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相遇的時刻-一位國中輔導老師陪伴學生的敘事研究
    (2011) 許維峰
    本研究旨在從我陪伴學生的經驗中,探討我與學生相遇及非相遇的師生關係內涵、相遇在教育中的意義及我是如何在教育現場與學生相遇。研究方法採用敘事研究法,除了我的自我敘說外,也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五位學生接受訪談,並依據Lieblich等人(1998)提出的「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分析模式進行資料分析與整理。研究發現如下: 一、我與學生相遇之師生關係的內涵為(1)像朋友般的師生關係;(2)像「第二個」家人般的師生關係;(3)像與「生命導師」互動般的師生關係;(4)處處皆可相遇。 二、我與學生非相遇之師生關係的內涵為(1)上對下的關係;(2)角色關係。 三、我認為相遇在教育中的意義為(1)相遇讓老師成為真實的存有;(2)相遇讓老師得著滋潤,獲得感動與力量;(3)相遇讓老師的心境超越義務性的情感工作,進入自發性的情感工作;(4)相遇讓老師發揮影響力,由內而外的轉化學生;(5)相遇可以提供學生安全堡壘,轉化家庭失能的社會現象;(6)相遇避免學生被物化;(7)相遇讓學生不再壓抑自己,在生命導師的接納引導下,在關係中成為真實的人;(8)唯有相遇,才能真正地陪伴。 四、我如何與學生相遇為(1)省思角色的「應該」,以人的樣貌與學生交流;(2)放下印象、暫緩意圖,以開放的態度直接與學生對話;(3)建立安全信任,以尊重敞開的心關懷回應學生;(4)放下單向的獨語,以積極的傾聽感受回應學生;(5)相信人性的美善,以真實的自我投入關係;(6)超越對外在表現的專注,以人性的本然接觸學生的內心世界;(7)放下知識為主體的專業迷思,以整全的存有與學生交流;(8)覺察倫理的迷思,以坦然的態度接受相互的滋養;(9)放下單一價值的偏頗,以多元的眼光欣賞學生整全的存有;(10)超越表面的批判,以同理的心情體貼學生的需求;(11)超越對成果的專注,以陪伴的心情支持學生生命成長。 最後,研究者進行綜合討論,並提出研究限制與建議,以及研究者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