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家長參與、科學學習動機與偏鄉地區國中生科學學習成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09-??) 謝曼盈; 張景媛; Manying Hsieh, Ching-Yuan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偏鄉地區國中生家長參與、科學學習動機與一年後科學學習成就三者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為425 位八年級國中生,包括221 位男生和204 位女生,平均年齡為14.36 歲,標準差0.48 歲。研究工具為阿拉巴馬教養量表兒童版的正向親職、家長參與分量表,以及國中生科學學習動機量表,以套裝軟體IBM SPSS 18 和Amos 20 進行資料分析,使用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考驗,並採取兩階段的分析策略:第一階段考驗研究的測量模式;第二階段考驗研究的結構模式,再以多群組分析以考驗假設模式的跨性別不變性,以拔靴法(bootstrapping)考驗科學學習動機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支持家長參與、科學學習動機、科學學習成就之間的理論關係,顯示假設模式具有跨性別的不變性,且科學學習動機在家長參與和科學學習成就間扮演部份中介變項的角色。綜上,研究結果顯示偏鄉地區家長參與越高,子女一年後的科學學習成就越高,當家長的陪伴能適當引發和鼓勵子女的科學學習動機時,更能有助提昇學生的科學學習成就。研究結果與Coleman的社會資本理論一致,並支持Grolnick 與Slowiaczek 的所提出的動機模式。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促進偏鄉地區學生科學動機之相關建議。
  • Item
    知情意整合的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4-03-??) 藍雅慧; 張景媛; YA-HUI LAN; CHING-YUAN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