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階層結構試題反應模式及其在電腦適性測驗之應用
    (2009) 黃宏宇; Hung-Yu Huang
    本研究旨在發展具有階層結構潛在變項的試題反應模式,稱之為「階層結構試題反應模式」,且將其應用在電腦適性測驗中,並檢驗其有效性。本論文共有三個模擬研究,第一個研究是透過貝氏統計中的馬可夫鍊蒙地卡羅估計法,來進行模式參數的估計與模式適配度的檢驗,結果發現本研究發展的模式適配度指標與貝氏DIC指標適合用來診斷模式與資料的適配程度,且貝氏估計法能提供良好的模式參數回復性。第二個研究則是發展階層結構試題反應模式在電腦適性測驗上的算則,結果發現透過修正題組模式的電腦適性測驗算則而發展出的選題與能力估計程序,具有最佳的能力估計效能。第三個研究則是修正傳統的最大訊息量選題法,在測驗初期加上隨機成分來控制測驗初期能力估計的誤差,結果發現新近的選題方法能提高題庫使用率,降低試題的曝光率與測驗平均重疊率,支持新的選題法可以兼顧題庫安全與測量精確度。最後,作者則針對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提供若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