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大學生親子衝突、關係動盪、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關聯研究
    (2022) 蔡閔柔; Tsai, Min-Jou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親子衝突、親子關係動盪、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檢驗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果,以及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裡健康的調節效果。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大一到大五的在學大學生,共787人。研究工具包含「親子衝突量表」、「親子關係動盪量表」、「衝突因應策略量表」、「心理困擾量表」及「心盛量表」,並採用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以及使用SPSS的外掛軟體PROCESS檢驗中介與調節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呈現如下:一、大學生親子衝突、親子關係動盪及心理困擾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大學生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動盪則和心盛呈現顯著負相關。二、大學生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理困擾具有部分中介效果;而大學生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盛具有完全中介效果。三、四種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理困擾之關係的調節效果皆不顯著;而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中的「妥協策略」、「直接衝突策略」與「積極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盛之關係存在調節效果。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具體學術研究與大學生諮商輔導之建議,做為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