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灣高中職學生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2016) 張月馨; Chang, Yueh-Hsin
    本研究旨在檢驗高中職學生的家庭功能、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並進一步探討家庭功能是如何透過憂鬱傾向之中介途徑,來對網路成癮造成影響。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2,170位臺灣高中、職學生進行研究。研究工具包括家庭功能量表簡版、柯氏憂鬱量表,以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本研究以皮爾森相關來考驗各變項間之關係,並使用結構方程模式來檢證家庭功能與憂鬱傾向對網路成癮之預測,以及憂鬱傾向在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之中介模式。研究結果發現:(1)高中職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13.42小時(標準差為15.43小時),其中,平均每週花在非課業相關的上網時間為11.22小時(標準差為14.29小時);(2)家庭功能的「衝突性」和「情感涉入」與網路成癮呈顯著正相關,家庭功能之「凝聚力」、「情感表達」、「溝通」、「問題解決」、「獨立性」及「家庭責任」,與網路成癮總分呈顯著負相關;(3)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呈顯著正相關;(4)家庭功能中的「衝突性」和「情感涉入」與憂鬱傾向呈顯著正相關,家庭功能中的「凝聚力」、「情感表達」、「溝通」、「問題解決」、「獨立性」及「家庭責任」,均與憂鬱傾向呈顯著負相關;(5)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的預測力會因憂鬱傾向的加入而顯著降低(z = -8.64,p< .001),意即憂鬱傾向在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的預測關係中,具有部分中介效果,且該部分中介模式具有良好之模式適配度(χ2(df = 53)= 1085.18、CFI = .95、NFI = .95、NNFI = .94、RMSEA = 0.062)。本研究結果檢證高中職學生的家庭功能(社會因素)和憂鬱(心理因素)對網路成癮之影響關係,且研究者依此發現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處遇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