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06
  • Item
    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義教育內容之研究
    (2004) 常雅珍
    1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三(1)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適合國小學童學習之 情意教育課程。(2)以量化研究方式探討此一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正向情 緒、正向意義、樂觀及內在動機之影響。(3)以質化研究方式說明師生互動 的歷程,再透過自我調節論的觀點分析學生在學習歷程中的轉變,並以訪 談方式分析學生在情意教育中的學習歷程,最後從問卷中了解學生對情意 教育的接受度、應用及成效。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平安國小五年級學生,實驗組學生接受為期十一 週每週兩次融入情意教育之綜合活動課程,對照組則接受一般之綜合活動 課程,研究工具包括樂觀信念量表及研究者自編的正向情緒量表、正向意 義量表及學習動機量表,量化研究採用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檢定, 研究結果如下:(1)在立即效果部份,實驗組在正向情緒、正向意義、內在動 機及樂觀四方面均顯著優於對照組;(2)在追蹤效果部份,實驗組在正向情 緒、正向意義、內在動機及樂觀四方面均顯著優於對照組。 質化研究的部分採用觀察、問卷、訪談、文件蒐集、錄音錄影等多元 方式蒐集資料,記錄師生互動的歷程,並將學生學習之歷程,分為「自我 涉入」、「自我覺察:」「認知評估」「自我應用」「自我增強」五個階段, 再以自我調節論的觀點輔以百分比次數統計以了解學生教學前後的轉變, 茲說明如下: (1) 在「自信」方面,分為「自我肯定」和「欣賞別人」兩部分。在自 我肯定的部份,學生從被動或不知如何使用策略找出自己的優點, 逐漸進步到採取主動策略以找出自己的優點;欣賞別人的部分,學 生在教學後學生欣賞同學的角度,逐漸從教學前的外在因素(86%)轉 為內在因素(91%),亦即教學後逐漸能了解應該從內在特質來欣賞別 人,欣賞別人的部份從外在美的角度提升到重視同學的內在特質。 (2) 在「同理心」方面,教學前學生助人、分享、給予行為的動機大多 是外在動機因素(30%),經過同理心教學之後,基於行動者內在動機 因素的提昇到60%,外在動機的學生從30%下降至19%。 2 3)在「知足」方面,發現教學前學生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到滿意的 學生僅占37%,在教學後有89%的學生都覺得自己擁有的已經太多, 要心存感恩。從「買賣遊戲」活動中,了解學生價值觀的轉變,原 本所有學生都偏重物質需求,在「知足」教學後,有85%的學生外 在的慾望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上的滿足。 (4) 在「正向意義」方面,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價值觀的建立:經驗性價值 部分,教學前透過「我的最愛」活動了解學生對愛的解讀,結果發 現68%的學生是基於外在價值,只有12%的學生最愛某一物品的原 因是因為它的內在價值勝於一切,教學之後有94%的學生重視所愛 物品的內在價值,可見學生逐漸了解愛的真諦;創造性價值部分, 孩子在教學之後,平常表現良好的動機主要來自內在動機,約佔全 數之92%,較原先的23%相較,明顯提昇許多,特別是出現23%的利 他動機,是教學前學生沒有的想法;態度性價值部分,教學之後, 對負面事件產生正向想法的學生從42%提升到68%,其中能找到正向 意義,亦即感到自己能從負面事件中學習或得到收穫的學生從6%提 升到33%,負向想法從41%下降到32%。 (5)在「樂觀」方面,教學前採取負向策略方式約占59%,採取正向策略 方式約占31%,在教學後面對困擾事件採取負向策略方式從59%下降至 8%,採取正向策略方式從31%上升至92%,特別是「解決問題」的因應 方式從9%上升至35%,成為學生最主要的因應方式。 最後,研究者歸納研究結論,並提出研究結果之應用及未來相關 研究之建議,作為教學應用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憂鬱症團體領導者心理位移之經驗及影響分析研究
    (2009) 李素芬; Su-Fen Lee
    本研究旨在探討團體領導者心理位移之經驗與影響。資料來源為11位非結構性憂鬱症團體領導者於每次團體之後,運用心理位移書寫法書寫團體之102份文本以及在其經過8-10次書寫之後所進行之個別訪談,共計22小時的逐字稿。所得資料以現象學取向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團體領導者透過心理位移書寫:(一)經驗到「我」、「你」、「他」、「再回到我」以及綜合性整體位格各自有其特徵與功能,並且有其產生的原因;也經驗到在不同位格上,深度與廣度不同,且不同位格有其彼此相互影響之脈絡以及越到書寫後期,深度越深等現象。(二)在自我層面產生了「自我覺察」、「自我運作」以及「自我安頓」等三個影響層面,且各自有其內涵;同時也發現到達「自我安頓」之不同歷程。(三)在團體層面呈現出團體領導者關注的團體議題以及對團體的改變內涵,包括改變對團體的詮釋或態度、改變對團體的介入行為或態度、改變對成員的觀點或態度、增加對團體動力的覺察與理解、改變對團體領導者角色與功能的認定、協助準備進入下次團體以及減少與協同領導者風格不同之衝擊等。(四)發現從團體到自我,再從自我到團體或者透過自我改變帶出團體改變之影響脈絡。(五)產生「自我」、「團體」以及「專業技巧」三個層面之自我督導功能;同時也發現產生自我督導的原因、歷程以及其與一般督導之比較與限制等。 文末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建議。
  • Item
    父母自我分化,親子三角關係,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
    (2009) 歐陽儀; O Yang Yi
    本研究以Bowen家族系統理論為基礎,考驗父母各自的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的影響。本研究分為二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根據Bowen理論,編製「親子三角關係量表」。第二個部分是探討父母各自的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影響結構方程式之研究,這部分分為兩個研究進行:研究一是提出以親子三角關係為調節變項、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為中介變項之父母各自的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影響之模式並加以考驗。研究二是提出以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為中介變項之父母各自的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影響之模式並加以考驗。 本研究第一部分是研究者根據Bowen理論編製「親子三角關係量表」。研究者以台北市兩所國中488名國中生為樣本,運用極端組檢定、相關分析法、α係數、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進行選題與量表信效度考驗。本量表得到五個因素:「穩定跨世代聯盟」、「非穩定跨世代聯盟」、「家庭投射-過度保護子女」、「家庭投射-代罪羔羊」、「親職化」,共計40題。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而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式是合理適配的,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 第二個部分是進行父、母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影響結構方程式之研究的探討。研究者以大台北地區1010組父親、母親、國中青少年為研究樣本,並且以「自我分化量表」(包含父親版、母親版、學生版)、「親子三角關係量表」、「一般健康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施測。資料統計分析方法為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式、結構方程模式。研究結果如下: (一)以親子三角關係為調節變項、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為中介變項,在父母各自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部分: 以親子三角關係總分分為高、中、低三組,利用高、低分組進行測量不變性、結構不變性考驗。結果發現親子三角關係高、低組,達到測量不變性與結構不變性,亦即是親子三角關係程度高分組與低分組,在父、母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的自我分化之關係上不具有調節效果。所以親子三角關係具有調節效果的假設並未獲得支持。 (二) 以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為中介變項在父母各自的自我分化對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部分: 父母各自的自我分化會直接影響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會直接影響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父母各自自我分化會經由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影響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而且父親的自我分化影響力與母親的自我分化影響力相同。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進行討論,以作為青少年輔導、親職教育、婚姻家族治療與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參考。
  • Item
    團體諮商對亞斯伯格症兒童人際發展之個案研究
    (2009) 黃宜靜; Yi-Jing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人際發展團體諮商對提升國小低年級亞斯伯格症兒童的人際發展之輔導成效。採用ABA單一受試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二名經兒童精神專科醫師診斷或疑似為亞斯伯格症兒童,進行為期10週的半結構式人際發展團體,自變項為兒童人際發展團體諮商方案,依變項為溝通表達能力、優勢能力、情緒困擾程度及社會化適應能力之改變情形,並以「溝通表達行為觀察量表」、「行為與情緒評量」、「情緒障礙量表」與「文蘭適應量表教室版之社會化領域」作為資料收集工具。 本研究結果發現:1.二位受試兒童在團體諮商後之溝通表達能力均有提升。2.在優勢能力上,主要照顧者認為受試兒童M1在優勢家庭參與及優勢學校表現均有進步、導師認為其在優勢情感有進步;受試兒童M2在主要照顧者的評定中,各方面優勢能力皆有進步、導師則認為其優勢學校表現有進步。3.在情緒困擾程度部分,二位受試兒童均顯得沒有改善,僅有M2的主要照顧者的評分中略顯下降。4.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二位主要照顧者皆認為受試兒童有進步,但學校導師皆評定二位受試兒童有退步的情形。 整體而言,團體諮商能提升亞斯伯格症兒童部分人際發展成效,最後針對未來研究及諮商相關專業人員提出建議。
  • Item
    Maslow需求層次改變歷程之研究
    (2009) 楊依璇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以Maslow需求層次論為基礎,透過了解不同需求層次成年人需求變化的歷程,探討需求變化之影響因素、改變路徑,建構需求改變歷程模式,並藉由了解高峰經驗對需求之後效,確認需求的不同改變機制。本研究透過紮根理論研究方法,訪談十六位成年人需求改變經驗並對訪談逐字稿進行分析,根據研究結果得出下列結論:一、本研究研究參與者之生理需求趨於滿足,健康型自我實現需求涵括社會取向和個人取向,超越型自我實現需求內涵較為歧異。本研究另發現「跨性別需求」、「變動需求」二種其他需求,但均非研究參與者共有之基本需求。二、在需求層次變化上,本研究發現需求出現時間按階層有先後差異,需求相互重疊,需求變化順序大致如Maslow所說「由低往高變動」,但其變動順序並非按六階層次序更迭,而是跳往當時情境中最迫切需要的需求。三、本研究發現四十三個需求改變影響因子,分別隸屬於個別因素、系統因素、存有因素,共同交互作用決定需求改變路徑。四、本研究發現十四條需求改變路徑,除了過去文獻提及之需求量的改變、需求滿足量的改變之外,還包括需求內涵質的改變。五、需求改變後,個人主體性反應包括「接納」、「尋求滿足」、「忽略」三種。六、需求滿足之後效在不同滿足程度有所差異。當需求較原先滿足但尚未達到足夠滿足時,個人體驗到滿足經驗而開始追求此需求滿足,需求較原先擴大;當需求達到相對滿足或個人對需求滿足有所把握,個人不再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此需求,需求反而縮小。七、需求改變歷程模式是個人與需求改變影響因素交互作用之動態歷程。需求改變影響因素使個人需求層次往十四條需求改變路徑產生改變;個人又對改變後的需求狀態做出「維持不變」、「尋求滿足」、「忽略」三種主體性反應,其反應與需求改變因素交互作用產生下一次的需求改變刺激,如此循環不已。八、高峰經驗是需求改變影響因子「超越經驗」之一部分。個人經驗高峰經驗之後效包括「更有信心,對未知不擔心」、「感覺被愛與疼惜」、「與世界相連,不孤單」、「感覺平安」、「較能接納自己與他人」、「生理狀況變好」、「外在形象改變」、「更謙卑臣服」、「事情解決」、「願意愛人」、「覺察內在覺受,處在當下」、「更能放下不執著」、「害怕抗拒」十三種。換言之,高峰經驗能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產生正面效應。但若研究參與者在經驗高峰經驗時自我與世界未完全融合,其價值觀會影響個人看待高峰經驗,當其對高峰經驗抱持負面看法,高峰經驗便對需求產生負面影響。九、研究參與者經驗高峰經驗後產生「需求滿足產生改變」、「超越需求產生改變」兩種改變機制,其中以「需求滿足產生改變」占多數。
  • Item
    目擊證人辨認臉孔之眼動分析
    (2009) 邱郁秀; Yu-Shiou Chiou
    本研究旨在探討信心程度與背景脈絡對目擊證人辨認臉孔的影響,及目擊證人在學習和辨認階段的凝視位置,因此設計兩個實驗。實驗一以73名大學生為對象,隨機分派到簡單或複雜背景脈絡組,其中在學習階段和辨識階段的臉孔圖像各8和48張,並以臉孔辨識問卷測得信心程度。結果發現目擊證人的信心程度與辨別力沒有關聯,顯示華人在這部分的表現與西方無異;另外,在複雜背景脈絡下的目擊證人辨別力,相較簡單背景脈絡組,前者表現較佳,顯示複雜脈絡能提供目擊證人有意義的提取線索。 實驗二主要探討高、低辨別力目擊者的臉孔辨認表現是否與個體本身的空間工作記憶能力有關,亦或是初始編碼時,目擊證人對於各臉孔特徵區域選擇性注意力的個別差異所引起,由此進而了解目擊證人辨認能力表現良窳的因素。在實驗二以61名大學生為對象,取其前後各1/3高低辨別力組(高辨別力組21人,低辨別力組18人),在學習階段與辨認階段的臉孔圖片各使用8和36張,以眼動儀進行分析,並以空間短期記憶作業測得每個人的空間工作記憶能力。結果發現高、低辨別力目擊證人的辨別力表現與空間工作記憶能力無關,用眼動儀分析其選擇的臉孔特徵確實是存有差異,在辨認階段,低辨別力組比高辨別力組花較多時間凝視嘴巴特徵,高辨別力則比低辨別力組花較多凝視時間在外部特徵上,然因不同階段設定反應時間的因素,因此在學習階段與辨認階段的選擇特徵略有不同,這部分可能應該加以排除階段任務的干擾再進一步探討。
  • Item
    高峰經驗神秘乎?迷幻乎?--從禪坐者之身心體驗重新理解高峰經驗
    (2008) 曾怡茹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從禪坐經驗重新理解高峰經驗,藉由禪坐者的身心體驗,呈現出高峰經驗的各種面貌,並進一步還原出令它如此這般的本質。一方面期望能澄清大眾對於高峰經驗的迷思,另一方面也希望能重新認識高峰經驗。本研究以詮釋現象學為方法,透過與八位禪坐者的對話並對對話逐字稿進行資料分析,根據研究結果得出下列結論:一、高峰經驗、高原經驗與禪坐經驗三者師出同源,都是希望吾人能淡化「小我」的界線,逐漸回歸「大我」之中,然而,相似並不是相等,本研究的禪坐經驗比文獻上所記載高峰經驗要來得更加完整、微細。二、高峰經驗並沒有固定的特徵。過去文獻所提出高峰經驗的種種狀態,只能視為暫時的現象,或是一個統計值,並非絕對真理。三、若想體驗高峰經驗,不需要催化物,只要是相同本質的活動,例如:瑜珈和太極拳,都能夠使身心有所轉化,並瞭解到高峰經驗的真正意涵。四、高峰經驗的本質在於「超越小我,成就大我」,親證超個人心理學的宇宙觀與人性觀,也就是體認到「大我」的存在,認為吾人在「實現自我」之上更要「超越自我」,超越這個非永恆的「小我」,進而實現「真我」。
  • Item
    生命的裂縫看見光:準諮商心理師生命成長的自我敘說
    (2009) 劉懿嫺
    本研究係為研究者四年碩士生涯中,經歷之「生離死別」為主軸的生命故事,透過自我敘說的方式呈現。這是研究者生命陷入谷底的階段,也是生命轉化與生命成長的階段,而這整個生命成長的歷程,亦即容格所述朝向「個體化」的歷程。 在自我敘說的研究歷程中,研究者重新理解與觀看自我,發現在經歷生離死別的連續撞擊後,自我崩裂了,但卻也從裂縫中,看見個人內在生命的愛與光,最後,決心走向「以世界在我之內的眼光,看見與收復自身陰影,朝向合一道路」的修行。這越來越朝向誠實面對自己的態度,反應在研究者朝向自我敘說的旅程,而收復自身陰影朝向生命合一的愛,所帶來的療癒、力量與體會,也反映在個人專業的成長與轉變上。在自我敘說歷程中,研究者體悟「助人專業,是陪伴生命的專業」,唯有當助人者能夠回歸與經驗自身的生命,誠實面對自身的內在時,才能收復陰影與療癒自己,並從中真正瞭解與學習如何對待與陪伴生命,進而真實朝向專業與生命的合一,穿越助人者的角色,活出我的靈魂。
  • Item
    實習心理師的心智負荷、自我照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
    (2008) 張吟慈; Yin-Tzu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實習心理師的心智負荷、自我照顧與身心健康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探討不同性別、婚姻狀況、大學就讀科系、過去專業工作經驗、實習機構、實習津貼和壓力指數的實習心理師在心智負荷、自我照顧,及身心健康上的差異情形,更進一步以實習心理師的心智負荷和自我照顧對身心健康之預測力加以探討。本研究採橫斷式之相關研究設計,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心智負荷量表」、「心理師自我照顧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研究對象為九十六學年度進行全職諮商心理實習的研究生,共發出181份問卷,回收160份,得有效樣本159份。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 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典型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在差異分析方面,不同諮商專業工作經驗、婚姻狀況和壓力指數之實習心理師在其心智負荷、自我照顧與身心健康有差異。二、在相關方面,實習心理師的心智負荷與自我照顧呈現負相關,意即心智負荷愈高,其自我照顧程度愈低;實習心理師的自我照顧與身心健康呈現負相關,意即自我照顧愈低,其身心症狀愈多;實習心理師的心智負荷與身心健康呈現正相關,意即心智負荷愈高,其身心症狀愈多。三、在預測力方面,實習心理師心智負荷與自我照顧兩變項聯合對身心健康的預測力達17.1%。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建議給諮商實習心理師、督導、心理師教育養成單位,以及未來研究。
  • Item
    失落者夢工作歷程的敘事分析
    (2009) 楊雯燕; Wen-Yen Yang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Hill夢工作模式探索失落者的夢境內容,從中帶出失落者的失落經驗與哀悼歷程並呈現失落者的夢工作歷程。研究對象為三位具有失落經驗並對夢境探索感到好奇的研究參與者,研究者以夢工作模式協助失落者探索自己、洞察內在世界運作並進而改變夢境與生活。本研究以敘說分析為研究方法,分析治療歷程中,研究參與者的夢境內容、失落經驗、哀悼歷程與夢工作歷程。 研究結果發現透過探索夢境,研究參與者會自然的與失落經驗連結。失落經驗的產生是因人們對重要他人或外在期待落空,進而產生許多複雜的情緒。人們發展許多認知與行為模式來調適失落經驗,而因應失落的方式將廣泛影響生活的各層面。其次,在夢工作歷程中發現,若能營造安全的晤談關係與氣氛,夢將成為探索自我的有力素材。隨著夢工作三階段的進展,三位研究參與者在探索階段,開始連結到失落或生活經驗;而在洞察階段深入探索其失落議題如何影響其情緒、認知與行為,進而鬆動其內在對世界的假設認知架構,重新建構對失落的意義;最後,在行動階段根據其洞察來改變其夢境與生活。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