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幼兒主要照顧者正念教養之相關因素探討暨正念親職團體介入之效益研究
    (2023) 陳怡婷; Chen, Yi-Ting
    正念運用於親職,在國外已有近二十年的實證研究,然而國內鮮少探討主要照顧者正念、自我慈悲、正念教養與幸福感的關連性研究,以及正念運用於親職團體的實證性研究。現階段研究已知,正念、自我慈悲越高,越能減少主要照顧者的心理壓力,提升主要照顧者幸福感,提升正念教養能力。然而,針對不同依戀狀態之主要照顧者,其正念、自我慈悲、正念教養,與主觀幸福感的關連性尚不清楚。此外,成人依戀延續早期親子依附關係,會透過代間傳遞給下一代,相關研究已說明,提升個人的正念,能夠修復原先不安全的依戀模式,成為習得的安全依戀。儘管如此,以正念親職的團體介入,談論修復成人依戀的研究效果較少。目前研究顯示,團體治療介入主要效益為減低主要照顧者壓力,對於提升主要照顧者幸福感、降低幼兒情緒行為困擾,效果不一。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一、了解幼兒主要照顧者之成人依戀、正念、正念教養、自我慈悲、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二、整合正念認知治療、正念自我慈悲、人際神經生理取向之心理治療理論,建立心智省察力取向MAP正念親職團體之理論基礎。本研究有兩項子研究:研究一透過網路問卷招募419位幼兒主要照顧者進行量表施測,透過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相關變項間的關聯性。結果顯示,主要照顧者的焦慮依戀、迴避依戀透過降低正念的部分中介,降低主觀幸福感;主要照顧者的焦慮依戀、迴避依戀,透過降低正念的完全中介,降低正念教養;主要照顧者的焦慮依戀、迴避依戀,透過降低自我慈悲,降低情感性的幸福感,降低正念教養;研究二招募84位幼兒主要照顧者進行14週,共10堂的團體介入性實驗研究,瞭解團體成效,其中實驗組為51位成員,對照組為33位成員。結果顯示,實施介入團體後,實驗組之焦慮依戀、正念、自我慈悲、正念教養、主觀幸福感優於對照組,但在迴避依戀、幼兒情緒發展上並無差異。本研究結果,有助於臺灣幼兒家庭教育相關單位,在辦理親職教育團體時,提升團體處遇成效,並能促進主要照顧者之心理健康,進而提升教養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