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3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學生立即與延宕效果研究(2004) 何紀瑩本研究以提供中輟青少年多元化的服務,整合個人身心靈及家庭、學校、社會系統的理念,課程設計涵蓋了靈性、心理、活動、技藝、生活等五種導向的課程,形成了「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並對七名中輟青少年實施此方案,方案服務的對象包括中輟學生及其家長。本研究的目的為(1)探討高職學生及其家庭接受「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後之成效(2)接受「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後「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的兩類高職學生的立即與一年後成效差異(3)影響「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兩類高職學生在方案結束一年後所知覺之有效與無效因素(4)了解研究者建立的「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之執行與當初設計理念之差異,並提出修正的方案,作為日後的參考。研究發現方案介入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復學之學生在自我功能的提升上同樣具有效果,但一年後不成功復學學生成效變少。成功復學學生在認知上具有持續的進展,但不成功復學之學生則無此發現。方案介入期間,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在均在生涯規劃上有所改變,而方案結束一年之後,成功復學學生獲得最多幫助的部分為成績進步。能否化解同儕衝突是成功復學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主要差異。能否對行為產生自悔的態度,影響日後能否持續產生行為改變。方案介入過程中,成功與不成功復學學生均能從瞭解情緒的家庭經驗來源及反省與家人的關係獲益,但方案結束回歸家庭生活後,不成功復學者其經歷到的正向家庭經驗較成功復學者少。方案結束一年之後,成功復學的五個學生,在學校適應各面向上皆獲得正面的幫助。整體而言,成功復學生比不成功復學學生出現更多的正向改變因素,而負向改變因素則比不成功復學學生少很多,顯示兩組學生有相當不同對於改變因素的認知。研究者所設計之「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對所服務的學生在個人、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回歸學校等面向所出現的改變效果,透過五類課程之實際實施,可謂成效良好。家長團體成效為促進家長自我成長,在管教態度上較有彈性,建立清楚界線,親子關係中有所突破並且獲得社會支持。家長團體可提高親子知覺之一致性。唯獨針對學校的工作,在具體幫助學生回歸學校的困難上,未能達到預期效果。Item 國中學生同儕攻擊者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2006) 莊季靜; Chi-Ching Chuang國中學生同儕攻擊者之社會訊息處理歷程研究 莊季靜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類型之同儕攻擊的國中學生在性別以及其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上的差異。本研究根據Crick 與Dodge(1994)所提出之社會訊息處理模式-包括線索編碼、線索解釋、目標設定、反應建立與反應決定等五個步驟,以及對情境的痛苦感受,探討同儕攻擊者對於被激怒情境的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並加入利社會行為者以對照社會訊息處理歷程差異之處。本研究以台北縣市三所國中七八年級學生共932人(男生471人,女生461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學生社交行為量表」、「社會問題解決量表」以及「社會情境故事—圖畫版」。量表資料以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本研究結果為:(一)國中學生在同儕攻擊類型上有性別差異:外顯攻擊的男生多於女生,關係攻擊的女生多於男生,兼具外顯與關係攻擊者的男生多於女生;(二)三種類型之同儕攻擊者在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中,於痛苦感及反應決定上有顯著差異;(三)同儕攻擊者與利社會行為者在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中,於線索編碼、線索解釋、反應決定等步驟以及痛苦感受上有顯著差異。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同儕攻擊、外顯攻擊、關係攻擊、兼具外顯與關係攻擊、 青少年、社會訊息處理Item 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2006) 陳玉芳; Yu-Fang Ch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在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的差異情形,同時探討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的關係。採用分層叢集抽樣的方式,自台北市、高雄市及台灣省北、中、南、東四區,分別抽取國中、高中、高職各一所學校,每校各年級各抽取一個班級,共54班的在學青少年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計2036人。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憂鬱常識測驗」、「憂鬱信念與態度量表」、「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及「求助態度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t考驗、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以及簡單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性别、地區、年級之青少年參加憂鬱症課程之比例具有顯著差異存在。 2.不同性別、地區、年級、參加憂鬱症課程與否、家人有無憂鬱症等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其憂鬱概念具有顯著差異。 3.不同性別、年級之青少年其憂鬱程度沒有顯著差異;不同地區、課業滿意度之青少年,其憂鬱程度則有顯著不同。 4.不同地區之青少年其求助態度沒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受輔經驗之青少年,其求助態度則有顯著不同。 5.青少年之憂鬱概念與求助態度之間具有典型相關存在。 6.青少年之憂鬱程度可有效預測求助態度,且憂鬱程度愈高,求助態度愈消極。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憂鬱症預防課程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青少年知覺之家庭系統分化、人際因應策略與學校人際適應之相關研究(2006) 林季儀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市高中職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人際因應策略與學校人際適應之相關性。本研究以台北縣市公私立高中職一年級至三年級共 472 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含「家庭系統分化量表」、「人際因應策略量表」和「學校人際適應量表」,調查結果分別以典型相關統計方法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家庭系統分化」與「人際因應策略」間有相關存在:家庭系統分化愈好時,則人際因應策略愈傾向使用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的因應方式,愈不傾向使用發洩情緒的因應方式。 二、「家庭系統分化」與「學校人際適應」有關係,關係的型式有兩種。第一種關係:家庭系統分化愈好時,則學校人際適應愈佳。第二種關係:家庭系統分化中的婚姻次系統分化愈好時,則在學校人際適應方面,同儕關係愈佳,師生關係愈差。 三、「人際因應策略」與「學校人際適應」間有相關存在:人際因應策略愈傾向使用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的因應方式,愈不傾向使用漠視與逃避、發洩情緒的因應方式時,則學校人際適應愈佳。 四、「家庭系統分化」、「人際因應策略」與「學校人際適應」有關係,關係的型式有兩種。第一種關係:家庭系統分化愈好,人際因應策略愈傾向使用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的因應方式,愈不傾向使用漠視與逃避的因應方式時時,則學校人際適應愈佳。第二種關係:家庭系統分化的父子次系統分化、親職次系統分化愈好,人際因應策略愈傾向使用負面情緒與自責、尋求社會支持的因應方式時,則在學校人際適應方面,師生關係愈佳,同儕關係愈差。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供建議作為教育、諮商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2009) 范梅英; Fan Mei-yi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地區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性。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以北部地區三縣市(台北市、台北縣、新竹市之高中職一、二、三年級(含五專之專一至專三)的1116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個人特質量表」、「青少年感恩心量表」與「青少年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的資料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比較法、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1.不同性別及感恩教育經驗之青少年在感恩心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在感恩心整體上没有差異,但在感恩認知及感恩回報分層面上有差異。 2.青少年人格特質與感恩心有典型相關存在。青少年的人格特質愈正向,其感恩心也愈高。 3.青少年感恩心與幸福感有典型相關存在。青少年的感恩心愈高,其幸福感也愈高。 4.青少年人格特質層面中「樂觀進取」與「情緒表現」、感恩心層面之「感恩認知」能有效預期其幸福感,且預測力達64%。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工作者、家長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坐姿八式動禪-身體覺察訓練」對青少年身心覺察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2005) 郭美菊; mei-chu kuo本研究探討青少年學習「坐姿八式動禪身體覺察訓練」之後對身心覺察能力的影響。藉由行動研究促進研究者的專業成長,進而編擬具體可行之青少年動禪課程。研究對象十二位成員,分成實驗組接受十次團體訓練與控制組不接受實驗處理,透過過程錄影分析、團體紀錄、身體檢查紀錄表、團體結束後問卷以及「生活壓力」、「自我強度」、「憂鬱」量表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一、 「坐姿八式動禪身體覺察訓練」活動方案實施在青少年是可行。 二、 實施本活動方案後,對青少年的身心覺察能力有正面影響。 (一)、 對身體訊息的覺察知改變經驗:接受實驗方案後超過六成以上成員認為,容易覺察身體訊息,清楚身體動作的反應,而且比以前更敏感,七成以上感受心跳減緩而且有正向反應。 (二)、 對身心互動覺察經驗:接受實驗方案後超過六成以上受試者表示,情緒安定包括靜心、專注力增加、比較快樂,以及學習放鬆及舒緩壓力。 (三)、 對生活適應影響:接受實驗方案受試者,在「生活壓力」、「自我強度」及「憂鬱量表」量表方面,實施身體覺察訓練在沒有顯著效果。而在憂鬱情緒中「行為」的分量表有顯著效果。本實驗團體在受試者可以提昇自我尊重、自我滿意度提高、自我價值感、讀書成效、惜福感恩及珍惜此活動。 三、 在教師自我省思方面,透過行動研究不斷的自我修正與改變教學策略,才能有效解決教學問題,提昇教學品質。並學習自我照顧,促進專業成長。 綜合以上結論,提出相關建議,希望提供未來有志從事實施「坐姿八式動禪」身體覺察訓練,相關教學或研究者理論與實務之參考。Item 青少年之關係攻擊與同儕拒絕(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09-03-01) Cheng, C. L.Item 兒童及青少年興趣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1-06-??) 路君約; CHUN-YO LUItem 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78-06-??) 蘇建文; CHIEN-WEN SUItem 我國兒童及青少年體格與體能之發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1-06-??) 邱維城; WEI-CHENG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