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6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環境教育專業人員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之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之研究(2019) 尤泳智; Yu, Yung-Chiech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自從我國環境教育法在2011年6月5日正式實施後,經行政院環保署認證通過之環境教育專業人員,其對於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之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之情形,以及探討有關之知識、態度、行為意向間彼此之相關性,另並同時探討環境教育專業人員對現有環境教育法規,及環境教育專業人員、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及環境教育訓練機構認證方面之看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環境教育人員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之知識態度行為意向問卷」,以系統性分層隨機抽樣法,自全國已通過認證之12,030位環境教育專業人員中,以每隔30人隨機抽取1人,總共401人作為研究樣本,回收有效樣本328份,回收率為81.4 %。分析環境教育專業人員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之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方面之差異性。研究所得之問卷資料以SPSS 23.0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和多元線性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結果發現,研究對象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與節能減碳之知識越熟悉,節能減碳之態度越積極,則其節能減碳之行為意向也有越強烈之情形。而研究對象之性別、學歷、職業、宗教、居住之城鄉、飲食習慣、環境教育專業人員認證方式、認證年資、擔任環境教育講師或解說次數等雖有所不同,但對節能減碳等之知識方面卻無不同。然而,對於年齡在61歲以上、環境教育工作年資在10至19年者、參加環境教育研討會在7次以上者,其在知識方面之表現最佳。在節能減碳之態度方面,則以年齡在61歲以上、職業是教育人員、宗教是信奉基督教天主教者、飲食習慣是素食者、獲得環境教育專業人員認證方式是薦舉者、曾擔任環境教育講師或解說員次數在7次以上者、曾參加環境教育研討會次數在7次以上者,其節能減碳的態度最為積極正向。在節能減碳之行為意向方面,則以年齡在61歲以上者、學歷是高中以下者、職業是退休人員、飲食習慣是素食者、獲得環境教育專業人員認證方式是薦舉者、曾擔任環境教育講師或解說員次數在7次以上者、曾參加環境教育研討會之次數在7次以上者,其節能減碳之行為意向最為積極正向。研究結果將可提供環保及教育等有關單位作為今後推展節能減碳環境教育計畫中之環境教育課程編寫、教案設計、教材編製、辦理環境教育訓練、研訂環境教育政策,及修訂相關環境教育法規之參考。Item 從學校樹木保育行動探索環境教育之展開、實踐與省思:以桃園市內柵國小為例(2019) 徐明麟; Hsu, Ming-Ling教育對於人類生活極為重要,而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國民小學教育場域,一直是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的重要目標。教育工作者企盼環境教育能讓學生具有生活化與操作化之真實情境體驗,以利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之解決能力,並透過參與環境行動過程,讓學生型塑應有的價值觀、態度與社會責任。本研究個案係為桃園市大溪區的一所鄉村小學:內柵國小,從2011年起以校園樹木保育行動,開展學校環境教育。本研究係為應用科學實證研究成果之環境友善公民行動,並進一步以民族誌為研究取徑,梳理研究個案之學校環境教育利害關係人,透過其經歷述說、對話、訪談與影音資料,探究該校由樹木保育到環境教育之實踐過程。本研究個案之樹木保育行動,初始於學校領導者與教育人員覺察校園樹木可能造成校安危機,希望解決校內樹木枯枝危木所衍生之安全問題以及改善學校老樹生長的衰敗情形。透過樹木保育專家學者的協助,援引樹木學理專業知識與樹木保育無毒有機技術支援,經由學校人員團隊的長期田野實踐,逐漸讓樹木衰敗現象得到改善。另從2015年起,研究者親身進入研究個案之田野場域,經由四年樹木保育行動具體實踐經驗當中,梳理本研究「人、樹、行動」之民族誌故事脈絡,即以科學為本之實事求是作為、以生態中心觀點的環境倫理典範轉移,以及運用美學調和教育現場多目標扞格衝突。這些皆為研究個案由樹木保育至環境教育實踐過程中之特有文化特質。內柵國小師生走出教室並從校園環境樹木衰敗真實情境中,透過實用主義觀點,採取樹木根系棲地改善與正確樹木修剪之在地校園樹木保育作為,冀盼內柵學生將來能成為對環境有責任感的地球公民。Item 以隱喻抽取技術探討環境美學與生態意象應用於環境教育傳播取徑分析-以臺灣櫻花鉤吻鮭為例(2019) 羅仁傑; LO, JEN-CHIEH臺灣櫻花鉤吻鮭為臺灣特有亞種,是冰河時期孑遺生物。因其稀有與瀕臨絕種,在生物多樣性、物種遺傳、生態系統、棲地生態,及其關連的人類文化、學術研究、自然歷史、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等領域,皆有極高的價值與意義,同時也帶出臺灣森林溪流生態系統議題,乃至全球氣候變遷的課題。 在政府積極保育、學者專家多方研究、發揮多元文化創意,以及傳播媒體大肆報導下,臺灣櫻花鉤吻鮭有了「國寶魚」的美名。在許多設計與繪圖表現中,都經常出現臺灣櫻花鉤吻鮭的身影,促使其成為臺灣的代表意象和生態文化的重要圖騰。在呈現臺灣不同區域的特色與面向時,對於不同的受眾與用途,相關美學意象的內涵會針對物種特徵、美感呈現、生態保育、棲地連結、環境教育,展現不同的表現形式及不同的美學意象。 本研究目的在於建立臺灣櫻花鉤吻鮭的環境美學與生態意象分析架構,以圖像傳播理論,分析臺灣櫻花鉤吻鮭在傳播過程中的環境美學形式與內涵,以及生態意象代表類型與概念,然後探討將臺灣櫻花鉤吻鮭的環境美學及生態意象應用於環境教育傳播取徑之具體作法。本研究以隱喻抽取技術(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 ZMET)針對政府機關相關工作人員、環境教育及傳播學者與相關圖像傳播及繪製人員,進行深度訪談。透過受訪者篩選出的各種臺灣櫻花鉤吻鮭代表圖像與訪談內容,進一步從圖像的外在形式、內在意涵、特殊連結等進行分析,呈現受訪者內心對於環境美學與生態意象的完整看法,發掘隱藏的視覺訊息與情感,釐清環境美學與生態意象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對於圖像美感的關心多於生態內涵的表現;圖像的美感追求有時與事實違背,圖像生態內涵的真實表現有時容易喪失美感的表現,生態自然現實與個人情感認知不盡相同。然而,圖像風格與圖像功能可以互相呼應,因應不同的圖像功能要選擇不同的表現形式,才能發揮適當的效果。整體來說,環境美學與生態意象會因受訪者對於環境及生態的覺知、知識、態度、信念、行為等面向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本研究的貢獻在於,過去的研究大多針對環境美學與生態意象個別分析,但是筆者基於長期對美學研究的基礎,特別將兩者同時納入分析架構,以敘明環境與生態是一體兩面,美學和意象兩者也不可分離,必須將環境美學與生態意象同時分析與探討,在進行環境教育時,才能就不同的傳播取徑來設計教材內容與實施方法,進而達成提升環境素養的目標。Item 環境教育影片教學對國中學生 節能減碳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影響 -以±2℃影片為例(2013) 何懿洲; Yi-Zhou He本研究探討環境教育影片教學對於國中生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的影響。於新北市某國中七年級與八年級學生共六十七個班,進行影片教學並以環境教育問卷施測共2045份問卷,並回收2001份有效問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成對樣本 t 檢定,研究結果顯示、七年級學生在未受過影片教學時,態度面向比八年級學生佳,而七年級學生與八年級學生在接受環境教育影片教學之後,對於學生在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上皆有顯著的提升。本研究之結果可做為教育者編寫節能減碳教材之參考,以增進學生節能減碳相關知識,促使學生有正向積極的環境教育態度與行為意向。Item 動物倫理課程對七年級學生動物倫理認知、情感與行為態度之影響(2014) 江曉嵐; Hsiao-Lan Chiang環境教育是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重大議題之一,而動物倫理為其重要的學習主題,然而課綱中並沒有動物倫理的說明與課程建議,因此可能減低了教師教學的意願。 本研究的目的是為瞭解七年級學生動物倫理的資訊來源,以及在動物倫理認知、情感和行為態度的現況,亦比較在進行動物倫理課程後,以上三種態度相對改變的情形。本研究採單一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大安區某國民中學自願參加暑期學藝活動的55位七年級學生,以自行設計的「動物倫理課程」進行教學,搭配自編之「動物倫理態度問卷」進行態度施測。研究者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成對樣本t檢定及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資料處理,並同時分析學習單的寫作內容,以為量化資料之佐證。 研究結果發現:(一)七年級學生接收「動物倫理相關資訊」的主要來源為電視、電腦等大眾傳播媒體;(二)性別、飲食習慣、飼養同伴動物與照護動物的經驗等背景在七年級學生的動物倫理情感態度上無顯著差異,但後三者在認知態度與行為態度的表現上則有顯著不同;(三)課程進行前,七年級學生的動物倫理認知、情感與行為態度均屬於中等認同表現;教學後,三種態度的後測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四)七年級學生的動物倫理認知、情感與行為態度兩兩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 據此結果,推斷本研究開發之「動物倫理課程」能正向影響七年級學生的動物倫理認知、情感與行為態度,故可作為環境教育融入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參考教材。建議未來有志於校園中推廣動物倫理的教師,以此課程設計為架構,藉團隊模式結合校內外教育資源來進行課程的規劃與執行。此外,亦可進一步探討大眾傳播媒體對學生動物倫理態度的影響,或由質性研究的方式,更深入了解學生的動物倫理態度及影響態度塑成的因素。Item 數位攝影技術融入臺灣地區國民中學環境教育教材創作歷程及其教學策略之研究(2004) 林連鍠本研究係運用數位多媒體科技,配合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委託台灣師大環保中心的「2003年台灣生態工法博覽會—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台灣師大學環境保護中心汪靜明教授研究小組執行的「2004后番子坑溪集水區域自然生態工法博覽會規劃及設計服務」之計畫,融入相關之環境教育推廣。 以SONY VX-2000的DV攝影機及個人電腦的DVSTORM2非線性剪接系統,記錄生態工法在后番子坑溪的實施過程與有關環境教育的影像記錄,完成影像的輸出,實際用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中的彈性課程的內容中,並且透過問卷的調查,來了解老師與學生的反應。 在研究的進行中,透過數位影像技術與設備的現況了解,找尋可普遍使用的設備與軟體資源,去記錄與完成一套適合環境教育的數位教材,並且實際使用於教學的使用上。期能對於教材,特別是環境議題、生態教材方面的製作能有所助益。 在製作數位教材與使用的歷程上,透過攝影、非線性剪接技術的學習與嘗試,還有運用參與式的行動研究,一方面記錄了生態工法的施工過程、環境教育的實施呈現,乃至於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教學園區完成的整個過程。另一方面也記錄著研究者的創作歷程,及提供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所能採用的教學策略。 再者,透過他人的影像記錄及訪談,讓研究者更能具有不同面向的思考模式,在數位教材的製作內容上,能更具完備性。Item 藝術作品中的環境概念之研究(2003) 邱子容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自然環境和藝術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尤其在一九六○年代以來,環境問題引發的環境思潮而使得生態環境的思考更已滲透、輻射到社會的每一階層和角落的時代之下,和環境互動密切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在環境上出現的回應和反映。 在環境覺醒思潮中,七○年代以後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出現了關心環境的藝術家,他們用不同的藝術語彙表達的相同對土地的關注和熱愛。而台灣也在一九八○年代開始,由於西方環境關懷藝術的浪潮以及台灣環境的惡化,而陸續產生許多和環境意識、環境危機呼應的藝術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呈現出了深刻的環境關懷,也可讀出隱含其中豐富的環境概念,本研究以環境的角度切入這些藝術作品,挖掘並分析其中的環境概念,並探索這些藝術作品中的環境概念能在環境教育上的推展價值。 本研究歸納了以下幾點主要結論: 一、在第四章的探索中,本研究認為藝術的發展和自然環境長久以來便有密切的互動關係。 二、從時間點上的觀察和回溯下,本研究認為台灣的環境思潮和環境問題影響著台灣的環境關懷藝術的發生,以及藝術作品中環境概念的出現。 三、台灣藝術界在環境問題的回應上,有愈來愈蓬勃的趨勢。 四、「環境藝術」,以及「和環境關懷有關的藝術」,在名詞的定義上仍很模糊。Item 探索原住民部落的環境教育─以馬告運動中的新光、鎮西堡部落為例(2003) 鍾頤時中文摘要 本論文的目的在於探索以原住民族部落的環境教育之內涵。為探求一異文化社群世界中環境教育之意義,本文首先從反省環境教育自身的文化指出以科學的觀點為基礎並以解決環境問題為目的環境教育文化忽視了不同文化群體的主體性。環境教育是關心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並以教育過程摸索適切的發展方向的社會實踐。為探索原住民部落的環境教育,必須從部落社會裡發展與環境的互動關係談起,實際的案例是馬告運動中新光與鎮西堡部落的發展為個案,並以參與觀察法作為研究的策略。論文的分析架構主要以三個層次的問題觀看馬告運動中部落發展與環境的關係,分別為:第一、在社會運動的層次,原住民部落發展的議題如何被重視?第二、就部落發展歷史的角度觀之,參與馬告運動的意義何在?第三、在部落發展的實際情境中,如何繼續實踐馬告運動帶來的發展想像? 棲蘭山檜木林整理作業引起了環保團體、林業單位、學術界許多不同環境價值的爭辯。在爭辯之中,原住民運動以「馬告林區」之論述為原住民的環境觀與權利發聲,此一運動進而轉變為一籌設與原住民共管的新(馬告)國家公園運動,落實共管機制成為原住民重獲因殖民歷史而失去的山林管理權利,這正是馬告週邊原住民部落所面臨的歷史情境。但落實原住民部落重新自主管理山林仍有許多困難,首先,是如何凝聚族群內部共識建構自主治理的主體性;其次,需要克服的是培植自然資源管理的能力,方能有效並平等地與現代科學邏輯為主的管理制度共同管理山林。 鎮西堡、新光部落是最積極參與馬告運動的行動者,部落參與馬告運動的基本考量是部落的永續發展。在生態保育的時代裡,傳統文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住民社會援引生態保育的論述作為策略,以落實保育工作做為重振部落產業與文化的自主性發展途徑。部落參與馬告運動之原因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關的,鎮西堡與新光部落對資源握有較高的自主性、保有較多的傳統文化與多年的社造成果,這些基礎成為部落以共管機制作為發展方向的基礎。因此,提昇部落在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能量,落實以自主管理環境資源的發展方向,成為部落環境教育的重要考量。 在部落發展的層次,生態觀光的發展成為部落的新產業,也帶給傳統生態文化結合生態科學復振的契機,解說員培訓的課程成為部落內部的環境教育,亦成為部落對遊客的環境教育準備。另一方面,隨之而來的危機除了文化商品化的問題之外,面對部落的異質性並調整部落內不均衡的發展為另一挑戰。部落中缺乏公共的與平等對話的機制是在部落層次落實以部落主的自然資源管理的障礙,建構平等對話的均衡發展以及公共的資訊媒介成為未來可努力的方向。 最後,本研究總結原住民部落的環境教育必須以部落為主體面對時代的挑戰,與部落發展結合。另外,部落的環境教育往往需要結合現代生態科學知識與傳統文化的生態知識作為教育的內容、過程與目標。以做中學的方式學習實用性知識則是部落學習的特質。Item 島嶼公民環境素養之探討-以金門島為例(2003) 吳家凌個別區域環境的不同,適用的環境素養模式也必然會有差異,如何適度融入研究區域的特殊性,發展出一套地方適用的環境素養模式,是本研究探討的主旨。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島嶼公民環境素養」的架構及金門地區當地公民環境素養的相關內涵。研究過程採用「德爾菲法」(Delphi Technique)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諮詢小組成員共十三位,包括金門當地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及具有環境素養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歷經一次金門當地的焦點訪談及三回合的德爾菲法問卷調查,來確認其架構內涵的重要性及內涵的修正。 島嶼公民環境素養架構包含5大教學範疇及15項的教學目標,以及115項具有金門當地特色的環境素養內涵。5大教學範疇包括「對島嶼環境有基本的認識」、「對島嶼環境議題有覺知及敏感度」、「具有關切環境的情感及價值觀」、「具有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及「具有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本研究最後以所完成的金門環境素養相關內涵架構來檢視當地鄉土教材在環境素養方面呈現的狀態,分析結果發現,金門當地的鄉土教材,在認知及情意方面的相關內涵較為充足,而且當地的環境議題及藝術相關領域的內涵也十分豐富,整體看來當地的鄉土教材已包含了部分的環境素養內涵,然而未來有待加強的部份包括有島嶼相關概念的融入、全球島嶼環境議題的瞭解、藝術內容中環境意涵的融入、島嶼環境技能及行動能力的培養等。最後則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對於金門未來鄉土教學及後續研究建議。Item 小學校園水生池現況及其課題探索之研究(2003) 張蕙莉學校是學生生活的場所,優良的校園環境對於生活在其中的師生有許多的影響。而小學的校園中常見到各式各樣的水池,再加上教育部對於水生生物的認識,在課程上有一些相關的規定,所以學校中的水池成為小學校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設施。 研究者透過文獻的探討,探究影響校園規劃的一些相關思潮,並利用實地的訪談及觀察的方式,了解小學校園水生池的現況及在建置管理及教學上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找出這些現況及問題,與相關思潮間的一些關係與對話。 經由研究的歷程,發現四大類型的水生池及水生池在建置、管理及教學使用上發生的一些影響因素及課題,歸納出以下的幾點結論: 一、不同類型的水生池有其特色,這些特色受到不同思潮的影響。 二、校園水生池在建置上有許多的影響因素。 三、校園水生池的建置管理及教學上遇到許多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