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競技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2

本系於民國八十九年開始進行籌備會議及規劃工作,於民國九十年八月正式成立,定名運動競技學系,並於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完成第一屆碩士班招生。本系主要致力於培育優秀運動選手及專業競技運動教練,並進行提升競技運動之科學研究,以強化我國運動競技實力,增強運動競技能力,期提昇我國國際形象與表現。之後為求理論與實務結合,期以運動科學理論強化運動競技表現,於民國一○一年八月與運動科學研究所進行整併,下設運動競技碩士班與運動科學碩士班。而後為使運動科學能有更多的機會實際應用、使運動競技訓練能有更科學化的分析及規劃,於民國一○六年八月取消學籍分組整成運動競技學系碩士班,並以競技訓練組、競技科學組分組招生,學位名稱教育學碩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職業網球選手Djokovic與Nadal對戰比較研究-以紅土球場為例
    (2013) 廖上瑋; Shanp woei,Liao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Djokovic在2011年與2012年在發球局、接發球局、多拍擊球及關鍵分表現比較各階段得分比較研究。方法:觀看統計2011年與2012年兩年Djokovic對戰Nadal在紅土的五場比賽,以分析兩年對戰在發球局與接發球局各階段得分比較研究。結果:(一)、Djokovic的發球後攻擊比例,由2011年的50%降至2012年的40%,以及攻擊得分比例也逐年下降由76%降至67%,是為被破發的主要因素之一。(二)、Djokovic在發向反拍落點獲得的優勢逐漸降低(49%43%),2012年降低發向反拍落點(70%57%)並提高發向正拍落點的比例(25%35%),才得以維持發球優勢獲得的比例。 , (三)、兩人接發球在接向中間遭發球者攻擊的皆佔高比例,唯有Djokovic在接向斜線的回發球被Nadal攻擊的比例比Djokovic接向中間要高(斜線被攻擊為15%、中間被攻擊為11%)。(四)、兩人多拍的策略正拍多為斜線對峙為主(約70~80%),較有機會才會採取擊向直線空檔;反拍則是改變路線的比例比重複路線的對峙要多(改變路線約60~70%,重複路線對峙約30~40%),主要以反拍來使對手來回跑動。(五)、在面臨被破發球點時,Djokovic靠發球後一拍攻擊得分化解了最多的被破發球點(13分),Nadal則是靠防守化解最多(10分)。但兩人得分比例上,最高皆是發球後攻擊得分。結論:(一)、頂尖選手的比賽中,除了發球要搶直接得分外,發球後第一拍獲取攻擊機會及攻擊的穩定性也是相當重要的。(二)、接發球要有化解發球攻勢之能力,而能夠掌握控制落點的球,盡量要朝向兩個角度(直線、斜線)進行回擊,較能減少被發球者攻擊比例、甚至獲得接球上的優勢。(三)、頂尖選手在發球後進入多拍對峙時,多數選擇較掌握且能調動對手的對角球路,在將對手拉開且自己站穩的情況下才會採用冒險較具攻擊性的球路(直線變線球)。(四)、面臨破發球點關鍵分時,還是以發球直接得分及發球後強勢採取攻擊,較能在關鍵時刻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