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金融人才性格測驗對工作績效、工作滿意與留任意願之效標關聯驗證─以P銀行為例
    (2015) 張育菱; Chang, Yu-Ling
    金融業是國家整體經濟之核心,其經營是否健全,對一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由於金融從業人員的工作幾乎每日都要經手大筆金錢與客戶機密資料,具有高度之敏感性,因此,金融產業對於其業內從業人員之人格特質尤為重視,故運用人格測驗作為從業人員的篩選工具有其必要性。研究者所任職之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測驗中心,為使金融產業人才評鑑工具更臻完備,促進我國金融機構選才精確性與適切性,特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合作,以國內金融從業人員作為常模,專為國內金融產業訂作專屬人格測驗─「金融人才性格測驗」,且為提供「金融人才性格測驗」有力之效度證據,本研究特與P銀行合作,採立意取樣方式,以P銀行櫃檯人員、帳戶管理員為研究對象,以「金融人才性格測驗」、「明尼蘇達工作滿意度短式量表」、「留任意願量表」以及個案銀行提供近三年績效考核分數作為研究工具,透過Pearson相關檢定、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人格特質、工作績效、工作滿意、留任意願之間的相關性,並驗證本研究以明尼蘇達工作適應理論為基礎建構之各變項間關聯模式以及兩類目標職務適性特質,以了解「金融人才性格測驗」應用於個案銀行目標職務之甄選效度,以利提供該行進行目標職務甄選之參考指標。本研究共計分別發出208份研究測驗及問卷(含櫃台人員99人、帳戶管理員109人),回收187份(含櫃台人員89人,帳戶管理員98人),回收率90%。 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以工作適應理論假設之人格特質、工作績效、工作滿意、留任意願關聯模型成立。其中,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工作績效、留任意願相關性顯著,且人格特質對工作滿意有顯著之預測力,並可透過工作滿意間接預測留任意願。此外,透過結構方程分析,P銀行櫃台人員主要適性特質為親和性、服務性、謹慎性;帳戶管理員主要適性特質為開放性、親和性、服務性。綜合上述,以P銀行櫃台人員、帳戶管理員為例,藉由「金融人才性格測驗」應可有效了解目標人員工作績效、工作滿意、留任意願情形,並可作為未來相關人員甄選時之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