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學習做勞工,同時做男人: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的交織之民族誌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7-12-??) 楊巧玲; Chiao-Ling Yang
    P. Willis的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出版至今已40年,促使後來的研究者視學校為一政治、社會、文化鬥爭的場域,並能了解青少年的身分認同如何在學校中形構而成,影響深遠,經典地位無庸置疑。本文著眼於其主要發現與論證,即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如何交織共構而成勞工子弟的身分認同,首先從四位一體的角度,分別針對其基本議題、技法、認識論、存在論進行評析,以期形成較為全面的理解;其次將焦點置於教育的範疇,探討這樣的經典著作對教育研究以及實務有何啟示,前者包括基本議題的深化與開創、民族誌研究法的貢獻與侷限,後者包括教育政策與學校改革、教師角色與師資培育;最後提出二點反思:教育研究應多著眼於教育政策的可能弔詭、教育機會均等既是基本議題也是終極關懷。
  • Item
    國中青少年友誼關係之研究
    (2011) 林婉雯; Wan Wen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生的友誼關係,並試著對友誼發展做普遍性的討論和差異性的討論,期望能從中分析出影響青少年友誼關係的特性及趨勢。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選取一個國中裡兩個不同特性的班級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參與觀察和訪談。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交朋友成為青少年來學校的主要吸引力之一,友誼發展也關係著青少年文化和青少年身心健康 二、青少年前期是友誼發展的重要階段,影響青少年友誼的因素複雜且多樣 三、不同性別在友誼關係的認知、發展、互動和穩定性上有著明顯的差異表現 四、青少年友誼受家庭背景區隔不大,但青少女較容易因社經背景差異出現比較的心理,青少男則較不受家庭背景影響 五、青少年友誼組成沒有學業成就上的區隔,但成績佳者有較高的同儕地位,成績較差者則友誼的選擇性較少 六、不同導師的帶班風格會產生不同的班級氣氛,進階會形塑出不同風格的青少年友誼關係
  • Item
    從泳池到大海--國中初任女老師與男學生性別互動之敘事探究
    (2012) 張家瑋
    本研究以敘事探究為取徑,以解決自己與男學生的互動困難為主要目的。一方面,我向內敘說自己的成長故事與初任故事,探究家庭與學校教育對我在性別與師生關係上的形塑,以及日後對我初任時與男學生性別互動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向外訪談六位國中經驗女老師,尋求更多的策略與男學生建立良好互動。最後,我觀看自己帶著敘說教師的策略回到國中教育現場後,我與男學生之間師生互動的轉變。 向內探究自我故事的過程中,我發現不管是家庭或是學校教育,都期望將我培育成嚴謹、乖順且凡事忍耐的性別特質;我和老師之間的師生關係,也偏向上對下的絕對權威以及疏離冷漠的互動方式。這些過去經驗所形塑出的性別特質與師生關係,使我在初任時面對男學生不同於我既有的性別特質與師生關係期待時,只會以個人權威與法制權威強制男學生合模。但是這樣的權威方式與男學生想要掌握權力的陽剛氣質又有所牴觸,因此造成更嚴重的師生衝突。 向外訪談六位國中經驗女老師與男學生的互動策略在「檯面上」與「檯面下」有所不同。檯面上,女老師為控制學生,和男學生的互動會以「比男學生還強」為主。具體策略包含:塑造陽剛形象、展現自我能力、講究原則;檯面下,女老師和男學生的互動則以「建立較平等的關係」為主。具體策略包含:對男學生多瞭解與肯定、以母親角色與男學生進行互動、融入男學生活動建立朋友關係以及師生協商找出雙贏方式。另外,六位經驗教師面對男學生帶有性意味的言語及行為,以「勇敢面對」、「出招反擊」以及「告知法律責任」為主要因應策略。六位經驗女老師與男學生的互動策略代表經驗女老師在性別特質上剛柔並濟且彈性多變。另外,現今師生關係雖仍以控制為主,但互動方式則強調亦師亦友。 帶著自我敘事探究的省思與敘說教師的具體策略,當我再次回到國中教育現場任教,我發現自己有更多的性別意識並能重構心中的師生關係。面對男學生,我也能運用更多元的互動策略以及彈性化的性別展演來促成較良好的師生互動。
  • Item
    高中生抗拒型態之研究
    (2008) 邱珮雯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高中生抗拒行為之型態及其抗拒來源,並試著瞭解不同階級、性別群體的抗拒來源及其型態是否具有共同趨勢或差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選取ㄧ所位於中產階級與勞動階級混雜學區之高中,從中挑選一個高一的班級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和訪談及文件分析。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高中生的抗拒來源主要在於對教育體制的反抗、對無趣生活的抗議、對限制 自由的反彈、對差別待遇的抗議、對課程內容的反抗、對教師教學的抗議以及對教師個人的不滿。 二、學生抗拒的來源導因於社會上升學主義高漲,抗拒來源越多的學生,反應越激烈。反之,抗拒來源較少者,反應較輕微。 三、女生對限制自由的因素產生較為顯著的抗拒行為,而男生則針對無趣生活產生抗拒。 四、抗拒升學體制的學生都以較激烈的方式進行抗拒。 五、高中生所呈現的抗拒型態可分為五種類型,包括偏激反叛型、見機行事型、逃避放棄型、遊戲玩樂型以及屈服順從型。 六、中上階級與勞工階級學生在抗拒型態上都有偏激反叛型與遊戲玩樂型,見機行事型與逃避放棄型只出現在中上階級,屈服順從型只出現在勞工階級。 七、成績的好壞會影響學生的抗拒型態及其抗拒來源。 八、背景相同的學生之產生不同抗拒型態,主要和抗拒的來源、學生對自己的期許、家庭的管教和價值觀有關。
  • Item
    臺北市國中學生多元智能發展之性別探究
    (2007) 鄭如芳; Ju-Fang Che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男生與女生多元智能發展情形,使用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國中二年級學生為對象,抽取860名有效樣本,以「多元智能取向量表」為工具進行研究。調查所得資料,使用獨立樣本t考驗、因素分析、多元智能光譜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統計完成後,從八個智能中各選取一位發展水準較佳的男生和女生進行訪談。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幾點發現: 一、根據統計分析發現: (一)男生和女生除了身體-動覺與內省智能以外,其餘六項皆有著顯著差異。男生數學-邏輯、自然觀察者智能較佳,女生語文、音樂 、空間與人際智能較佳。 (二)男生的數學-邏輯和語文智能有高度相關,內省和人際智能有高度相關。 (三)智能分佈水準方面,男生在數學-邏輯智能呈現近似負偏態分佈、音樂智能呈現近似正偏態分佈。女生在數學-邏輯智能呈現近似正偏態分佈、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呈現近似負偏態分佈。 二、根據訪談分析結果發現,個案男生與個案女生於同一個智能,表現出不同的邏輯思考與興趣,並受到其他智能交互運作影響。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於促進男女生多元智能發展的教學,以及後續研究方面提供建議,做為後進之參考。
  • Item
    國小六年級學生友誼關係之探究
    (2014) 郭蓉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友誼關係,並試著對班級中的友誼團體做普遍性與差異性的討論,期望從中分析出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生友誼關係的因素。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於友誼的定義。 二、描述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生友誼關係之因素。 三、描述國小六年級學生與朋友的相處情況。 四、分析國小六年級學生的友誼關係和階級或性別的關聯。   而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選取一個國小班級內三個不同特性與背景的友誼團體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參與觀察與訪談。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青春期前期是友誼關係發展的重要階段,影響友誼關係的因素複雜且多元。 二、不同性別學生在友誼團體的界線、互動與發展上有明顯差異。 三、導師是影響同儕與友誼關係的重要人物。 四、女生友誼團體的互動與家庭背景關係密切。
  • Item
    國民中學營造多元文化教育的校園環境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國中為例
    (2014) 沈敬嵐; CHING-LAN SHEN
    本研究旨在以多元文化教育的思維探討國民中學的校園軟硬體環境,與學校教師、職工、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的訪談、文件等資料,分析社區國中校園環境軟硬體在性別及特殊例外性議題的符合程度,藉由上述的瞭解,促進校園軟硬體環境的改善。本研究係採用質性研究法,運用廿二名國中學生(女學生九名、男學生八名,特殊例外性學生五名)的焦點訪談與八位教職員工、家長、社區人士的深度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探討校園軟硬體環境符合多元文化的狀況。以下將依據研究結果,說明獲致的結論。 首先,在校園場館設施、空間規劃及使用規定兼顧性別需求,運動設施空間、圖書館等場館應依性別需求適度規劃其軟硬體內涵,教師偶有讓學生感到不適的刻板印象發生,故應結合多元文化教育題材之性別議題在教學活動中。無障礙設施硬體未能依使用者角度考量,故亦有改善空間,同理心滿足特殊例外性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與同儕奧援是必要元素。 其次,校園環境符合性別議題的程度,教師無論在幹部指派及分配任務都會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且學生性別刻板印象亦受老師班級經營影響;營造性別平等校園環境可有不同作法,如事務分工及班際競賽都為可採取的方式:女廁在數量及面積上應予改善,且要考量學生實際需求,而學生可從參與空間美化布置來促進性別平等。 最後,校園環境符合特殊例外性議題的程度,需要主動協助滿足特殊例外性同學的需求,且可將特殊例外性議題融入教學;多元課程對特殊例外性學生的學習效果實可以有效提升,在特殊例外性學生學習過程需主動予以關懷;最後需積極主動關懷特殊例外性學生,亦可針對特殊例外性學生需求予以全方位關懷。 綜合本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對性別議題及特殊例外性議題校園軟硬體環境相關之建議,期望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能在國中校園具體實踐。
  • Item
    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
    (2008) 呂美蓮; Lu Meil-Li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分布情形,以便了解課文中背後的潛藏性別意識。本研究以三大版本(南一、康軒、翰林)作為分析對象,採內容分析法,針對教科書中內文及圖片,將性別偏見的類型分為:語文偏見、刻板印象、比例不均、以及偏差失衡四大類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有以下七點結論: 一、在教科書中,對性別的用語,仍以單一性別為主。 二、在男女人格特質上的表現,在外表形象上有明顯的差異,存在著刻板印象;在性格特質上,彼此仍有差異,唯在男性偏向女性化特質上,有顯著的差異。 三、職業角色分工明顯存有刻板印象:男性職業多元化,女性職業形象被窄化。 四、家庭角色仍呈現男外女內的分工型態,女性幾乎扮演照顧家庭、受支配的角色,仍舊呈現出傳統社會性別刻板與僵化的情形。 五、在作者人數、插圖以及題文與內文主要男女比例上,男性出現的次數遠多於女性,女性受到忽視是明顯的,整體上性別比例呈現性別懸殊的現象。 六、教科書傑出人物的舉例,多半以男性為主。 七、女性在社會貢獻所舉的範例與被提及次數以及對社會的貢獻,明顯被忽略與排擠。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教科書編製、教師教學及後續研究的方向分別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以遊戲帶入性別融入之教學設計
    (2018) 呂欣怡; Lu, Hsin-Yi
    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性別議題與分析性別平等教育概念。試從性別平等教育發展來建立三維的理論架構,並以議題為軸心分析三維面向中隱含的爭議概念與脈絡。第一維度為性別之權力面,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分析從姓氏生育、刻板印象以至於家務分工之概念,第二維度為性別之性/慾,探討愛滋病汙名化和同志汙名化議題,以及對性教育的概念分析,第三為維度是性別之認同,探討跨性別者以及整形和身體樣貌之議題。 研究方式以行動研究,先分析台灣師範大學之碩博士論文,針對性別之概念研究取向,以三維架構做分布圖並修訂,再以教師共備討論模式,帶入《扮家家遊》這套桌遊的性別教學。課程在國中八年級輔導課程試作後,挖掘英文相關之教學素材,引導學生以體驗的方式思考性/別,最後分享教材於線上社群。 研究結果如下: (一) 論文分析中,在第一維度廣而多,二、三維度少而深,研究中因文本會重疊,整合二三維度。英語領域第一維度傾向於幽默的語意理解,而非破除刻板,而文本的討論,較容易出現第二、三維度的題材。課程中,以人權角度帶入較為容易。 (二) 性別相關概念,以光譜的方式,區分性別概念爭議度,爭議度大者,宜引入客觀資料。 (三) 性別刻板過程中,其外圍概念包含身體侵犯、強弱美醜、男性照護迷思,而台灣跨國女性主義的討論,則包含了買賣式婚姻、婆媳議題與家暴。移除恐懼,才能回到人的本質。 (四) 第二維度性與慾,在校園性平事件處理中益發重要。課程中較難脫離課本提及。 (五) 輔導課程試行後,英語課程融入可使用於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練習中,使用他者與神入的概念。形容詞中比較級最高級的課程,可以帶入身體意象。
  • Item
    高中階段青少年流行音樂的階級與性別差異-文化消費與生產之分析
    (2006) 柯雅華
    【中文摘要】 流行文化蘊含重要的社會意義,是人類文化實踐的體現,其中流行音樂與青少年閱聽人生活息息相關,而本研究即透過探討青少年與流行音樂的互動關係,瞭解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及流行文化所顯現的意義,並分析階級及性別結構因素對青少年流行音樂消費與生產所產生的影響。本研究採質的研究法,主要運用問卷、訪談、觀察以蒐集資料,研究對象為台北市自由高中(化名)二年級男生班與女生班學生,而透過研究發現與綜合討論,分析異同之處,提出主要差異在於: 一、較高階級青少年能從「音樂角度」精細分析。 二、流行音樂是較高階級活動的「附屬品」,但中下層階級普遍接受,其中女性較男性更能接受流行音樂。 三、較高階級青少年接觸須「刻意尋找」,中下層階級則是「自然接觸」。 四、較高階級青少年購買流行音樂傾向「典藏價值」,中下階級則是「經濟考量」,然中下階級女性樂迷有較多購買現象。 五、較高階級青少年偏向「輕柔曲風」,中下階級青少年則偏向「重節奏」,但並非全然對立甚至有變動的現象。 六、中下階級女性於流行音樂文本選擇時,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壓力較大於中下階級男性。 七、女性受訪者較會宣示自己所喜愛的流行音樂,男性受訪者較不會生產此種宣示。 八、較高階級青少年較少改編流行音樂文本,中下階級青少年則會娛樂式地改編流行音樂歌詞。 九、較高階級青少年較少因流行音樂而學習樂器,而中下階級女性樂迷有較多學習樂器、學習語言的現象,並以自學為主。 最後,針對本研究面臨的限制及未來研究可行方向提出相關建議,供後續研究者參酌。 關鍵詞:流行音樂、青少年、性別、階級、文化消費與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