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8
  • Item
    高中生創意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學習之關聯之研究:以創造性自我調節、情緒調節為中介變項
    (2024) 王子軒; Wang, Tzu-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生創意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學習之影響,並考驗創造性自我調節與情緒調節在創意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學習間的序列中介效果。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以臺灣地區第112學年度的在學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便利抽樣4 所高中職,共11個班級,總計159名學生。本研究以「創造性自我調節量表」、「情緒調節量表」、「創意自我效能量表」與「自我調整學習量表」為研究工具,以皮爾森相關、階層迴歸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一、傾向使用創意自我效能的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越佳。二、創造性自我調節與情緒調節在創意自我效能與自我調整學習有序列中介的效果:傾向使用創意自我效能的高中職生,會透過增加其創造性自我調節,以及情緒調節的程度,進而提升自我調整學習能力。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後續研究與學校教育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 Item
    情緒調節在大學生的父母依附與獨處之中介效果研究
    (2023) 吳秉臻; Wu, Ping-Chen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在父母依附關係與獨處經驗中是否有中介 效果,了解不同年級之大學生在父母依附關係、情緒調節與獨處經驗上是否有顯著 差異。本研究以 508 位國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問卷之形式進行量表填 答,問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情緒調節量表」與「獨處經驗量表」及基本資 料。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資料分析和統 計考驗。研究結果發現:(1)認知再評估完全中介依附逃避與獨處經驗之正向經 驗;(2)認知再評估完全中介依附逃避與獨處經驗之負向情感;(3)依附焦慮直 接正向影響獨處經驗之負向情感。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 未來研究與諮商輔導實務工作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者與助人相關工作者參考。
  • Item
    公務人員職場情緒經驗及使用情緒調節策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經驗取樣取向研究
    (2023) 王楚鈞; Wang, Chu-Jun
    本研究旨在探究公務人員職場中所面臨的情緒事件樣態、情緒激發型態及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情形。透過經驗取樣法,收集公務人員職場中的情緒經驗,並分析使用情緒調節策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本研究採滾雪球抽樣法,收集54位從事行政職之公務人員,在為期2週(連續10個工作日)的經驗取樣階段,每日透過Google表單填答情緒經驗資料。主要研究工具為研究團隊利用Google表單建立職場情緒日誌選單,並選用「五大人格特質量表短版(TIPI)」、「情緒調節量表(ERQ)」、「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及「正負向情緒量表(I-PANAS-SF)」等問卷作為測量工具。透過卡方檢定、相關檢定及迴歸分析等方法探討研究參與者情緒經驗紀錄、情緒事件類型、情緒激發型態與使用情緒調節策略樣態等,並據以分析公務人員職場中使用情緒調節策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 研究結果發現:一、參與者的職場情緒激發主要發生在14~17時,並以「工作事件」為最多,情緒對象主要為「工作服務對象」。二、職場情緒事件所激發的負向情緒高於正向情緒。而「工作事件」引發較多的「負向情緒」,「人際事件」引發較多的「正向情緒」。三、在情緒激發後平均使用1.55個情緒調節策略,以「思考解決方案」策略為最多。在面臨「工作事件」類別與對象為「主管」時,均使用較多的「情緒調節(中期)策略」。另外在情緒調節結果中,「人際事件」出現較少的「真實情緒與情緒表達不一致」;而當情緒對象為「主管」、使用「情緒調節(中期)策略」時,均出現較多的「真實情緒與情緒表達不一致」。四、控制參與者背景與人格變項後,發現較常使用「情緒調節(中期)策略」及「情緒調節一致性」越高者,擁有較好的生活滿意度。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職場情緒調節提出建議,供實務工作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Item
    相輔相成?適得其反?—從導師視角看拒學問題
    (2021) 陳思羽; Chen, Sih-yu
    本研究主要在探索國中階段的導師,在面對拒學個案的處遇時,如何從對拒學問題的茫然焦慮,走向身心的安頓。導師又是如何被其信念影響,建構出對拒學問題的圖像。導師又該如何在拒學處遇的系統合作中,展現其角色價值?本研究採質性取向,分成前導研究與正式研究兩個階段。本研究之9位研究參與者乃以立意取樣的方式產生,前導研究階段2位,正式研究階段7位,為顧及理論的遷移性,取樣時盡量使研究參與者具異質性,如:性別、年資、任教學校地域……等。研究皆以半結構式深入訪談的方式,蒐集曾處理過拒學個案的國中導師的生命經驗,並使用內容分析法將所蒐集的資料,以系統性步驟進行分析,企圖建構出導師在處理拒學個案時的信念圖像。研究發現有三:一、導師在面對拒學問題時,依其心境、行為及態度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階段—問題辨識期、策略嘗試期、心境穩定期。二、導師與系統進行合作時,會因彼此理念、立場與角色期待的不同,而引起系統衝突;互動頻繁、明確分工以及各司其職,是合作順暢的關鍵;系統間的各角色相互支持,則能緩解彼此的負向情緒。三、導師無論是否知覺被系統支持,皆會走完處遇三階段,找到心境調節策略,使身心得到安頓。此研究結果將以具邏輯性的方式呈現,使日後在進行拒學個案的系統合作時,能因理解而增加合作效能,也期待正面臨拒學處遇難題的導師,能夠知覺被同理,找到安頓心靈之道。
  • Item
    伴侶間衝突因應策略、情緒調節策略與關係滿意度:主角與伴侶相依模式之檢驗
    (2020) 施雅恩; Shih, Ya-En
    本研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突破傳統分析方式假設「樣本獨立性」之限制,以強調關係相互性的統計分析模式來探究伴侶間的相處模式,更細緻地探究雙方在衝突處理、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如何影響親密關係滿意度。 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討伴侶間衝突因應策略、情緒調節策略與關係滿意度之間的關係。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滾雪球的方式發放問卷,共邀得93對交往中情侶及已婚夫妻參與本研究。研究工具主要使用三份量表:衝突因應策略量表、情緒調節量表及關係品質量表,採「主角與伴侶相依模式」(the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以下簡稱APIM)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夫妻及伴侶雙方衝突因應策略、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傾向與關係滿意度之間的關聯,並著重於各變項對於伴侶雙方的相互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單看衝突因應策略對關係滿意度之影響可知,男性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同時具有「主角效果」及「伴侶效果」;而女性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僅具有「伴侶效果」。而針對情緒調節策略對關係滿意度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不論男女,使用「認知再評估」情緒調節策略皆會對自身之關係滿意度帶來正向影響,使用「表現壓抑」情緒調節策略則會對自身關係滿意度帶來負向影響,僅具「主角效果」。 而同時考量衝突因應策略與情緒調節策略對關係滿意度之影響時,可發現男性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對自身及伴侶之關係滿意度有正向影響,同時具有「主角」和「伴侶效果」。而女性使用「逃避型」衝突因應策略及「認知再評估」情緒調節策略,會對自身滿意度帶來顯著正向影響;使用「表現壓抑」情緒調節策略,會對自身滿意度帶來顯著負向影響;皆為「主角效果」。而女性若使用「整合型」因應策略,會對伴侶之關係滿意度帶來顯著正面影響,具有「伴侶效果」。   此外,若考量衝突因應策略與情緒調節策略對關係滿意度中正負向情感─「充實感」與「後悔感」之影響時,研究結果顯示:對女性來說,使用正向或負向的情緒調節策略會對自己在關係中的充實感有顯著影響,但影響方向相反,具「主角效果」;而男性若能在關係中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則會對自己及伴侶的充實感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同時具有「主角」與「伴侶效果」。而在「後悔感」的部分在「後悔感」的部分,結果發現:女性使用「逃避型」因應策略對自身在關係中的後悔感有顯著負向影響、使用正負向的情緒調節策略會對自己在關係中的後悔感有顯著影響,但影響方向相反,上述皆為「主角效果」;而女性使用「整合型」因應策略和「表現壓抑」調節策略會對男性在關係中的後悔感產生負向影響,為「伴侶效果」。對男性來說,使用「整合型」因應策略會對自身在關係中的後悔感帶來顯著負向影響、使用支配型因應策略則會對自身之後悔感有顯著正向影響,具「主角效果」;而使用「整合型」因應策略則會對伴侶在關係中之後悔感帶來負向影響,具「伴侶效果」。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協助男女雙方理解使用不同衝突因應和情緒調節策略時,對雙方關係滿意度的影響,若能多運用正向的方式則能促進關係品質。女性可學習使用「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及「認知再評估」情緒調節策略,但在衝突時亦不需強迫自己馬上面對,暫時使用「逃避型」策略也不失為一種正向方式。男性則可學習「整合型」衝突因應策略,並尊重女性需要透過「逃避型」策略暫時喘息、平復情緒,不要求其立即解決問題,也能多鼓勵女性抒發情緒,避免其使用「表現壓抑」情緒調節策略,而為關係滿意度帶來負面影響。
  • Item
    青少年自我傷害動機、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與自我傷害行為之關係探索
    (2014) 許予宸
    本研究旨在探索青少年自我傷害動機、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與自我傷害行為之關係,調查臺灣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的現況,瞭解自我傷害動機與自我傷害行為的關連,探討情緒調節、心理分離個體化對自我傷害的影響,並探討情緒調節在心理分離個體化、自我傷害行為之間的中介情形。研究採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對象為779位公立高中職學生,男性435人(55.8%)、女性344人(44.2%)。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青少年過去一年內至少有過一次自我傷害行為的比例為39.8%,最常使用的自我傷害行為類型為用拳頭捶打牆壁、割傷自己、咬自己到皮膚受傷、用拳頭打自己以及頭撞牆壁。其中,自我傷害頻率與衝動失控有關。不同自我傷害動機在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會呈現不同樣貌。同時各種自我傷害行為類型也會受到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與自我傷害動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透過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可以有效解釋自我傷害行為的有無。最後,情緒調節為心理分離個體化、自我傷害行為的部分中介變項。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對青少年輔導與後續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與正負向情感性之相關研究
    (2013) 鄭乃連; Nai-Lien Ch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和正負向情感性之間的關聯性、預測力與中介效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並以便利性抽樣,向台灣西部的大專院校學生進行施測,總計回收589份有效問卷。根據問卷調查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分析方法為描述統計、驗證性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正向情感性」未有顯著相關,與「負向情感性」有顯著正相關。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情緒調節」有顯著負相關。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人際效能」有顯著負相關。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與「正向情感性」有顯著正相關,與「負向情感性」有顯著負相關。大學生的「人際效能」與「正向情感性」有顯著正相關,與「負向情感性」有顯著負相關。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與「人際效能」有顯著正相關。 二、「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和「人際效能」可以解釋大學生「正向情感性」36%變異量,且「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具有正向預測力,「共依附特質」具有負向預測力。在各個變項的分量表預測「正向情感性」方面,大學生的「認同照顧者角色」、「調整策略」、「情緒反省」、「情緒效能」、「社交效能預期」、「社交結果預期」具有正向預測力。其中以「情緒反省」的預測力最高,「社交效能預期」的預測力次之。 三、「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和「人際效能」可以解釋大學生「負向情感性」42.3%變異量,且「共依附特質」具有正向預測力,「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具有負向預測力。各個變項的分量表預測「負向情感性」方面,大學生的「以他人為焦點」、「認同照顧者角色」、「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情緒表達」、「情緒效能」具有正向預測力,其中「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的預測力最高,「情緒效能」的預測力次之。 四、「情緒調節」在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正向情感性」之間的完全中介效果不成立;「情緒調節」在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負向情感性」之間的部份中介效果成立,其中「情緒表達」、「情緒效能」作為大學生的「以他人為焦點」和「負向情感性」之間的部份中介效果成立;而「情緒表達」、「情緒效能」作為大學生的「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和「負向情感性」之間的部份中介效果成立。 五、「人際效能」在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正向情感性」之間的完全中介效果不成立;「人際效能」在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負向情感性」之間的部份中介效果成立;其中「社交效能預期」在大學生的「以他人為焦點」與「負向情感性」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成立;另外「社交效能預期」在大學生的「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與「負向情感性」之間的部份中介效果成立。 本研究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大專院校諮商與學校輔導工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國小高年級情緒困擾學生之不表達情管理策略對其生活適應之影響: 以完美主義與問題解決態度為中介變項
    (2014) 王麗雯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高年級情緒困擾學童之完美主義、情緒管理策略、問題解決態度與生活適應之間的關係,並建構一個符合情緒困擾學童之情緒調節模式。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的方式,以「兒童雙元情緒管理策略量表」、「近乎完美主義量表」、「問題解決態度量表」和「兒童生活適應量表」為主要測量工具,回收共371位情緒困擾學童之反應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建構此模式。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所建構之情緒調節歷程模式其適配度不錯,且具有58%的解釋力。而在路徑分析方面,結果顯示正向完美主義「要求秩序」與問題解決態度為壓抑和忍讓情緒管理策略與生活適應的部分中介變項;問題解決態度亦為正向完美主義與生活適應之完全中介變項。且壓抑情緒管理策略與情緒困擾學童生活適應之間有負向直接效果;而忍讓情緒管理策略與情緒困擾學童生活適應之間有正向直接效果。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國小諮商輔導相關人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 Item
    青少年之情緒調節對其人際關係之影響:以情緒彈性為中介變項
    (2017) 郭昀昕; Kuo, Yun-Hsin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情緒調節、情緒彈性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聯,以及情緒彈性在情緒調節與人際關係之間之中介效果。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以「情緒調節量表」、「兒童雙元情緒調節量表」與「學生生活品質問卷」為研究工具,收取225位青少年樣本。研究結果發現: 1. 表達與忍讓是青少年較常使用的情緒調節策略,衝動與壓抑則相對較少;青少年使用認知再評估來調節情緒的傾向高於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青少年的同儕關係適應品質較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佳。 2. 青少年的認知再評估對人際關係具預測力,表達抑制對親子關係有預測力;認知再評估對情緒彈性有預測力;適應性情緒彈性對親子關係與人我關係有預測力,非適應性情緒彈性則對師生關係有預測力。 3. 適應性情緒彈性部分中介認知再評估對親子關係之影響、認知再評估對人我關係之影響;而非適應情緒彈性則部分中介了認知再評估對師生關係之影響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對未來研究發展以及教育與心理輔導實務工作者提出具體參考建議。
  • Item
    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
    (2004) 林慧姿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好朋友數量和友誼品質)之間的關係,也探討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友誼、自尊與情緒調節上的差異情形,並進一步訪談不同程度(高/低)友誼品質的國小六年級學童,比較其友誼互動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台北縣九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計710人(男生352人,女生358人)。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友誼關係問卷」、「兒童自尊量表」、「情緒調節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此外,研究者亦另外選出6位在友誼品質量表上得分高的學生與6位在友誼品質量表上得分低的學生進行訪談,並對訪談逐字稿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自尊與友誼有三組顯著典型相關存在;(二)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情緒調節與友誼有二組顯著典型相關存在;(三)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友誼、自尊及情緒調節上有顯著差異;(四)不同程度(高/低)友誼品質的國小六年級學童在「結交朋友的方式與價值觀」、「利他行為」、「情感適配性」、「友誼的困難與化解之道」四個向度的互動上有差異。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