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的比較研究
    (2012) 陳亭妤; Chen, Ting-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的母親,其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身心健康之差異。研究者首先聚焦於背景變項,探討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在各個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間的差異;接著回到本研究的主題,探討一般生和特教生在三個依變項上的差異;接著,分析三個依變項之間的相關性;最後,探討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對身心健康的預測力。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樣本來自臺北市的12個行政區共16所公立國民小學,就讀於1至6年級的學童之母親,有效樣本人數合計670人(374位一般生母親、296位特教生母親)。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工具包括「國小學童母親親職壓力量表」、「國小學童母親因應策略量表」及「身心健康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其親職壓力有顯著差異;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就業狀況、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其親職壓力有顯著差異,控制信念的得分亦會因不同的就業狀況有所差異。 二、 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是否有宗教信仰,其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就業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是否有宗教信仰,其因應策略有顯著差異。 三、 國小一般生母親的孩子年齡、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其身心健康有顯著差異;國小特教生母親的就業狀況、婚姻狀況、家庭總月收入不同、是否有宗教信仰,其身心健康有顯著差異。 四、 國小特教生母親之親職壓力大於一般生母親,其中以資源支持帶給母親的親職壓力程度最大。在「內控」向度上,一般生母親的得分較高,在「外控」向度上,特教生母親的得分較高。 五、 面對問題與壓力時,特教生母親較一般生母親易採取「淡化問題」和「承擔情緒」的因應策略。 六、 國小一般生母親較特教生母親身心健康狀況佳。 七、 國小一般生母親和特教生母親在「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和「身心健康」兩兩之間皆具顯著相關。 八、 親職壓力和因應策略變項能有效預測國小一般生和特教生母親的身心健康。 根據上述,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學校、政府機關、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