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當男人走入婚姻-初婚期為人子/人夫之經驗敘說
    (2020) 馮暄諭; Feng, Shiuan-Yu
    本研究旨在探討初婚期男性為人子/人夫角色的適應歷程經驗,並理解影響其適應歷程的關鍵因素。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四位29至40歲、婚齡在五年內,且已有生育孩子的初婚期男性作為研究參與者。資料搜集以半結構訪談方式進行,並以敘說研究中「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以理解初婚期男性為人子/人夫角色的適應歷程經驗,以及影響其適應歷程的關聯因素為何。 研究結果呈現四位初婚期男性在適應歷程中的各項主軸,及其所涵蓋的各項主、次類別,並針對單一主軸做跨個案分析,以探討主軸內各主類別元素之異同。最後於跨個案適應歷程分析中,提出本研究所發現三條初婚期男性之適應歷程路徑,並說明影響適應歷程的關鍵因素。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依下列各點進行研究討論(一)不利的背景條件與關係型態使男性平衡婆媳關係的困難度增加、(二)有利的背景條件與關係型態將拓展男性文化傳承的可能性、(三)初婚期適應策略受男性原生家庭背景養成所影響、(四)男性在婆媳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婆媳互動方式為交互影響、(五)男性接受資源的同時亦須付出心力平衡關係、(六)男性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影響其面對婆媳關係時之態度、(七)男性增加人父角色後有感並願承擔更多責任,並針對初婚期男性提供資源及功能運用上之建議,以及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