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以資源保存與復原力觀點探討青年待業者待業歷程之經驗
    (2022) 陳波蓉; Chen, Po-Jung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青年待業者進入待業歷程其資源和復原力流動的變化,聚焦在當青年進入待業歷程時,青年本身所具備之資源在待業歷程中產生何種變化,以了解環境脈動下的條件如何影響青年從待業至求職的經歷,以及復原力如何在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間被啟動,以協助青年產生動態適應之歷程。研究方式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資料搜集方法,5位受訪者為曾經待業年齡介於18至29歲之青年,以「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經過開放編碼後,一共找到78個屬性,進而歸類出23個次類別;最後經過主軸編碼再從23個次類別歸屬出7個類別與4個主類別,四個主類別分別為:「緩衝階段」、「維持控制階段」、「自我轉化階段」與「資源平衡階段」,各階段有其對應的屬性與類別。研究結果再透過「資源保存」和「復原力」觀點共同探究「青年待業者之待業歷程」的過程與變化。研究發現:1. 青年待業者能以彈性方式因應不同階段的自我與環境限制因素;2. 以資源流動觀點看待該歷程,可得知青年待業者追求個人期待與社會現實平衡、雇主認同與自我滿意之平衡,以及個人資源實為待業歷程中最重要之資源;3. 以復原力觀點看待待業歷程,可得知待業歷程不僅是一個充滿復原力的歷程,且在待業歷程中,家庭層面的復原力為安全堡壘,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復原力則互相影響。本研究探究青年待業者於待業歷程中隨各階段「資源保存」與「復原力」之變化,最終青年可獲得平衡與調適進入就業。研究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