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國小高年級兒童人際關係困擾與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研究
    (2011) 鄭曉楓; Hsiao Fng Che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高年級兒童人際關係困擾之相關議題,並透過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以理解對兒童人際關係困擾之協助情形。其包含了兩個子研究,研究一目的在於了解人際關係困擾兒童之個人特質、問題成因、人際衝突事件、增進的關鍵與策略、優勢,以及其未來所需要培養之優勢。研究二目的在分析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並了解親子關係、兒童人際關係在諮商歷程中的改變情形。 研究一訪談11位國小高年級導師和9位心理師,並使用共識質性研究作為資料分析之方法。研究結果發現,人際關係困擾兒童的共同特質是渴望朋友和情緒控制差;其優勢為忠誠度高、樂觀、熱心服務、率直,以及堅持;影響孩子人際關係因素包括家庭結構與功能、父母因應孩子問題的能力、父母教養態度與方式等;改善兒童人際關係策略和關鍵有社交技巧學習、釐清人際事件的原委,以及關係建立;自我節制、幽默與感恩是人際關係困擾兒童未來所需培養的優勢。 研究二之研究參與者為8對親子個案,每對親子進行每週一次,每次約60分鐘,共進行6-8次諮商,以紮根理論進行分析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和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諮商前期的重點為安頓家長身心、從問題以外開始、創造正向意義與情緒,以及強化親子溝通。諮商中期著重家長賦能、發掘兒童之優勢,以及啟動正向循環。諮商後期包括擴大正向經驗於生活、確認親子關係的優勢。諮商效果的部分,兒童認為能主動分享和參與活動、情緒較為穩定且較快樂、自信增加,以及態度較為積極。親子關係部分,家長學會傾聽、尊重和支持孩子,親子溝通品質提升、情緒較穩定,能與孩子形成工作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