受雨水所浸染而成的,舉凡是狂風暴雨、詩意煙雨或是朦朧細雨皆是組成我們這一生記憶中的元素之一,而這些被雨水洗滌景象的記憶片段亦深深牽動著筆者的情思與感觸,也因此,本研究將以雨水相關的記憶為主,思索各種和雨滴交織的記憶畫面所包含的意象、象徵、情感與意義,進而思量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筆者以自身記憶為探究的出發點,並自各種學說與經典名作中探討形成與影響記憶的各種因素以及記憶可呈現的樣貌類型,進而再針對記憶中雨天的景象對筆者含有的意涵、情感和象徵性一一剖析,在這過程中,移情作用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使筆者從中重新體悟到自然的雨水為帶來的各種意義與情感,並進而摸索到回味的意象。筆者自近觀的視點、照相寫實主義構圖的方式與透鏡原理作用的概念去細細處理各種創作思維與學理基礎中摸索到的方向,並嘗試自各種近觀的視角、雨水因透鏡原理形成的景色與筆者自身記憶畫面等景象相互交織融合以揣摩最接近心中的那場充滿情思的雨的景象,再藉由筆者所熟悉的媒材,運用壓克力的流動性與油彩便於堆疊的特性,於畫布上實踐這項探究。 探究記憶便是在深入了解自我,也因此這項研究除了重現筆者記憶中的雨水之外,更是段發掘自我的旅程,重新認識那個被自然所感動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