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3
  • Item
    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
    (2005) 佘金玲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的關係。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大專院校學生共761名,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早年親子互動經驗量表」、「生活適應量表—(一)、(二)」、「目前人際互動經驗量表」進行資料蒐集,調查所得的資料分別以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早年依附與成人依附的關係: (一)大學生的早年依附經驗能夠預測成人依附傾向。 (二)大學生的成人依附型態傾向於持續早年依附型態。 二、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憂鬱傾向的預測情形: (一) 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與父親關懷、母親關懷呈負向關聯,且受同性雙親影響較大;雙親保護則與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較無關聯。 (二)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與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呈負向關聯,與成人偏執依附傾向呈正向關聯,而與成人疏離依附傾向無顯著關聯。 (三)大學生的成人依附傾向比早年依附經驗更能預測憂鬱傾向。 (四)女大學生的憂鬱傾向受依附因素的影響情形可能比男大學生明顯。三、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問題解決能力的預測情形: (一)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早年母親關懷呈正向關聯,而與早年與父依附經驗較無關聯;且雙親保護與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較無關聯。 (二)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成人安全依附傾向、疏離依附傾向呈正向關聯,而與成人偏執依附傾向、成人恐懼依附傾向較無關聯。 (三)大學生的成人依附傾向比早年依附經驗更能預測其問題解決能力,且女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可能比男大學生更容易受依附因素的影響。 四、不同依附連續型態大學生的憂鬱傾向有顯著差異: (一)持續安全依附大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得較好,皆顯著優於持續不安全依附者。 (二)習得安全依附大學生克服了部分負向早年依附經驗,減低了憂鬱風險,但負向早年依附經驗造成的風險仍有殘餘。 五、不同依附連續型態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差異: (一)持續安全依附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較優。 (二)習得安全依附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情形並不明朗。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親職教育與大學生輔導工作上,並做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相關研究
    (2009) 陳慧珊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的關係,以及提出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身心健康指標與家庭不利經驗之線性結構模式。本研究採立意抽樣從全國公私立大專院校中,抽出287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親職化量表」、「個體化量表」、「一般健康量表」與「家庭不利檢核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以及線性結構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不公平性」上,且男性顯著高於女性。不同出生序之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功能性照顧」上,且老大顯著高於老么。 二、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與身心健康之間在統計上是顯著相關的,有一個關係組型存在。但此對關係組型並無法在概念上代表本研究根據國外文獻所定義的「親職化」現象與身心健康的組型形式,它呈現出國內照顧者現象與身心健康之間有顯著關係存在,就是大學生若表現出較少的「功能性照顧」、較多的「情感性照顧」以及較多的「不公平性」,其身心狀況就越不健康。 三、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與個體化程度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第一組的關係組型並無法在概念上代表「親職化」與個體化程度的組型形式,它呈現出的是國內照顧者現象與「外表獨立堅強、內心衝突矛盾與不平」現象的關係,亦即大學生儘管負擔家務和照顧家人的情緒較少,但心裡感受到高度的不公平感時,大學生的外在行為表現是較能夠在功能、態度和情緒獨立自主、能從與父母的關係裡獨立的人,但心裡面與父母情感分離的衝突是大的。第二組關係組型在概念上應該是接近親職化的概念,可以代表大學生親職化表現與個體化程度之間的關係,但細究內涵發現,親職化現象主要呈現出當大學生擔任較多照顧家人的情緒責任時,則其個體化程度較低。 四、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身心健康指標與家庭不利經驗模式不存在。本研究欲驗證之線性結構模式在上述的第一步驟大學生的親職化預測身心健康(依變項)的預測未達顯著,因此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身心健康指標與家庭不利經驗之線性結構模式沒有進一步分析的必要。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親職教育方面,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不同人口變項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差異比較
    (2007) 林彥伶; Yen-Ling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關係,本研究以台灣北部(台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及新竹市)之大專院校大一至大四之學生為研究對象,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靈性安適量表、社會興趣量表、幸福感量表及基本資料表。量表回收後的資料,以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主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自覺健康狀態、信仰之有無的大學生在靈性安適量表總分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在靈性安適量表總分上沒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自覺家庭氣氛的大學生在社會興趣量表上之得分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及出生序的大學生在社會興趣上沒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級、自覺健康狀態、社團、自覺家庭氣氛、從事不同休閒活動及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在幸福感分量表「知足喜樂」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自覺健康狀態、社團、自覺家庭氣氛的大學生,在幸福感分量表「憂煩無力」上之得分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幸福感分量表「知足喜樂」及「憂煩無力」上之得分沒有顯著差異。 四、大學生在靈性安適分量表「追尋生命意義」之分數對社會興趣總分最具有預測力;大學生社會興趣量表總分對幸福感「知足喜樂」分數最具有預測力。 本研究對上述結果提供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及教育輔導參考。
  • Item
    大學生後形式思考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驗證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2-04-??) 邱文彬; WEN-BIN CHIOU
  • Item
    大學生之內外制握與其適應問題的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75-06-??) 洪有義; YU--YIH HUNG
  • Item
    大學生後形式思考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驗證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2-04-??) 邱文彬; WEN-BIN CHIOU
  • Item
    大學生之內外制握與其適應問題的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75-06-??) 洪有義; YU--YIH HUNG
  • Item
    我國大學生心理需求轉變的賡續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9-05-??) 黃堅厚; CHIEN-HOU HWANG
  • Item
    大學生知覺父母權威性與其生氣歷程、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1-04-??) 程秀蘭; 林世華; 吳麗娟; HSIU-LAN CHENG; SIEH-HWA LIN and LI-CHUAN WU
  • Item
    家庭環境因素、教育背景與大學生自我肯定性之關係暨自我肯定訓練效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4-05-??) 蔡順良; SHUN-LIANG 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