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國中基測量尺分數計算方式之探討
    (2007-11-11) 邱佳民; 曾芬蘭; 宋曜廷
  • Item
    小班就比較好嗎?以國中基測成績檢驗班級大小效應
    (2007-10-01) 宋曜廷; 曾芬蘭; 陳欣宜; 邱佳民
  • Item
    以縱貫學業表現檢驗大魚小池效應與見賢思齊效應
    (臺灣心理學會, 2012-09-01) 宋曜廷; 黃瓅瑩; 郭念平; 曾芬蘭
    在社會比較效應中,大魚小池效應和見賢思齊效應是最常被探討的,不但在學業自我概念的變項上累積許多實徵證據,後續研究更指出這些效應可延伸至學業成就。然而,無論是大魚小池效應或見賢思齊效應,在與長期學業成就相關的研究上皆缺乏合理的驗證標的。因此,本研究在兩方面延伸並擴充以往的研究:首先,在變項檢驗方面,同時以兩種縱貫性的學業成就-在校成績和標準化大學入學考試成績-來檢驗大魚小池效應和見賢思齊效應。其次,在檢驗方法上,除以整體學校分析法來重複驗證過往的研究結果外,另創相鄰志願學校比較法,來比較學業能力相近的高軌學校底端學生和低軌學校頂端學生的學業成就差異。本研究發現,當以在校成績為依變項時,整體學校分析法和相鄰志願學校比較法都支持大魚小池效應而未支持見賢思齊效應,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致。然而以標準化測驗為依變項時,整體學校分析法和相鄰志願學校比較法都未支持大魚小池效應,也都未支持見賢思齊效應。
  • Item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信度與效度分析研究
    (中國測驗學會, 2013-03-01) 王德蕙; 李奕璇; 曾芬蘭; 宋曜廷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自2007年正式加考寫作測驗以來,外界對於寫作測驗的評分者一致性,以及每次只考一個題目是否足以評量到考生的寫作能力,始終非常的關心。加上國中基測屬於高風險測驗,考生人數眾多,影響極鉅,以及國內外在寫作測驗信效度研究上的不足,因此實有必要進行寫作測驗信效度之研究。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二:首先為探討「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簡稱「國中基測寫作測驗」)的信度,以類推性理論為主,輔以評分者一致率與評分者間相關等數據,作為驗證信度的依據;其次,蒐集命題設計、評分流程、寫作分數與其他效標的關聯等各種效度證據,以驗證寫作測驗之效度。期望透過本研究結果,一方面能提供測驗實務界關於高風險考試中如何監控與提升寫作測驗信度與效度的作法,另一方面可以讓社會相關人士了解「國中基測寫作測驗」的信度、效度之實徵證據。而研究結果也顯示「國中基測寫作測驗」確實具有良好之信度與效度。
  • Item
    「中學生考試壓力量表」之編製及其信度與效度之分析
    (中國測驗學會, 2013-06-01) 宋曜廷; 王雅鈴; 趙子揚; 陳佳蓉; 曾芬蘭; 黃瓅瑩
    考試壓力(examination stress)是全球的共同現象。然而,本研究發現以往的測量工具只將一般考試視為壓力源,並只將焦慮反應視為個人面對壓力時的反應。因此,本研究擬擴充考試壓力概念之下的壓力源以及個人反應,並編製「中學生考試壓力量表」。本研究將考試壓力分為「生理焦慮反應」、「認知及行為反應」,以及「社會期待及社會比較知覺」等三個向度,進行考試壓力量表之編製。經由922位學生的預試以及2,291位學生的正式施測,三個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Cronbach's α分別為.90、.87以及.88,整份量表信度為.93,具有良好的信度。在效度方面,以驗證式因素分析檢視考試壓力的概念,結果顯示三個次向度的模式是可接受的模式,且比單向度模式佳。同時,在測量不變性的分析之中,本量表在不同性別之下具有測量不變性,此結果為本量表提供建構效度的證據。最後,本研究將針對考試壓力理論進行討論,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從學校本位評量反思台灣擴大免試入學方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06-01) 宋曜廷; 周業太; 林秀珊; 吳佩嶼; 曾芬蘭
    教育部推動的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在作法與理念上和澳洲與香港所執行的學校本位評量有雷同之處。兩者都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提供其適性與優質之教育機會;同樣需仰賴教師之專業素養,以提高教學與學習品質;此外,皆採計在校成績作為入學申請依據,弱化高風險測驗之角色。因此,國外所執行利用學校本位評量作為入學與考試制度的變革方案之利弊得失,可以作為臺灣的改革參考。本研究目的在於融合校本評量之施行理念與作法,歸納出教育主管機關之政策規劃、教師之信念與專業、社會之態度與支持,以及執行期程和程序等四個可能影響校本評量實施成效之因素,針對現行免試入學方案提出具體建議,期能作為該方案全面實施前,相關政策調整之參考依據。
  • Item
    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學習成就落差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2011-02-01) 宋曜廷; 邱佳民; 張恬熒; 曾芬蘭
    學習成就落差是國內外教育研究相當重要的議題之一,但對於研究成就落差之實徵研究卻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將從學生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分數來分析近年臺灣地區學生之學習成就落差狀況。本文之研究目的有二:一、了解臺灣不同社經地位、不同族群、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不同學校類別之學生學習成就表現;二、了解近五年來臺灣學生成就落差變化之趨勢。本研究以2004年至2008年參加第一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之國三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社經地位、族群類別、都市化程度及學校類別等變項與學習成就落差之關連。研究結果發現,各科之學習成就落差的確存在於不同社經地位、不同族群類別、不同都市化程度和不同學校類別的學生。不同年度的不同群體間之落差以時間序列長期趨勢分析,發現英語科、國文科和基測總分隨著年度變化其落差越大。
  • Item
    國中基測英語科雙峰分配探索
    (中國測驗學會, 2010-03-01) 萬世鼎; 曾芬蘭; 宋曜廷
    國中基測英語科的雙峰分配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各界的關心和研究,本文的重點不在探討社會影響或教育政策,我們的重點將擺在利用現代測驗統計技術,去探索雙峰分配背後的特性和成因。我們首先驗證雙峰不是試題特性影響所造成的,再驗證左側峰很可能是隨機猜測造成的,最後利用答對題數分配的模擬,得到的結果如同我們推論的假設,雙峰的成因來自於過大的能力變異和英語出題的門檻,造成一大半的人覺得題目很簡單,形成負偏態;另一大半的人卻覺得題目很難,形成正偏態,而這些人又表現出猜測行為,最後就形成我們所看到的古典分數的雙峰分配。
  • Item
    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班級規模效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6-01) 宋曜廷; 邱佳民; 曾芬蘭; 劉欣宜; 陳柏熹
    班級規模對教學歷程和學習成果的影響向來在教育政策和教學研究文獻中備受矚目,但臺灣目前探討班級大小和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的實徵研究十分有限。本文之研究目的有三:一、探究臺灣地區國民中學階段班級規模與學生學習成就的關聯;二、探討如果班級規模效應存在,學校的屬性(公私立)會不會影響此種效應的大小;三、探討如果班級規模效應存在,學校的所屬城鄉的都市化程度會不會影響此種效應的大小?本研究以參加2005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273,418名應屆畢業國三學生為對象,透過線性階層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探討班級大小、學校屬性、學校所在地都市化程度等主要變項對於學生國中基測成績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臺灣地區的國中,班級規模愈大,成績顯著愈高,且此種現象在公立國中比私立國中明顯,此種現象在低都市化所在地的學校較中都市化和高都市化所在學校更為明顯。這些發現與歐美各國所發現的小班效應有明顯不同,本研究提出「成就排比模型」(achievement-sorting model)來解釋相關發現。
  • Item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的回顧與展望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2007-12-01) 宋曜廷; 許福元; 曾芬蘭; 蔣莉蘋; 孫維民
    本文旨在說明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從開始研發至今,為因應不同階段的變化與發展,所提出的相對應規劃與對。並藉由回顧過往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整理出執行此計畫歷程中所累積的標準化測驗編製經驗、量尺計分系統的建置、一綱多本的試題版本檢核、寫作測驗的評分機制及所開發建置的資訊系統與相關的研究資源。希望能藉由本文的提出,能提昇國內學習成就標準化測驗相關技術的研究。最後並提出基本學力測的後續定位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