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4
  • Item
    大學生文化智商、幽默感、幽默風格與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
    (2024) 黎廣鎰; Lai, Kuong-Iat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大學生的文化智商、幽默感、幽默風格與學校適應的關聯性,探討不同性別(男、女)與學生身份(港澳生、原民生、一般生)的表現差異,及探索幽默感於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中介效果與幽默風格於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調節效果。本研究共抽樣204位大學生,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結果發現:男、女文化智商總分沒有差異,僅有動機性文化智商有所差異;不同學生身分文化智商總分沒有差異,僅有後設認知性文化智商中原民生的表現顯著大於港澳生、認知性文化智商中原民生的表現顯著大於一般生;男、女學校適應總分沒有差異,僅有學業適應有所差異;不同學生身分學校適應沒有差異;男、女幽默感總分沒有差異;不同學生身分幽默感總分沒有差異,僅幽默理解能力有所差異,原民生顯著大於一般生和港澳生;男、女於攻擊型幽默、自我貶抑型幽默具有差異,親和型幽默與自我提升型幽默沒有差異;不同學生身分幽默風格沒有差異。相關部份,整體文化智商與親和型幽默風格、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整體幽默感和整體學校適應間具有正相關,同時與攻擊型幽默風格具有負相關。中介部份,幽默因應能力中介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關係。調節部份,親和型幽默增強大學生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關係;進一步發現一般生自我貶抑型幽默緩衝後設認知性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關係;一般生自我貶抑型幽默緩衝認知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的關係。研究最後建議透過不同之研究方法、工具與樣本數之擴大能有效驗證本研究之發現,進一步釐清文化智商與學校適應之關係,為後續回應大學生學校適應議題的基礎。
  • Item
    情緒調節在大學生的父母依附與獨處之中介效果研究
    (2023) 吳秉臻; Wu, Ping-Chen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在父母依附關係與獨處經驗中是否有中介 效果,了解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父母依附關係、情緒調節與獨處經驗上是否有顯著 差異。本研究以 508 位國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問卷之形式進行量表填 答,問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情緒調節量表」與「獨處經驗量表」及基本資 料。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和統 計考驗。研究結果發現:(1)認知再評估完全中介依附逃避與獨處經驗之正向經 驗;(2)認知再評估完全中介依附逃避與獨處經驗之負向情感;(3)依附焦慮直 接正向影響獨處經驗之負向情感。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 未來研究與諮商輔導實務工作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者與助人相關工作者參考。
  • Item
    大學生親子衝突、關係動盪、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關聯研究
    (2022) 蔡閔柔; Tsai, Min-Jou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親子衝突、親子關係動盪、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檢驗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果,以及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裡健康的調節效果。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大一到大五的在學大學生,共787人。研究工具包含「親子衝突量表」、「親子關係動盪量表」、「衝突因應策略量表」、「心理困擾量表」及「心盛量表」,並採用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以及使用SPSS的外掛軟體PROCESS檢驗中介與調節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呈現如下:一、大學生親子衝突、親子關係動盪及心理困擾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大學生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動盪則和心盛呈現顯著負相關。二、大學生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理困擾具有部分中介效果;而大學生親子關係動盪對親子衝突及心盛具有完全中介效果。三、四種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理困擾之關係的調節效果皆不顯著;而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中的「妥協策略」、「直接衝突策略」與「積極策略」對親子衝突與心盛之關係存在調節效果。本研究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具體學術研究與大學生諮商輔導之建議,做為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參考。
  • Item
    優勢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與療效探究—以大學生為對象
    (2020) 呂念庭; Lu, Nien-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優勢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與療效。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三位欲進一步探索生涯議題的大學生,分別進行五到六次的個別諮商,並於諮商結束後接受個別訪談,以半結構式訪談來了解諮商對當事人之經驗,並歸納諮商產生的療效。研究者將所得訪談資料,以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第一為優勢取向生涯諮商之經驗內涵,包括:對 自身狀況的探索與認識、重整自我並連結優勢、 敘說 內心渴望以增進自我了解、連結個人困擾與優勢資源、透過反思生活經驗來覺察優勢力和意義感等。第二為優勢取向生涯諮商的療效內涵,包括:(一)生涯目的感的探索有助於聚焦生涯方向、(二)優勢特質的探索協助當事人以全面性與正向的眼光來看待原先困擾,藉以看見轉機與更多可能性、(三)未來想像的探索促使當事人看見渴望,並增加實踐夢想的行動力、(四)諮商員的正向態度能引發當事人進行深入覺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和實務上的建議以利參考。
  • Item
    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
    (2005) 佘金玲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依附連續性與憂鬱傾向、問題解決能力的關係。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大專院校學生共761名,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早年親子互動經驗量表」、「生活適應量表—(一)、(二)」、「目前人際互動經驗量表」進行資料蒐集,調查所得的資料分別以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早年依附與成人依附的關係: (一)大學生的早年依附經驗能夠預測成人依附傾向。 (二)大學生的成人依附型態傾向於持續早年依附型態。 二、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憂鬱傾向的預測情形: (一) 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與父親關懷、母親關懷呈負向關聯,且受同性雙親影響較大;雙親保護則與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較無關聯。 (二)大學生的憂鬱傾向與成人安全依附傾向呈負向關聯,與成人偏執依附傾向呈正向關聯,而與成人疏離依附傾向無顯著關聯。 (三)大學生的成人依附傾向比早年依附經驗更能預測憂鬱傾向。 (四)女大學生的憂鬱傾向受依附因素的影響情形可能比男大學生明顯。三、大學生早年依附經驗與成人依附傾向對問題解決能力的預測情形: (一)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早年母親關懷呈正向關聯,而與早年與父依附經驗較無關聯;且雙親保護與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較無關聯。 (二)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成人安全依附傾向、疏離依附傾向呈正向關聯,而與成人偏執依附傾向、成人恐懼依附傾向較無關聯。 (三)大學生的成人依附傾向比早年依附經驗更能預測其問題解決能力,且女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可能比男大學生更容易受依附因素的影響。 四、不同依附連續型態大學生的憂鬱傾向有顯著差異: (一)持續安全依附大學生的心理適應狀況得較好,皆顯著優於持續不安全依附者。 (二)習得安全依附大學生克服了部分負向早年依附經驗,減低了憂鬱風險,但負向早年依附經驗造成的風險仍有殘餘。 五、不同依附連續型態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有顯著差異: (一)持續安全依附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較優。 (二)習得安全依附大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情形並不明朗。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親職教育與大學生輔導工作上,並做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
    (2012) 侯明玉; HAO MENG IOK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於瞭解大學生的身心困擾、心理健康現況,以及探討大學生的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間關係,並且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大學生於身心困擾及心理健康的差異性。本研究使用之資料來自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中心針對大一學生所做的「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以及「心理健康量表」調查資料,共得到有效問卷共1,331人。調查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茲將研究所得的結果和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 大學生身心方面感到最為困擾的項目依序是:情緒困擾、生涯困擾以及時間管理困擾。心理健康方面則以家庭的和諧度為最好,自我悅納程度較弱。 二、 不同性別方面在「生活困擾」、「時間管理」、「生涯困擾」、「人際困擾」、「感情困擾」、「情緒困擾」和「生理困擾」等七項存在顯著差異。女生在「感情困擾」得分比男生低。 三、 不同學院方面則在「生活困擾」、「時間管理」、「生涯困擾」、「人際困擾」、「情緒困擾」、「生理困擾」等六項存在顯著差異。結果顯示教育學院學生的身心困擾程度較高,而運動休閒學院學生的身心困擾程度則相對較低。 四、 在心理健康量表中,只有「家庭和諧」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女生的家庭和諧度比男生好。 五、 不同學院方面,在心理健康量表中「自我悅納」、「人際關係」、「情緒平衡」均達到顯著差異。結果顯示藝術學院學生在「自我悅納」方面相較其他學院為低。 六、 大學四年級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一年級學生來得好,且21和22歲學生在心理健康得分上亦顯著高於18~20歲學生。 七、 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有顯著負相關存在。顯示身心困擾愈高的學生其在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則愈低。心理健康中的「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和「樂觀進取」與身心困擾量表中之「情緒困擾」間的關係最為密切,表示愈能夠自我悅納、人際關係愈好和傾向樂觀積極的大學生,其情緒困擾方面的問題就愈低。而「情緒平衡」又與「情緒困擾」、「精神困擾」、「人際困擾」有高度關係,顯示若情緒愈趨穩定,出現精神、人際和情緒方面困擾問題的情形也就愈少。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學校輔導相關單位以及實務研究工作之參考。
  • Item
    大學生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及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
    (2012) 黃珮婷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情形及中介效果,並藉由性別、年級、出生序及家庭社經地位等背景變項,檢視各向度之現況和差異情形。 本研究對象為臺灣匇、中、南三個地區1314位大學生,問卷調查主要包含「未來時間觀量表」、「知覺工具性量表」及「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三個部分,並將調查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大學生的未來時間觀、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皆屬中等以上的程度。 二、不同年級、出生序和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其未來時間觀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其知覺工具性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出生序和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其自我調整學習有顯著差異。 三、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四、知覺工具性與自我調整學習有典型相關。 五、未來時間觀與知覺工具性之間有顯著正相關。 六、內因型工具性對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有部分中介效果。 七、外因型工具性對未來時間觀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係有部分中介效果。 本研究針對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各項建議,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相關研究
    (2009) 陳慧珊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的關係,以及提出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身心健康指標與家庭不利經驗之線性結構模式。本研究採立意抽樣從全國公私立大專院校中,抽出287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親職化量表」、「個體化量表」、「一般健康量表」與「家庭不利檢核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以及線性結構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不公平性」上,且男性顯著高於女性。不同出生序之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功能性照顧」上,且老大顯著高於老么。 二、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與身心健康之間在統計上是顯著相關的,有一個關係組型存在。但此對關係組型並無法在概念上代表本研究根據國外文獻所定義的「親職化」現象與身心健康的組型形式,它呈現出國內照顧者現象與身心健康之間有顯著關係存在,就是大學生若表現出較少的「功能性照顧」、較多的「情感性照顧」以及較多的「不公平性」,其身心狀況就越不健康。 三、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與個體化程度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第一組的關係組型並無法在概念上代表「親職化」與個體化程度的組型形式,它呈現出的是國內照顧者現象與「外表獨立堅強、內心衝突矛盾與不平」現象的關係,亦即大學生儘管負擔家務和照顧家人的情緒較少,但心裡感受到高度的不公平感時,大學生的外在行為表現是較能夠在功能、態度和情緒獨立自主、能從與父母的關係裡獨立的人,但心裡面與父母情感分離的衝突是大的。第二組關係組型在概念上應該是接近親職化的概念,可以代表大學生親職化表現與個體化程度之間的關係,但細究內涵發現,親職化現象主要呈現出當大學生擔任較多照顧家人的情緒責任時,則其個體化程度較低。 四、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身心健康指標與家庭不利經驗模式不存在。本研究欲驗證之線性結構模式在上述的第一步驟大學生的親職化預測身心健康(依變項)的預測未達顯著,因此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身心健康指標與家庭不利經驗之線性結構模式沒有進一步分析的必要。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親職教育方面,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不同人口變項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差異比較
    (2007) 林彥伶; Yen-Ling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關係,本研究以台灣北部(台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及新竹市)之大專院校大一至大四之學生為研究對象,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靈性安適量表、社會興趣量表、幸福感量表及基本資料表。量表回收後的資料,以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主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自覺健康狀態、信仰之有無的大學生在靈性安適量表總分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在靈性安適量表總分上沒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自覺家庭氣氛的大學生在社會興趣量表上之得分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及出生序的大學生在社會興趣上沒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級、自覺健康狀態、社團、自覺家庭氣氛、從事不同休閒活動及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在幸福感分量表「知足喜樂」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自覺健康狀態、社團、自覺家庭氣氛的大學生,在幸福感分量表「憂煩無力」上之得分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幸福感分量表「知足喜樂」及「憂煩無力」上之得分沒有顯著差異。 四、大學生在靈性安適分量表「追尋生命意義」之分數對社會興趣總分最具有預測力;大學生社會興趣量表總分對幸福感「知足喜樂」分數最具有預測力。 本研究對上述結果提供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及教育輔導參考。
  • Item
    大學生社會連結感對利社會行為的影響:以同理心作為中介變項
    (2019) 郭慧婷; Kuo, Hui-Ting
    過去文獻曾指出關係連結與利社會行為的關聯,卻鮮少檢視同理心在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大學生社會連結感、同理心對利社會行為的預測與影響,並進一步檢驗同理心的三因子模型在社會連結感與利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果。以台灣正就讀大一至大五的本國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638個有效樣本。研究方法採立意取樣搭配網路問卷填答,參與者共完成三份量表:「社會連結感量表修正版」、「成人基本同理心量表修正版」以及「成人利社會行為量表」。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 同理心的三向度「情緒感染」、「認知同理」與「情緒去連結」皆在大學生的性別上有顯著差異,且女性顯著高於男性;而社會連結感與利社會行為,則在大學生的性別與年級上均無顯著差異。2. 高社會連結感組的大學生在「同理心的認知同理」以及「利社會行為」上顯著高低社會連結感組。3. 大學生的「社會連結感」、「同理心的情緒感染」與「同理心的認知同理」皆能有效正向預測「利社會行為」。4. 大學生的社會連結感透過「同理心的認知同理」間接影響利社會行為,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最後,亦將提供大學生輔導與諮商及助人專業者相關的建議,並針對本研究的限制與未來方向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