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夫妻何倫碼適配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以親密情感、婚姻溝通以及依附關係為中介
    (2012) 陳頤穎; Chen, Yi-Y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夫妻何倫碼適配程度、婚姻滿意度、親密情感、婚姻溝通和依附關係的關連性、預測性以及中介效果。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工具包含「成人生涯興趣量表」、「婚姻親密情感量表」、「婚姻溝通量表」、「夫妻相處態度量表」以及「婚姻調適量表」,並使用艾欽指數計算夫妻何倫碼適配程度。以方便取樣抽樣200對已婚夫妻作為研究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302份(151對夫妻)。所得結果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考驗、簡單線性迴歸、多元迴歸以及階層迴歸進行資料處理。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家庭收入、不同夫妻何倫碼適配程度的夫妻在婚姻滿意度、親密情感、婚姻溝通以及依附關係上並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婚齡、不同家庭生命週期的夫妻在婚姻滿意度、親密情感、婚姻溝通以及依附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三、家庭收入以及夫妻何倫碼適配程度皆無法單獨有效預測婚姻滿意度,因此親密情感、婚姻溝通以及依附關係在夫妻何倫碼適配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間並無中介效果。 四、婚齡以及家庭生命週期皆可以單獨有效預測婚姻滿意度。 五、親密情感、婚姻溝通以及依附關係皆可以單獨有效預測婚姻滿意度。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做為諮商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大學生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之關係研究
    (2008) 陳思帆; Sz-Fan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之間的關係,並採用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依附類型、依附取向),檢視大學生的拒絕敏感度以及曖昧訊息處理。本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大學生488人(男生165人;女生323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人際關係問卷」、「拒絕敏感度量表」、「曖昧訊息處理量表」,量表資料分別以基本描述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相依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Scheffe法事後比較、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以及結構方程模式(SEM)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不同依附類型之大學生在拒絕敏感度量表及其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其 中,安全型依附者在拒絕敏感度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顯著低於偏執型以及懼怕型依附者。 二、不同依附類型之大學生在曖昧訊息處理量表上之得分未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請求的人際情境中焦慮程度有顯著差異,且研究發現女生在請求的人際情境中,焦慮程度較男生高。 四、大學生與不同對象互動時,在拒絕敏感度全量表、焦慮程度分量表以及負向期望分量表之得分有顯著相關。 五、大學生在與不同對象互動時,在拒絕敏感度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有顯著差異,其中在與同儕互動時在拒絕敏感度全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較與學弟(妹)互動時高。 六、拒絕敏感度在在大學生依附關係以及曖昧訊息處理之間扮演中介角色的研究假設未獲支持。 七、本研究建立的「大學生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模式」在實際資料與假設模式之間的適配程度尚可接受。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結果針對對學術以及實務方面提出具體之建議。
  • Item
    國中學生自我設限與親子依附關係之研究
    (2009) 邱暐茜; Chiu, Wei-Chi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自我設限與親子依附情況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抽取北、中、南三個地區十所國中27個班級共821人為研究樣本,所使用研究工具包含「自我設限量表」和「親子依附關係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國中學生的自我設限有差異存在。其中最常出現取得性內在自我設限,其次分別為宣稱性內在自我設限和宣稱性外在自我設限,最少使用取得性外在自我設限;(二)國中學生的親子依附關係有差異存在,且母親依附關係高於父親依附關係;(三)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之自我設限以及親子依附關係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四)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之自我設限及親子依附關係有顯著差異存在;(五)不同親子依附品質的國中學生之自我設限上有差異存在;(六)國中學生之「父親依附關係」中的「溝通」與「疏離」因素,「母親依附關係」中的「疏離」因素以及「年級」等四個變項,可以有效預測整體性自我設限。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國中教學、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自閉症學生之幽默風格與其父親與母親之依附關係與幽默風格之相關研究
    (2013) 安志佩; Chi-Pei An
    幽默可以在社交情境下調劑氣氛,促進人際關係之一種特質,過去研究使我們了解自閉症在人際互動與社交情境上表現困難,而自閉症在幽默表現經常不易理解或使用錯誤方式與人互動,研究者想要了解自閉症在幽默的使用是否受到與父母親依附關係影響,抑或是自閉症學生本身特質影響造成其在幽默風格使用與一般學生之不同,若能了解此情形,或許可以針對自閉症幽默風格進行教學輔導。 研究者以「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依附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以立意取樣,抽取全臺灣179組自閉症學生與其父母,回收後之有效樣本為69位學生、44位父親及88位母親。結果顯示: 一、自閉症學生父母在各類型幽默風格皆未達顯著差異。 二、自閉症學生對母親依附顯著高於父親依附;自閉症學生對母親依附的「信任」、「溝通」、「整體依附」顯著高於父親;自閉症學生對父親、母親在「依附-低疏離」並無顯著差異。 三、父親「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溝通」有顯著正相關;母親「親和型」幽默風格與母親「依附-低疏離」有顯著正相關;母親「攻擊型」依附風格與母親「依附-低疏離」有顯著負相關。 四、父親「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溝通」有顯著正相關;母親「親和型」幽默風格與母親「依附-低疏離」有顯著正相關;母親「攻擊型」依附風格與母親「依附-低疏離」有顯著負相關。 五、自閉症學生「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溝通」、「父親依附」有顯著正相關;自閉症學生「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與父親「依附-低疏離」有顯著負相關;自閉症學生「攻擊型」、「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與母親「依附-低疏離」有負相關。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職是之故,研究者建議學校或相關單位可辦理不定期親職教育講座或親職團體課程,父母可學習正向之幽默風格,藉此降低父母之負向幽默風格使用,對學生展正向幽默風格;此外,對於自閉症學生,學校或相關單位可藉由開設社交技巧或小團體將幽默融入課程中,提升自閉症學生之幽默能力,增進人際關係。
  • Item
    國中生與其父母之嘲笑風格及其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2013) 王品喻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及其父母在嘲笑風格與親子依附關係之關聯。以「中文版嘲笑風格量表」、「依附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採取立意取樣,抽取九所學校776組國中生與其父母,回收之後有效樣本為557位學生、352位父親、352位母親、父母親配對樣本共計112組。結果顯示: 一、國中生父親嘲笑風格之「喜被笑」與「喜笑人」特質高於國中生母親。 二、國中生在嘲笑風格與依附關係具有性別差異,國中男生比起國中女生較傾向使用「喜被笑」與「喜笑人」的嘲笑風格;國中女生比國中男生傾向具有「怕被笑」的嘲笑風格;國中男生在父親依附之「信任」程度較國中女生好。 三、母親的嘲笑風格傾向「怕被笑」時,國中生對母親的依附關係愈差。 四、國中生父親的嘲笑風格愈傾向「怕被笑」,預測國中生嘲笑風格為「怕被笑」的傾向愈高;國中生與父親依附關係愈差,預測國中生嘲笑風格為「怕被笑」與「喜笑人」的傾向愈高。 五、國中生母親的嘲笑風格傾向「喜被笑」,預測國中生傾向不怕被笑的嘲笑風格愈高;國中生與母親依附關係愈差以及母親的嘲笑風格愈傾向「喜笑人」,預測國中生嘲笑風格為「喜笑人」的傾向愈高。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予以討論,並提出教育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2008) 黃筱甄; HUANG,HSIAO-CHEN
    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的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的相關情形,及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家庭背景變項,在依附關係及同儕人際關係上的差異情形。研究者以 Greenberg 和 Armsden 於 1987 年根據 Bowlby的依附理論編製的IPPA為理論基礎編製研究工具,選取臺北市、臺北縣共八所國中的七至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704人,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根據受試者在研究工具的反應,進行統計分析,並獲得下述結果: 一、國中生依附關係因性別(女生高於男生)、年級(七年級高於八年級、九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之不同而有差異。 二、父母親教育程度在依附關係全量表達到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教育程度越高者(特別是大學以上教育程度),子女的依附關係表現也較佳。 三、國中生同儕人際關係因性別(女生高於男生)不同而有差異。 四、國中生依附關係和同儕人際關係有典型相關存在:父親依附、母親依附及同儕依附關係越佳時,其同儕人際關係越佳。 最後將研究發現,歸納成結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與教學上之參考。 關鍵詞: 溝通、信任、分離、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人際支持、解決衝突、人際認知、人際需求、人際互動
  • Item
    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
    (2007) 柳杰欣; Chieh-Hsin, Liu
    本研究旨在探討適婚男女的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的關係。研究對象為未婚教師及工程師,共計258名。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工具包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父親母親依附量表」與「婚姻態度量表」。所得資料以t檢定、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性別、職業、父母婚姻狀態之適婚男女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2.不同職業、父母婚姻狀態之適婚男女在依附關係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但不同性別之適婚男女在依附關係上則未達顯著差異存在。 3.不同性別、職業、父母婚姻狀態之適婚男女在婚姻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4.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依附關係有兩組顯著的關係存在。 (1)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度與和諧度越好時,則其與父母的依 附關係越安全。 (2)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分離狀況越少、意見越不一致、衝突現象 越少時,則其和父母的疏離越少。 5.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婚姻態度有一組顯著的關係存在。 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度與和諧度越好時,則其對婚姻所抱持的態度也越積極。 6.依附關係與婚姻態度有兩組顯著的關係存在。 (1)適婚男女和父母親的依附關係越安全時,則其對婚姻所抱持的態度也越 積極。 (2)適婚男女和父母親的疏離越高時,則其對婚姻的看法及行動傾向越 積極。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婚姻教育、諮商與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
    (2012) 陳怡君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青少年在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因應策略間的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過程共抽取新北市某國中之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728 人。研究工具包括「國中生依附關係量表」、「國中生心理資本量表」以及「因應策略量表」,以SPSS 18.0 版進行統計分析。並以描述統計、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青少年之依附關係在性別、年級、家庭組成、父母教育程度等背景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二、青少年之心理資本在性別、父親教育程度變項上有顯著差異,在年級、家庭組成、母親教育程度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三、青少年之因應策略在性別變項上有顯著差異,在年級、家庭組成、父母教育程度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四、青少年的依附關係愈佳時,其在心理資本的「希望」、「樂觀」、「自我效能」、「復原力」四層面的滿意度也愈高。。 五、青少年的依附關係愈佳時,其在因應策略上也愈會採用「面對問題」、「面對情緒」二種因應策略。 六、青少年的心理資本愈豐厚時,其在因應策略上愈會採用「面對問題」、「面對情緒」二種因應策略。 七、依附關係與心理資本對因應策略具有預測力,其中以「心理資本」對因應策略之預測力較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家長、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我想和妳說再見—孩童與家務移工分離經驗之敘事研究
    (2018) 莊芷昀; Chuang, Chih-Yun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孩童與家務移工的關係經驗,並了解此經驗所帶來的意義與影響,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透過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以及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了解孩童與家務移工相處與分離的經驗。 研究者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三位研究對象,皆為女性成人,採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各進行兩次的深度訪談,接著將訪談內容轉錄為文本,並以敘事研究法中的「整體—內容」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第一,孩童與家務移工建立關係包含以下過程:(1)親子互動減少(2)家務移工陪伴(3)關係建立。第二,孩童在面對分離經驗時的反應與需求有其獨特性;分離的反應會受到與家務移工的依附程度、父母是否提供環境支持,以及分離形式的影響;分離的需求則為需要父母的陪伴與支持以度過情感的失落,同時也反映孩童內在的依附需求。第三,孩童會透過觀察父母的行為與態度,去理解家務移工在父母眼中的定位與角色,並且會依據父母的態度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詮釋,進而影響其與父母的互動。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孩童、家長、助人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利參考。
  • Item
    依附關係與憂鬱症狀之因果模式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8-06-??) 陳金定; CHIN-TING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