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網路成癮的診斷準則與評估工具:發展歷史與未來方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9-??) 施香如; 許韶玲; Hsiang-Ju Shih; Shao-Ling Hsu
    本文旨在透過文獻回顧,統整近二十年來網路成癮的診斷準則與評估工具的論述與應用情形,並嘗試在此發展脈絡中提出對未來實證研究與臨床實務的具體建議。在網路成癮多元且紛歧的學術命名下,我們分別以物質依賴、衝動控制疾患及有問題的網路使用三類診斷準則來檢視其視框,並加入近期有關代償性的網路使用與腦造影/神經心理的研究發現,以整理網路成癮的診斷指標之發展現況;再針對目前常見的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實證研究進行檢視,以探討相關工具的可用性。研究結果發現:網路成癮雖與許多心理疾病有共病的現象,但不宜以精神病理指標作為診斷的唯一依歸,發展已久的評估工具雖已藉由各種方法驗證其心理計量品質,然而迄今仍未達成共識,而評估工具的應用也由單一量表轉向多元向度與方式。我們建議未來研究應納入使用者的經驗作為理解此現象的主軸概念,並據以發展出概念化模式來確認網路成癮的核心構念及發展歷程,以重新省思診斷指標與評估工具的發展與運用。在臨床實務工作上則宜全面性地理解網路成癮者的經驗,並據以針對網路成癮者的動機、需求與行為特徵,提供可行的治療方向與策略。
  • Item
    網路成癮是一種心理疾病嗎?從實證輿論述文獻的脈絡檢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6-??) 許韶玲; 施香如; Shao-LingHsu; Hsiang-Ju Shih
    本文主要目的乃在透過文獻的回顧與整理,從實證與論述文獻的脈絡,梳理出學術研究看待網路成癮現象的視框轉變情形,結果發現,病態的疾病觀到非病態的適應觀之視框轉變趨勢正在形成。一方面,疾病觀點的本質探究使得物質依賴之視框逐步挪移到目前受到最多研究支持的衝動控制病患。另一方面,受到共病研究發現的影響,網路成癮是一個獨立存在疾病的這個視框成為尚待檢驗的命題;此外,非疾病觀點的其他主張也逐漸匯集成幾種不同的論述,有問題的網路使用則成為繼網路成癮之後,另一個被普遍使用的辭彙,多向度與連續光譜的檢視角度亦在成形中。因此,我們建議未來研究應以開放的態度探究此一問題的各種形貌與特徵,並加入對網路使用者及網路使用脈絡情境的檢視。在臨床實務上,我們則建議從更開放的視角理解當事人、並從內在精神層次理解有問題的網路使用之心理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