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異性婚男同志向其所組家庭出櫃歷程之敘事研究
    (2018) 盧睿亭; Lu, Jui-Ting
      本研究採取質性當中的敘事研究法作為資料蒐集與進行分析歷程,透過異性婚男同志的獨特生命故事,以及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進而了解研究參與者在面對進入異性戀婚姻後,卻選擇向其所組家庭進行出櫃的歷程。研究者以立意取樣邀請了兩位願意參與和分享出櫃歷程的研究參與者們,運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個別進行了兩次深度訪談,並將研究參與者的訪談內容謄寫為逐字稿後,為呈現研究參與者的角度,研究者以研究參與者為第一人稱的角度撰寫其生命故事,再以敘事分析法當中的「整體-內容」形式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現,異性婚男同志欲向其所組家庭進行出櫃之歷程,可歸諸於以下階段,包含:(1)異性戀霸權對於男性角色的影響與壓迫、(2)隱藏真實身分為自己及家庭所帶來的代價、(3)當完成身負的角色任務後,隨之而來的是想要呈現真實自我的想法,以及(4)最後的出櫃契機點,皆因某件意外事件的來臨。   再者,本研究發現,異性婚男同志決定向其所組家庭進行出櫃前經歷了許多的心理掙扎,包含在兩位研究參與者的心中,皆對於出櫃此舉曾有過千百回合的拉扯,以及最終能看見這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因此明白上天賦予自身之生命本質特殊的意義。 而關於異性婚男同志面對出櫃當下之情況與挑戰時的因應之道,兩位研究參與者皆運用了個人所擁有的內在及外在資源,幫助自己面對這些不可全盤預期的情況。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與發現,分別針對心理專業實務工作者、曾經進入或目前依舊處在異性戀婚姻中的男同志們、異性婚男同志身旁的家人及至親朋友,以及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