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大學轉學生轉學適應與復原力之敘事研究
    (2022) 陳冠穎; Chen, Guang-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轉學生的轉學適應與復原的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從四年制大學轉學至另一所四年制大學、曾在大學轉學後面臨適應的困難,並已從中復原之大學轉學生參與研究。有二男二女,年齡介於21—23歲、就讀於大學三年級到五年級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大學轉學生的轉學與適應經驗、轉學動機、轉學過程及轉學後所面臨挑戰,以及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類別與內涵。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轉學生在轉學後的第一個學期受適應問題衝擊較大,且可能面臨多元的問題與挑戰;轉學後適應的狀況可能受轉學前的期待與轉學後生活間的落差所影響。(二)大學轉學生的轉學動機包含:高中有明確目標、考試失利、原校園環境不符期待、證明自己、家庭因素、較好的生涯發展等六項因素。(三)大學轉學生在轉學過程與轉學後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課業、人際、身心、與學校連結、其他因素等五個層面。(四)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內涵豐富,可分為外部與個人兩向度,其中包含:外在關係支持、外部資源連結、個人因應方式、個人特質與信念等四個類別。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欲轉學大學生、已轉學大學生、大專院校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