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年輕人憂鬱復原經驗的敘事研究
    (2024) 曾珮珺; Tseng, Pei-Chun
    本研究旨在探究年輕憂鬱症患者復原歷程的經驗,並聚焦過程中的因應策略與行動影響因素。本研究以敘事研究為研究方法,邀請四位過去曾受診斷為憂鬱症,但已與醫師共同討論認為症狀已緩解,且至今已停藥一年以上皆維持穩定狀態的年輕研究參與者前來進行半結構訪談。並以「類別—內容」為主,「類別—形式」為輔,進行研究資料分析,從憂鬱症當事人的主觀經驗出發,了解在憂鬱症復原歷程中促使憂鬱症當事人採取自助策略之因素與帶來幫助的行為策略。研究結果發現:1. 每位研究參與者在其復原歷程中皆經歷了七項主軸經驗:(1)驚覺逐漸失去原有的自己;(2)為自己的困境尋找解答,決定行動;(3)尋覓適配的治療服務,帶來轉機;(4)願承受憂鬱並嘗試取回主控權;(5)不可或缺的社會支持系統資源;(6)鬆動憂鬱慣性框架;(7)開創不同的生活。2. 研究參與者啟動自我幫助歷程包含四個主題:(1)生活中覺察到憂鬱症狀;(2)發覺症狀的影響並未消退;(3)透過外在資源對自我有更多的覺察;(4)獨立特質與問題解決觀點。3. 研究參與者在復原經驗中積極影響之策略則包含:(1)自主穩定配合藥物治療;(2)對於治療抱持積極主動的態度;(3)進行有興趣的活動本身就能帶來正向情緒;(4)正向的行動結果有助於提升滿足感與掌控感;(5)向內照顧,透過正念或閱讀相關書籍進行自我覺察與關照;(6)向外尋求心理諮商的輔助;(7)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8)社會支持下,更能發揮自己的力量;(9)和自我進行對話,重新建構自我,為生活帶來不同的視野」等九個主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提出對於未來研究方向,以及對於健康實務工作者、憂鬱症當事人與陪伴者之建議。
  • Item
    高中生目標感狀態與學校因素及心理適應之關聯研究
    (2021) 楊悅恩; YANG, Yue-E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目標狀態類型與生活滿意度、憂鬱情緒及學校脈絡因素(學校歸屬感、導師支持、同儕支持)的關聯,並探討學校生活經驗對高中生目標感發展的影響。本研究使用混合研究法之序列混合設計,先收集問卷資料以探究高中生目標狀態的類型及各類型與研究變項的相關性,再使用半結構性訪談以探討學校生活經驗對高中生目標感發展的影響。研究對象來自苗栗縣某公立高中,共針對446位學生(男生164人、女生282人)進行問卷填答,其中有20位學生(男女各半)並於相隔一年之後接受訪談。研究工具為青少年生活目標感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憂鬱情緒量表、學校生活經驗量表,以及青少年目標感訪談題目。量化分析結果如下:(1)目標定向型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情緒適應、學校歸屬感、導師支持及同儕支持皆為最佳;(2)目標混淆型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學校歸屬感、導師支持及同儕支持皆為最低;(3)目標未定型學生之學校歸屬感僅高於目標混淆型,而憂鬱情緒則是在四種類型中偏高;(4)目標早閉型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和導師支持顯著高於目標未定型與目標混淆型,而憂鬱情緒亦顯著低於目標未定型與目標混淆型。質性分析歸納出高中生目標狀態類型變化的四種模式:(1)目標狀態類型維持高確認及高尋找程度;(2)目標狀態類型由低確認程度改變為高確認程度;(3)目標狀態類型由低尋找程度改變為高尋找程度;(4)目標狀態類型由較高的確認或尋找程度改變為較低的確認或尋找程度。本研究之重要研究貢獻為:(1)深入了解高中生目標感發展歷程,讓後續研究者以及實務現場的教師能更了解此時期學生的目標感發展狀態及不同變化模式之特色;(2)針對學校脈絡因素進行了解,並針對不同目標狀態類型的學生之輔導策略提出實務建議;(3)採用混合研究取向進行研究,透過量化資料與質性資料的相互佐證,增加對高中生目標感發展歷程的全面性了解。
  • Item
    青少年知覺父母心理控制與心理憂鬱之縱貫性研究
    (2011) 莊怡婷; Yi-Ting Chuang
    青少年知覺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心理憂鬱的相關研究,國外學者已討論許多,累積的研究資料已顯示:子女長期處於父母這樣的心理控制下,易造成子女日後心理憂鬱的情緒產生(Barber & Harmon, 2002; Pettit et al., 2001);且青少年負向的情緒表現與父母日後心理控制的互動下,更會使得青少年心理憂鬱發展的延續(Albrecht et al., 2007; Rogers et al., 2003)。 然而,在跨文化研究資料當中,甚少人從華人特有的教養去探討華人父母對子女的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心理憂鬱發展之關連為何。而故本研究目的是希望從華人特有的教養文化之角度,探討子女知覺父母的心理控制與子女心理憂鬱發展的關連。本研究資料取自CABLE資料庫1444位學生六年長期追蹤下來的縱貫性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與討論。本研究以潛在變項的方式來建構青少年知覺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心理憂鬱,並採用潛在成長模式(Latent growth model,LGM)探討此兩個變項個別變動的軌跡,以及兩者變動軌跡之間的關係。研究目的希望能夠瞭解四年級至九年級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其四至九年級知覺父母心理控制的發展情形,以及其四至九年級心理憂鬱的發展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從不同性別的青少年,青少年知覺父母的心理控制與青少年心理憂鬱之潛在成長模式的起始狀態對成長速率之影響,進而去檢視其中的「父母影響力」以及「孩童影響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男生在四年級時,其知覺父母心理控制分數較高的學生,會隨著時間的累積,其知覺父母心理控制下降的速率也較快。而青少年女生的部分則呈現相反的結果,其四年級知覺父母心理控制分數較高的學生,會隨著時間的累積,其知覺父母心理控制成長的速率也較慢。在心理憂鬱的部分,青少年女生在四年級時,其心理憂鬱分數較高的學生,會隨著時間的累積,其心理憂鬱成長的速率緩慢成長,而青少年男生部分則有不同的結果,其心理憂鬱的成長速率並無顯著的成長。 本研究結果發現,我們不但可以觀察到「父母影響力」,亦能觀察到「孩童影響力」此兩種交互影響的現象,但本研究男、女生的統計資料結果皆顯示,青少年在四年級知覺父母控制較能預測其日後心理憂鬱的發展,亦即「父母影響力」在此顯著高於「孩童影響力」。
  • Item
    已婚男性憂鬱症患者的人我關係與自我調適
    (2010) 鍾育紋; Un-Wen Chung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已婚男性憂鬱症患者在罹患憂鬱症過程中,對他患病原因的理解及面對罹患憂鬱症處境的方式、和他人的關係變化、以及協助從憂鬱症復原的因素能做進一步的瞭解。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研究者以半結構訪談大綱訪談三名被診斷為罹患憂鬱症(其中一名為重鬱症患者、兩名為低落性情感疾患)的已婚男性做為研究參與者,探究男性對自己在婚姻狀態下罹患憂鬱症的相關經驗描述,之後將十份訪談資料整理為逐字稿,再經由主題分析法詮釋循環的概念進行深入分析,最後得出以下四個共同的主題: 1.「憂鬱症肇因多,積累成病」:研究參與者認為促成自己罹患憂鬱症的原因是多元的,包含家庭、個人、文化對男性的形塑以及累積的壓力等方面的因素。 2.「罹病與求助,皆是挑戰」:對研究參與者來說,病中多重症狀加上對憂鬱症及向精神醫療系統求助的陌生與迴避下,使身心面臨更多不適;在後續就診的經驗中,也因憂鬱症有其不易醫治等特殊性,而對治療與病程均出現焦慮。 3.「家庭互動原不易,病中更逢困頓」:研究參與者和家人關係原本即處於界線模糊、衝突、疏離等不良互動;他們對個人的家庭角色之期許,因病症而無法充分表現時,會帶來更強烈的心理壓力。 4.「內外助力合作,憂鬱症狀漸平息」:由於親友、精神醫療系統等外在助力對研究參與者的協助,以及他們對人我關係的自我調適下,得以逐漸降低憂鬱症對其身心的影響程度。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並針對政府及政策、學校及社會教育、精神醫療系統與助人專業工作者、已婚男性憂鬱症患者及其親友等方面提出建言。最後則依據研究過程與結果,對未來之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減悲/增樂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悲觀/樂觀信念、憂鬱及焦慮之影響
    (2008) 陳玫菁; Mei-Ching Ch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減低悲觀教學方案及比較增加樂觀教學方案,探討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悲觀/樂觀信念、憂鬱及焦慮之效果。以台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共8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兩班為實驗組共59人;一班為控制組共27人,實驗組接受為期八週,每週二節課(80分鐘),共計640分鐘的教學方案處理,第一階段實驗處理為實驗組一先實施減低悲觀教學方案,實驗組二則先實施增加樂觀教學方案;第二階段實驗處理則為實驗組一實施增加樂觀教學方案,實驗組二則進行減低悲觀教學方案;控制組則未接受任何實驗教學方案處理。 本研究以「兒童樂觀-悲觀雙因子量表」、「貝氏兒童組合量表第二版憂鬱、焦慮分量表」為量化資料的評量工具,於第一階段實驗處理後進行中測,第二階段實驗處理後再進行後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分析「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學生訪談問卷」及「教師省思札記」為輔佐資料,以瞭解本研究方案介入的效果。主要發現如下: 一、減低悲觀教學方案設計過程切合教學目標並填補研究之缺口。 二、減低悲觀教學方案的教學符合學生學習需求。 三、本教學方案能降低學生部分的悲觀信念及憂鬱、提升學生部分樂觀信念: 1.教學方案能提升學生「對正向結果抱持自信」的樂觀信念。 2.教學方案能減低學生「負向預期且懷疑自我」的悲觀信念。 3.教學方案對於學生樂觀信念中的「有毅力地追求目標」與悲觀信念中的「半途而廢」未有效果。 4.驗證樂觀與悲觀是雙向度的論點。 5.悲觀特質需長時間蘊釀,改變方能見效。 6.二套教學方案應相輔相成,融合運用。 四、本教學方案能降低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憂鬱及焦慮。 五、實驗組學生對減低悲觀和增加樂觀教學方案皆採正向態度,對於各單元均有很高的滿意度、普遍非常喜歡教學方案並認為對個人有幫助、主觀自評改變則以認知與情意方面居多。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教育和輔導以及研究上的具體建議,以做為後續教育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大學生正念、壓力及憂鬱之相關性研究
    (2016) 陳辭人; Chen, Tzu-Jen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生正念、壓力與憂鬱之關係。研究背景從研究者自身對於正念應用在身心健康提昇與關懷現今大學身心困擾的興趣做為出發點;經文獻探討後,本研究假設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其憂鬱、壓力具有顯著差異且女性高於男性,大學生之正念與壓力及憂鬱的三者彼此間顯著相關,以及大學生之正念及壓力能有效預測憂鬱等面向。 研究方法主要採問卷調查法,以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各系所的學生為研究樣本並採立意取樣抽取受試者;總計共441人填寫問卷,回收問卷為436份,獲得有效問卷358份,經統計後回收率為98.9%,反應率為82.11%,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1.18%。 本研究以「正念量表」、「樊式壓力檢視量表」和「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版)」為研究工具。資料處理的方法含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法、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主要結果如下:1.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佔全體15.64%。2.大學生的壓力及憂鬱程度會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但不因學院,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3.大學生正念和壓力間呈現負相關。4.大學生正念和憂鬱間呈現負相關。5.大學生壓力和憂鬱間呈現正相關。6.大學生正念和壓力可有效預測憂鬱程度。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實務工作的應用與建議,以及本研究的限制和未來研究的方向。
  • Item
    完美主義的性別與領域特定性
    (2017) 蔡宜芳
    過去,完美主義被視為跨領域的類人格特質。本論文探討完美主義的跨領域與領域特定性、性別與領域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完美主義與憂鬱及幸福感的相關;以近乎完美主義量表修訂版為測量工具。 研究一以學業/工作領域及生活領域檢視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利用兩種方法-領域間的分數差異及領域間的相關性進行探討。從領域間分數差異來看,發現不管是大學生或上班族,在學業/工作領域的完美主義都顯著高於生活領域,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另外,研究發現在落差向度上,上班族在生活領域大於大學生。在高標準向度上,大學生在性別與領域產生交互作用,男性大學生在生活領域的完美主義顯著高於女性。從領域間的相關性來看,女性大學生、女性上班族、男性上班族在學業/工作領域及生活領域的相關皆達顯著,顯示出完美主義跨領域的現象。 研究二之前導研究以領域評定的方式檢視不同性別上班族在13個家庭生活領域的完美主義差異。發現除了衣鞋整理領域外,其餘領域皆為男性平均數大於女性,因此研究者進一步利用男女平均數差異及Cohen's d,最後篩選出照顧子女領域及衣鞋整理領域,進行研究二。 研究二以照顧子女領域及衣鞋整理領域檢視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利用兩種方法-領域間的分數差異及領域間的相關性進行探討。從領域間分數差異來看,發現上班族在照顧子女領域的完美主義顯著高於衣鞋整理領域,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在高標準的向度上,性別的主要效果達顯著,男性高於女性。從領域間的相關性來看,發現男女性在照顧子女領域及衣鞋整理領域的相關皆達顯著,顯示出完美主義跨領域的現象。探討不同性別在落差完美主義及憂鬱、幸福感之相關,發現女性在照顧子女及衣鞋整理領域的落差完美主義,皆與憂鬱達顯著正相關,與幸福感達顯著負相關。而男性只有在衣鞋整理領域的落差完美主義,與憂鬱達顯著正相關。 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建議完美主義的測量必須考慮領域以及性別上的差異,以及關注落差完美主義與憂鬱之相關。
  • Item
    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寂寞與憂鬱之關係:以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9-??) 李靜如; 林邦傑; 修慧蘭
    本研究旨在以結構方程式模型探討成人依附、社交自我效能、困擾的自我揭露、寂寞與憂鬱之間的關係。以國內805 位有戀愛經驗大學生為對象,分為兩組,一組用來刪題與發展模式;另一組用來驗證模式。在模式適配良好且穩定情況下,得到如下結論: 1 逃避依附與焦慮依附會透過社交自我效能而間接影響寂寞,再間接影響憂鬱;2逃避依附會透過困擾的自我揭露,間接影響社交自我效能,再透過社交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寂寞,再間接影響憂鬱; 3焦慮依附會直接影響憂鬱;4 焦慮依附會透過寂寞間接影響憂鬱;5焦慮依附對憂鬱的影響效果會大過逃避依附對憂鬱的影響效果;6困擾的自我揭露對寂寞不具直接影響力,困擾的自我揭露會透過社交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